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究竟是什么鱼引发了庄子千古一辩
缘起:
本周讲“文学中的哲学”第一章。授课时用庄周与惠施的濠梁“千古一辩”作为辩论中逻辑例子。结果课后有学生与我商榷,庄惠二人在濠梁上看见的到底是什么鱼?这个问题不是授课重点,但确又是有趣问题。什么鱼都没搞清楚,那“子非鱼”是非何鱼呢?甚至会导致辩题不成立。
就此问题贴了一则朋友圈。我的硕导马师天俊先生见到后指出:可能使用的团结社、长春社、致公社本子靠不住。同时给我发来M研究用文本(注:一部50万字的小说约2M),几乎囊括了中华、商务、齐鲁、台湾中研院历史所等的本子,惊喜连连的我就有关问题读到凌晨2点多,思辨后有了下面文字。
问题一:
中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濠梁在哪里?
太史公说“濠”是濠水。于是古钟离国边的濠水便被认定为庄惠二人清谈之地。上述权威版本口径也基本统一,认为今安徽凤阳地区即古淮南钟离郡,有“濠水”。庄惠二人是在这里进行千古一辩的。
而“梁”是“石绝水”,就是堤坝。有专家解释“梁”是桥。呵呵。
真是这样吗?存疑。
太史公说庄子是宋国人(今河南商丘民权与安徽亳州蒙城都说自己的庄子故里,凤阳更说有庄子墓)。
然而我们知道,惠施被张仪逐出魏国,回故乡宋国后常与庄周清谈。宋国的地盘清晰,不含钟离。那么,庄惠二人是自费去濠水旅游?
如果庄子是民权人,到濠水直线距离有公里;如果他是蒙城人,到濠水直线距离有公里。战国时要翻山越岭跨过淮河,绝非易事。庄惠二人如果真有这次旅行,大约庄子不会只吝啬到就在中写一小段。
想起孔子花了14年时间周游列国,都未出过今河南和山东小部分。而当年孔子周游一路故事不断啊。
问题二:
庄惠二人看到是究竟是什么鱼?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研究庄子的大家陈鼓应、张默生、郭庆藩、张耿光诸先生都认为是“儵鱼”,只有台湾王叔泯先生的《庄子校诠》认为是“鯈鱼”。
上述提到的陈、张、郭、张、王等人的成果,集合了:上至西晋郭象、中至清校勘大师卢文弨王先谦、下民国刘文典的论述(近现代校勘学大师刘文典认为:世上懂庄子的人只有两个半,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他。剩下全部研究庄子的人算半个。),还动用了《尔雅》《说文》《荀子》等作为佐证。应该是学术共同体的标准答案了吧。然,非也。
曰“鯈,鱼名。”于是围绕“鯈”,产生了“鰷”(简体字鲦)。鰷鱼的解释从古至今都清晰,一种小而细长、叶子般的淡水白色鱼儿,在江淮地区叫“餐鱼”。忽想起小时候常吃的赣江中小鱼儿,此鱼只有几寸长,因太小不能煎煮炖,只能油炸,吃的时候整条塞入口中。南昌人称为“餐鱼子”(用南昌话读)。
上述大家用的“儵”字,解释也很明确,曰:“疾也。”同“倏”。不是鱼名。可为何中华、商务、齐鲁等版本都用“儵”而不用“鯈”呢?
再一查,解释了大段“儵”的各种意思后,横空出世般说“儵”字同“鯈”。并举例《庄子·秋水》、《山海经·北山经》、《苏轼·壬寅二月寄子由》中都用了“儵鱼”。所以这个字还读tiáo。
大字典显然是因为有古人说过“儵”同“鯈”而加上词条的。只是所有说“儵”同“鯈”的古人都古不到战国。
明明书面呈现的是“儵鱼”,为什么后来注释的人偏要说是“鯈鱼”?难道就因为“儵”不是鱼非要找个长得像、又是鱼的“鯈”作解释吗?很可能哦。
对两个字的解释是分开的,没有指出它们互通。中,则指出这两个字互为异体字。估计是受大字典影响。
问题三:
“儵”字读音shū,“鯈”字读音tiáo。既然两者相同,并互为异体字,为什么一定要读成tiáo?难道不可以读成shū吗?提出把这个字读鯈(tiáo)的人,全部是离战国遥远的人,他们是对的吗?
结论:
在载有一文的古书中,绝大多数用“儵鱼”,还有混用的。
庄周惠施在濠梁看到的就是儵鱼。至于这种鱼是不是还叫“鯈(鰷、鲦)鱼”?恐怕要存疑。但显然他们看到的是南昌人称“餐鱼子”的那种鱼,它太小,不是渔夫的网中鱼,故不怕人,才可能在庄惠二人面前“出游从容”。等到现当代江河中大鱼急剧减少,人们才不得不吃餐鱼了。
至于读音,我倾向于读shū。如果硬要说“鯈”字同“儵”字,那也应该读shū。毕竟古书中说的就是“儵鱼”。
我依旧没有搞尾注之类的学术规范性玩意儿,读者相信就信,不信就拉倒。还是用庄子在中的话结束吧,庄子曰:胡可得而必乎哉——我们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地固执呢。
赞赏
长按全身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5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