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推荐ldquo庄生传颜氏之儒
“庄生传颜氏之儒”:
章太炎与“庄子即儒家”议题
杨海文
作者授权儒家网发布
原载《文史哲》年第2期
孔子二五六八年丁酉四月初八日庚寅
耶稣年5月3日
摘要:章太炎至少有五种文献涉及“庄子即儒家”议题:早年两种尚属消极评论,晚年三种已是积极参与。“庄生传颜氏之儒”是其画龙点睛之笔:颜子一系儒学由庄子传承,庄子是颜氏之儒的传人;传颜氏之儒的庄子是儒家,而不是道家;坐忘不是道家的本事,而是儒家的至境;即使庄子后来成了道家,但他当时也是以儒家身份,把颜子坐忘的工夫与境界记载并传承了下来。由章太炎晚年的积极参与可知,“庄子即儒家”议题不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儒道互补之思所能范围,而是具有独特的思想史内涵,理应获得自身的思想史地位。
关键词:庄子;颜子;庄生传颜氏之儒;“庄子即儒家”议题
庄子与儒家有着密切关系:从庄子是道家看,这种关系隶属于儒道互补之思;从庄子是儒家看,这种关系转换为“庄子即儒家”议题。前者是传统观点,众所周知;后者始于韩愈(—),津津乐道者不少,知其详情者不多。“庄子即儒家”在儒道互补之外,创新并丰富了庄子与儒家的思想史关联,开显并证成了奇正相生的辩证之境。庄学大师章太炎([i]—)至少有五种文献(早年两种、晚年三种)涉及这一议题,并以“庄生传颜氏之儒”为画龙点睛之笔,可让我们管窥“庄子即儒家”议题的历史衍化及其独特内涵。
一、“率尔之辞”
年9月,旅居日本的章太炎接任《民报》主编,并成立国学讲习会。《章太炎年谱长编(增订本)》记述:“国学讲习会出有《国学讲习会略说》,铅字排印本,日本秀光社印行,年9月出版,署黄帝纪元六百四年[ii],收《论语言文字之学》、《论文学》、《论诸子学》三篇。《论诸子学》,即同年七月二十、八月二十日出版之《国粹学报》丙午第八、第九号所载章氏所著《诸子学略说》……”[iii]
《论诸子学》指出:
或谓子夏传田子方,田子方传庄子,是故庄子之学,本出儒家。其说非是。《庄子》所述如庚桑楚、徐无鬼、则阳之徒多矣,岂独一田子方耶?以其推重子方,遂谓其学所出必在于是,则徐无鬼亦庄子之师耶?南郭子綦之说为庄子所亟称,彼亦庄子师耶?[iv]
韩愈是“庄子即儒家”议题的第一推手,其《送王秀才序》有言:“盖子夏之学,其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故周之书,喜称子方之为人。”[v]寻思这段话,最成问题的是第二句,第三句因佐证第二句变得亦有问题。蔡元培(—)留德期间写的《中国伦理学史》评价:“其说不知所本。”[vi]章太炎拿第三句开刀,藉此证伪第二句,得出“其说非是”的结论,明显不赞成韩愈的说法。究其实,这类评论尚在“庄子即儒家”议题之外,并未入乎其内。
《章太炎年谱长编(增订本)》记述: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年1月23日),《国粹学报》丁未年第十二号出版,‘社说’栏有《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二封,即《别录》卷二《与人论国学书》和《再与人论国学书》”[vii]。
《与人论国学书》指出:
至以庄子为子夏门人(《经解上》),盖袭唐人率尔之辞,未尝订实。以庄生称田子方,遂谓子方是庄子师,斯则《让王》亦举曾、原,而则阳、无鬼、庚桑诸子,名在篇目,将一一皆是庄师矣。[viii]
这里对庄子为子夏门人之说的否定及其证词,与《论诸子学》如出一辙。所不同者,它把矛头指向了章学诚(—)。《文史通义·经解上》云:“荀、庄皆出子夏门人,而所言如是,六经之名,起于孔门弟子亦明矣。”[ix]《校雠通义·汉志六艺》云:“荀、庄皆孔氏再传门人,(二子皆子夏氏门人,去圣未远。)其书明著六经之目,则《经解》之出于《礼记》,不得遂谓剿说于荀卿也。”[x]章学诚像韩愈一样认为庄子乃子夏门人,章太炎讥评其是“未尝订实”的“率尔之辞”。
章太炎手定的《国故论衡》及《太炎文录》未收《论诸子学》[xi],《与人论国学书》则被收入《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2。章太炎早年虽然注意到“庄子即儒家”这一议题,但并不觉得它具有足够的学术含量。《论诸子学》以“或谓”、《与人论国学书》以“唐人”指称韩愈,又先后断以“其说非是”“率尔之辞”,轻蔑之意跃然纸上。大体而言,清末的章太炎只是“庄子即儒家”议题的消极评论者,还不是积极的参与者。
二、接着韩愈讲
年4—6月,章太炎应江苏省教育会之约,在沪讲授国学,共十讲。《章太炎年谱长编(增订本)》记述:“《国学讲演记录》(《申报》,年4月2日、8日、9日、16日、23日,5月1日、7日、14日、15日、28日,6月4日、11日、18日)。《国学概论》(曹聚仁编,年11月1日上海泰东图书局铅字排印本,一册)。”[xii]又云:“章氏讲演,曹聚仁曾将记录整理,于本年11月1日由上海泰东图书局铅字排印,以《国学概论》为题出版,记录较《申报》为详,间有《申报》所录而为《国学概论》刊落者。此外,另有张冥飞笔述的《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集》,年平民印书局再版本。”[xiii]
由曹聚仁(—)整理的《国学概论》,流布极广,影响极大。曹聚仁晚年的《从一件小事谈起》曾把它与钱穆(—)的同名著作进行比较:“钱先生的《国学概论》并不坏,坊间还有许多同一课题的书;不过,全国大中学采用最多的,还是章太炎师讲演,我所笔录的那部《国学概论》,上海泰东版,重庆文化服务版,香港创垦版,先后发行了三十二版,日本也有过两种译本。”[xiv]
《国学概论》第3章《国学之派别(二)——哲学之派别》指出:
儒家之学,在《韩非子·显学篇》说是“儒分为八”,有所谓颜氏之儒。颜回是孔子极得意门生,曾承孔子许多赞美,当然有特别造就。但孟子和荀子是儒家,记载颜子的话很少,并且很浅薄;《庄子》载孔子和颜回的谈论却很多。可见颜氏的学问,儒家没曾传,反传于道家了。《庄子》有极赞孔子处,也有极诽谤孔子处;对于颜回,只有赞无议,可见庄子对于颜回是极佩服的。庄子所以连孔子也要加抨击,也因战国时学者托于孔子的很多,不如把孔子也驳斥,免得他们借孔子作护符。照这样看来,道家传于孔子为儒家;孔子传颜回,再传至庄子,又入道家了。至韩退之以庄子为子夏门人,因此说庄子也是儒家;这是“率尔之论,未尝订入实录”。他因为庄子曾称田子方,遂谓子方是庄子的先生;那么,《让王篇》也曾举曾、原,则阳、无鬼、庚桑诸子,也都列名在篇目,都可算做庄子的先生吗?[xv]
与《论诸子学》《与人论国学书》相比,《国学概论》戏论谁都可为庄子之师,这是大同;点名道姓批评韩愈,这是小异;让颜子出场,这是大异。
在章太炎看来,《孟子》《荀子》论颜子,不仅少,而且浅薄;《庄子》不然,它对孔子既有赞亦有弹,对颜子却有赞而无弹,可见庄子极其敬佩颜子,“老子→(孔子→颜子)→庄子”的传承实际上是“道家→儒家→道家”的复归。另外,孔门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颜子属德行科,子夏属文学科(《论语》11·3[xvi]);《庄子》从未提过子夏,却有15个与颜子相关的场景(依次为:《人间世》1个、《大宗师》2个、《天运》1个、《至乐》1个、《达生》1个、《山木》1个、《田子方》3个、《知北游》1个、《让王》2个、《盗跖》1个、《渔父》1个)[xvii]。章太炎把庄子的师承由子夏变成颜子,就韩愈无视《庄子》从未提过子夏而言,这是正本清源;就章学诚拿子夏传经做文章而言,这里蕴含从文献传授(文学科)转向德性成长(德行科)的深意。
年的《国学概论》让颜子出场,可以视为章太炎对其早年思想的否定与超越。章太炎年12月25日发表的《今古文辨义》有言:“孔子贤于尧、舜,自在性分,非专在制作也。昔人言禹入圣域而未优,斯禹不如尧、舜也;颜渊言欲从末由,斯颜不如孔也。此其比较,皆在性分之内,岂在制作哉!”[xviii]颜子不是这段话的主角,但“颜不如孔”四字分外醒目。而立之际,章太炎是尊荀健将。年出版的《訄书初刻本》即以《尊荀》开篇[xix]。几年后的《訄书重订本》虽然删去《尊荀》,但其中的《订孔》仍说:“夫孟、荀道术皆踊绝孔氏,惟才美弗能与等比,故终身无鲁相之政,三千之化。”“荀卿学过孔子,尚称颂以为本师。此则如释迦初教本近灰灭,及马鸣、龙树特弘大乘之风,而犹以释迦为本师也。”[xx]与此相比,《国学概论》认为庄子的“无我”这一主张很高深,“孟、荀见不到此;原来孔子也只推许颜回是悟此道的。所以庄子面目上是道家,也可说是儒家”[xxi]。章太炎由早年尊荀到晚年尊颜,这一变化耐人寻味。
《国学概论》讨论颜、庄关系,因其说过“孔子传颜回,再传至庄子”,已可提炼为“庄生传颜氏之儒”,并与韩愈讲的“庄子本子夏之徒”大异其趣;因其说过“庄子面目上是道家,也可说是儒家”,又与韩愈开出的“庄子即儒家”议题同气相投。从论证方式、思想定位看,章太炎显然沿袭了韩愈的路数——不是原封不动地照着讲,而是推陈出新地接着讲。
首先,从论证方式看。不管是韩愈把庄子与子夏相比,还是章太炎把庄子与颜子相比,两者都是拿庄子与儒家相比,这是论证方式之同。一则以子夏,一则以颜子,仅是具体结论之异,无法遮蔽论证方式之同。
其次,从思想定位看。韩愈的《送王秀才序》有言:“故学者必慎其所道,道于杨、墨、老、庄、佛之学,而欲之圣人之道,犹航断港绝潢以望至于海也;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xxii]意思是说:庄子虽是子夏后学,最终却归本道家,因此不能与孟子相提并论,反而是儒家眼里的异端。《国学概论》论“老子→(孔子→颜子)→庄子”与“道家→儒家→道家”的关联,也是认为庄子先求学于儒家、后归依于道家。这是思想定位之同。为何如此?《国学概论·哲学之派别》讲道:“周秦诸子,道、儒两家所见独到;这两家本是同源,后来才分离的。”[xxiii]同源未必同归,庄子是“半途而废”的儒家,此乃韩愈、章太炎之同。
《国学概论·哲学之派别》还指出:
道家的庄子以时代论,比荀子早些,和孟子同时,终没曾见过一面。庄子是宋人,宋和梁接近;庄子和惠子往来,惠子又为梁相,孟子在梁颇久,本有会面的机会;但孟子本性不欢喜和人家往来,彼此学问又不同,就不会见了。[xxiv]
两宋学者讨论过孟子、庄子为何同时却互不相及,这也是与“庄子即儒家”议题相关的内容。年的沪上讲座不仅提出“庄生传颜氏之儒”,而且白癜风早期治疗好吗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5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