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故事两则解读幻想与齐物

发布时间:2018/7/9 14:51:09   点击数: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第20课选取了《庄子?秋水》中的两个小故事:《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个故事虽然很短,却涉及到庄子思想和表达方式的重要特点,在先秦诸子中很有特色。而且,从超现实的表达方式到将自我融入自然的思想,这两个故事恰好由浅入深地体现了庄子的特色,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庄子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一、超现实的表达方式和精神境界

《庄子?天下》中有一句话:“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意思是因为庄子所处的历史环境的特殊性,他主要不是用郑重的、直接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多采用寓言、象征等富于文学色彩的方式。这其中,超现实性,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比如,《惠子相梁》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庄子要来魏国谋夺惠子宰相的位置,惠子听说后,唯恐相位被庄子夺去,于是在魏国大肆搜捕了三天三夜,要找到庄子。庄子主动求见惠子,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有一种叫做鹓鶵的鸟,只栖息在梧桐树上,只吃竹子开花后结的果实,只喝甘美如醴的泉水。这时,有一只猫头鹰,得到了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鶵从它上空飞过。猫头鹰竟然害怕这只腐鼠被鹓鶵抢去,对鹓鶵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要因为魏国相位来恐吓我吗?”

这个故事,简明而突出地体现了庄子偏爱使用超现实的表达方式。这种超现实性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对自身困境的处理方式的超脱。本来,惠子因为对权力得失的敏感,在魏国搜捕庄子三天三夜,当时的形势是非常紧张的。教师在故事情节进行到此处,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如果你是庄子,会怎样摆脱这种困境?是躲起来?逃到魏国之外去?还是向惠子直接说明自己没有谋夺相位的动机?事实上,我们一般人可能会躲避一阵子,待搜捕的风头过去,再设法就事论事地向惠子辩白。而庄子的处理方式是独特的:他仿佛跳出了、超越了现实中权力之争的紧张形势,来给惠子讲一个听上去和现实无关的寓言故事,有一种“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的效果。

二是超现实的意象,它是庄子超现实的精神境界的象征。庄子所讲的寓言故事的主角是一种叫做“鹓鶵”的鸟。这是一种类似凤凰的鸟,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它对栖息地和饮食极其挑剔,也有种超脱世俗生活的意味。庄子是以这种超现实的意象自比,告诉惠子,自己和他的人生追求不同。惠子是世俗中人,在乎的是权力、地位等,而庄子的精神境界是超现实的,他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凤凰,世俗中的东西,根本不符合他本性的需要。在庄子眼中,惠子就像是得到一只腐烂的老鼠的猫头鹰。那腐鼠在猫头鹰看来是美味,在鹓鶵看来却十分恶心。所以,惠子无须担心庄子会谋夺他的相位,正如猫头鹰无须担心鹓鶵会抢夺它的食物。

通过这两个层面的超现实性,庄子没有在权力本身的层面为自己辩白,而是上升到人生境界的高度,让惠子明白自己的心志不在权位,于是解脱了自己的困境。

二、将自我融入自然的思想

事实上,庄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纯粹精神性的、超现实的境界,这也是他常常选择超现实的表达方式的重要原因。而庄子毕竟曾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那种超现实的境界,也毕竟是要落实到现实中来的。其一旦落实到现实中,则庄子疏离世俗社会,便极容易亲近自然,于是产生了将自我融入自然的思想,乃至个人生活方式。《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故事,便体现了这一点。

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很是欣赏水中的鱼从容自得的、快乐的样子。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庄子从容游于濠梁的快乐心情的投射。也就是说,当时庄子在闲游中,他的心情是从容快乐的,这种从容快乐和水中的鱼的自由游动相映成趣,仿佛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移情”现象。将其上升到人生境界和思想,就是庄子的将自我融入自然的思想。《庄子?齐物论》中有一句话:“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逍遥游》中也说:“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都是讲天地万物与自我融为一体。在庄子看来,彼此、是非、美丑、乃至生死等等二元对立,都并非绝对的存在,而是可以消泯的。濠梁之游中的观鱼,便是消泯彼和此、鱼和“我”,也就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对立的一个案例。人可以通过直观感悟的、情感投射的方式认识客观存在物。这种认识方式是整体性的、综合的,而不是逻辑分析的。人和客观存在物不是分离的、不是对立的,而是结合为一体的。无须分析“我”和鱼、“我”和“你”的界限、区别何在。万物皆为一体。

三、如何理解庄子说的最后两句话?

这个故事的难点,是如何理解庄子说的最后两句话?即“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看上去,庄子没有能够说服惠子,甚至没有能够说服我们。但实际上,庄子经过曲折的自我辩护,最后成功地坚持了自己的观点。

庄子和惠子的分歧,主要在于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不同。如前所论,庄子主张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融合,将自我融入自然。而惠子则更重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关系。惠子是指出:庄子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这是严谨地分析、区分“鱼”和“我”的不同,“鱼”和“我”是对立的关系。这时,庄子试图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即用惠子的思维方式反驳惠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但这样一来,庄子的思路就被惠子牵着走了,他暂时丢失了自己的综合性思维。于是,这是驳不倒惠子的。惠子紧紧抓住自己的主要观点:你不是鱼,正如我也不是你,这几方之间存在严格的界限,所以都不能互相了解、体会对方的状态。

于是,庄子马上意识到了自己失误,回到了自己的思维上去了。这就是“请循其本”的意思。它表面的意思是,让我们回到问题的开始、本身。而在更深层次上,是庄子回到了自己的思维上,力求直入问题的核心,不再使用一二三四式的分析法。

当庄子回到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上之后,他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就简洁得多了。问题的核心,是惠子质疑庄子是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那么按照庄子的思维,首先,“你”和“我”不是对立的,是统一的,于是,“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你是可以了解我的,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其次,“鱼”和“我”也不是对立的。我就在濠上、就在当下,就体会到了我和鱼浑然融为一体、我快乐、鱼也快乐的境界。如果将自我融入自然中,体会我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便可以获得精神上的从容、自由、逍遥的快乐,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事情就是那么简单,不需要严格地区分你、我和鱼,谁能知道什么、谁不能知道什么。因为一旦那样区分,便只剩下干巴巴的理智,而失落了富于诗意的情感和美感,任何一方都不会快乐了。

曾有学者指出,庄子的思想其实是美学。他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的得失计较,用非功利的、超脱的、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富于想象力的、富于情感内涵的美的意象。在这些美的意象中表达深刻的哲理。教材中的这两个小故事,仿佛是一个窗口,教师可以从此进入,引导学生们体会庄子思想和语言的魅力。

育灵童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哪里权威
白癜风有遗传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602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