庄子

庄子,无间道

发布时间:2018/7/20 20:11:31   点击数:

1、庄子鼓盆

朋友母亲去世,电话里我说要去吊唁,上柱清香。

他说不用跑了,隔那么远,来了也没事做。

但我还是去了,主要是去看看他,怕他伤心。一进大门,就听见一片欢腾,不是预想中的愁云惨淡、凄风苦雨,一群人坐在院子里聊天,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上过香,跟他家兄妹陆续打过招呼,不见他们有过分的悲戚之色。

朋友挪个小凳,招呼我坐下,说:“我妈终于解脱了,我们兄妹几个,要喜喜欢欢把老人家送上山,大家都不许哭。”

我说理解。心里由衷对他们兄妹的豁达和坦诚表示敬意,起码,他们没有囿于世俗亲戚邻里的压力,为了讨人满意,非要把孝子贤孙的哭相挂在脸上,媚俗的去装模作样。

因为,外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兄妹经历了什么。

他母亲中风后,在轮椅上度过10年,后来连轮椅也坐不住,又整整落床3年,三年里的吃喝拉撒,全在床上。

没有亲身经历过长期照料病人的人,根本不能体会这种苦。

10多年里,病人的苦,自然不用说,不但有身体的疼痛,还有眼看着自己的色身日渐瘦损、萎缩,还要忍受身体局部的溃烂,那种啮心的恐惧,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苦。

身旁亲人的苦,是另一种苦,这种苦是日夜悬心的焦虑,是眼看亲人遭罪,被病痛一点点摧毁却束手无策,眼见鲜活的生命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变形、枯萎,这种苦,注定无比揪心和煎熬,不到缘灭,同样也无法求得解脱。

只有病人解脱,亲人才解脱。

《地藏经》描述无间地狱:“一人亦满,多人亦满。”说的就是这种苦对人的逼迫,如同铜墙铁壁从四面八方对人形成挤压,病人在其中,身边的亲人亦被拖入其中,无法解脱。

这样,或许能部分理解在妻子死掉后,庄子要鼓盆而歌:“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对生死的达观态度,还是最喜欢陶渊明: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有淡淡的欢喜。

2、无间道

无间道,就是无间地狱。

电影《无间道》开头字幕:《涅磐经》第十九卷“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

在《黑镜头》中,看到被战乱和饥饿摧残的人,清晰可数的肋骨,俨然只是一具被皮包裹的骨架,剩下一双深陷的眼珠还在转动,表示这还是一个活物。

一些镜头,让我们窥见了地狱少许的相貌。

照片《饥饿的女孩》,画面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救济站的路上,饿得走不动,大脑袋垂到地面,奄奄一息等待死亡,几步之外,是一只秃鹰紧跟着她,随时准备享用它的“美食”。

这张照片,以最直白的方式,彻底颠覆了西方世界对饥饿的想象。

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因这张照片名声大噪,获得年普利策新闻奖。不久,他也因为这张照片夺去了性命。他自杀前留下字条:

“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

他是那个残酷画面的亲历者,与我们看照片获得的冲击,是不一样的。他的照片让亿万人记住了那个瞬间,同时,集体的声音也让他不断回忆和铭记那个残酷的画面,对他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摧残,已经与荣耀无关。

也就是说,当凯文·卡特看见地狱景象的时候,他也走到了地狱的大门口,在日后的生活中,他被自己痛苦的记忆彻底吞噬,活活抛进了地狱的烈焰。

他始终没有走出来。

佛教说的无间地狱,可作譬喻看。佛经说身处无间地狱的众生,被猛火灼烧,所以也叫“阿鼻焦热地狱”,身处其中,除了苦受之外,绝无其他感受,而且身无间,时无间,受苦无间。

身无间。说的是无论众生身命躯量大小,小至蝼蚁,大至驴骡象马,此间对众生的逼迫,没有空间间隙,是无微不至,无孔不入的。不会因为你是瘦子而会感觉牢房空旷,也不因为你是大胖子而觉得四墙逼仄,更不会因为你是穷人或大富豪、贫民或权贵而有丝毫区别。就如同在绝症面前,金钱也买不来健康,花再多的钱,也替换不掉受罪,再有熏天的权势,也不能让人代替你疼痛。

时无间。说的是时间上没有间隔,昼夜不息。清醒的时候,它折磨你,睡眠的时候,它就在梦里袭击你,无有片刻安稳暂歇。

比如你欠了巨额高利贷,要债的天天来打门,甚至就住在你家,凶神恶煞,动辄要砍要杀,逼你去弄钱。你吃不好也睡不好,哪里还有丝毫乐趣可言。去年网络热传的“于欢案”,于欢母子就是身处这样的无间地狱,终于逼迫他奋刀向强梁。

身心是一体的。肉体极度痛苦,心就不得安稳。心受到外部压迫逼恼,肉体同样不得安稳。如热锅上的蚂蚁,爬到哪里都照样是火海,这就是“焦热”的无间地狱,内里是焦的,外面是热的。

凯文·卡特的苦,也是无间地狱的苦。他的逼恼来自内部,来自痛苦记忆的不断被唤醒,“思心所”的“等流”习性,让他不断复习那个画面,获得身心的痛感,又回转来反哺伤口,如此循环往复,就如同有许多夜叉小鬼守在他的意识里,不断将他按捺在油锅沸水里煎煮。

两条路,他要么疯掉,要么死掉。那些选择死掉的人,往往都是为了避免比死掉更可怕的命运------发疯,所以选择自杀。

3、好聚好散

我很庆幸朋友的兄妹,他们终于从漫长的煎熬中解脱出来,获得如释重负后的自由。

人本该这样,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咬一咬牙,无论将来如何,总能挺过去。

面对或近或远的,注定的离别,病人和家属都渐渐明白,迟早一天,彼此都不得不接受离别的事实。到了离别的日子,病人长逝,对于双方来说,是莫大的解脱。

没有呼天抢地的悲伤、哀哀欲绝的痛哭,平和淡定的接受既定的事实,这样的离别,于死者和生者,都是一种慈悲。

这与突然的离世不同。毕竟,对于亲人来说,猝不及防的,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生死离别,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

本以为,还有很多的时间,可以相亲相爱,哪怕是吵吵闹闹,都可以接受。本以为,还有很多的机会,可以父慈子孝,哪怕是别别扭扭,话不投机,都可以接受。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突然的生死永隔,任你如何呼唤,那个人再也不会答应你了。

本以为还有很多的爱,可以表达,可以弥补,可以延续,总以为时间漫长,日子还多……直到那一天突然到来,他再也等不起了!你才顿足嚎啕,千呼万唤。然而,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这就是我们凡夫的侥幸心理。

其实,在无常面前,你就得准备好面对自己的所亲所爱随时会“坏”掉的事实。计划去做的事,现在就开始去做。

因为没有人能保证,明天,他是否还会象往常一样,一直在那里。

看清楚无常的迅速,就知道“行苦”无处不在,离别也无处不在。只是,我们通常习惯于把猝不及防的某一天的某一时,定义为离别,并把它称作“祭日”。

其实,没有任何一个片刻不是离别,它始终都在,只是我们的愚妄欺骗了我们的眼睛,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明天会更好”。但愿人长久,这不过是薄地凡夫一厢情愿的自欺罢了。

观生而知灭,知道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因缘聚合,随缘起,随缘灭,如露如电,倏忽而逝。

说到底,人生不过是一场筵席,因缘具足,大家纷纷聚拢在一张桌上,欢欢喜喜,吃吃喝喝,以为可以天长地久;因缘散去,一个个将纷纷离席,挥袖作别,各奔前程。

迟早,都要散的。

如果看到聚,就能看到散。聚的时候,好好相处,多给对方一些温暖和善意。散的时候,也不要留恋,你不留我,我也不牵挂你,各自珍重,少些牵牵绊绊,少些载沉载浮的凌迟,安安静静的,好好的散。

林黛玉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黛玉是有慧根的人。

一阳剑芳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
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614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