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王财贵教授什么是经典
本文摘自:二00六年九月二十八日?王财贵讲于北京人民大学孔子文化月讲座
首先让我们认识什么是“经典”。什么是“经”,什么是“典”,为什么有“经典”,我们为什么要尊重经典,更要在这个时代重新提倡经典?我们对一个观念的了解,往往可以从它的字义了说起。我们先看“经”这个字:有文字学家认为,“形声必兼会意”,就是读作什么声音,是与其意义有关的。如“江”“河”就是形声字,一半是形,一半是声,形代表本质,声指示读音。“江”“河”的形符是三点水,代表与水有关,它的读音一个是“工”,一个是“可”,“工”和“可”两个声音和意义有什么关系呢?“江”、“河”都是大川大水,大河流动的声音就是“可可可(HoHoHo)”,大江流动的声音就是“工工工(KongKongKong)”,所以借用“工”和“可”的声音,这声音也表示了相当的意义。更典型的,譬如论语的“论”字,从“言”,“仑”声。“仑”的本义是“集册”,“编集简册”,而引申为凡是有次序有文理的事物,所以如果加“言”为形符,就成为论说的“论”,整顿丝线,加“糸”作形符,成为经纶的“纶”;指水中的纹理,成为沦涟的“沦”,而安排人世的关系,便成人伦的“伦”,这些字都以“仑”作声符,而都与“文理次序”有关,可证“形声”之“兼会意”了。
那么,看“经”这个字,其形符是个“绞丝旁”,我们就知道与丝线有关,其次,看其声符“巠”,中间有个“川”字,是水,而“巠”就是水脉,山有山脉,水有水脉,就像人身上有血脉一样。脉是从这里通向那里的轨道,所以“巠”和交通来往有关。如果形符是双人旁,就是“径”,路径,也就是你出入的道路,这样也有通往的意思,把形符换成“走马旁”,写成“迳”,更有直通的意思了。所以“经”这个字,从形符看,和丝线有关;从声符看,则有“直通”的意思。
“经”字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上说:“经,机纵丝也”,是说织布机上的直线、纵丝。布本是由纵线横线交织成的,直线叫做“经”,那么横线呢,就叫做“纬”了。经纬同样是织布机上的丝线,只是方向不同,就成了两个概念。两相比较下,“经”这个直线就显出某些特色来,首先,它比纬先摆上去,有了“先在性”;而既摆好了经线,便决定了这匹布的品质,所以经有“主导性”;再来,经在织布的时候,几乎是不动的,由纬来动,因此经有“不变性”,也就是“永恒性”。它先在,它主导,它永恒。因为经线有这几个特色,把它抽象化普遍化后,就有“经常不变,天经地义”的意思。进一步,凡是记载人类永恒的智慧,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著作,就渐渐称为“经”了。
而“典”字,是个会意字。会意字就是由两个字合成一个字,而字义也是这两个字的合义。“典”字的上半部是“册”,下半部是“几”。“册”是个象形字,像竹简用线穿起来,是古代的书籍模样。其下是“几”字,也是个象形字,是高脚的桌子的图像。“放在高几上的简册”,应当是贵重的文件,所以有个成语叫“高文典册”。引申为所有贵重的事物,如“典礼”、“典藏”。所以“经典”合辞,就是永垂不朽的高文典章。
中国至少在春秋时代就有称为“经”的书,首先提到“六经”的是庄子,庄子不是儒家,是道家,既然道家的学者都把孔子的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书称为六经了,可见在春秋时对“经”用法已经非常确定,就是把人间非常基本的、很高明的有代表性的著作叫做“经”。春秋以后,一直到汉朝,又有所谓“纬书”,就是辅佐经书的书,每本经都有纬书,称为“六纬”。后来,几乎只有儒家的书才称为“经”,从六经到五经到九经到十三经,都只算儒家的书,而且是环绕著孔子所传的“六经”的书,才称为经。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一本书之称为“经”,有它特别的意义。
纵使是中国人对外来书籍的翻译,也对有特殊的含义的书,才叫它做“经”,有特别尊重的意思。中国的四库全书里面有所谓“经史子集”,“经”摆在最前面。我们翻译印度传来的大藏经,里面含有三部分,叫三藏——经、律、论,也是把“经”放在第一位。我们要知道,这个次序不是一时的好玩,乃是有意的排列,把价值性最高的排在前面。
可见整个学术史当中,大家有个共同的观念——“经”有特别的意义,并不是任何书都能称为“经”,在中国只有儒家的基本著作称为“经”。其他纵使很重要很有名的书,也不能称为“经”。譬如在唐朝,皇家信奉道家,尊崇老子,就把老子的书称为“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宣扬“道德”,我们常有这个错误的观念。老子这本书之所以称为“道德经”,因为它有五千言,如果写在竹简上,就很笨重,因此把竹简分成两卷,第一卷的开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字是“道”,因此就把这一卷称为“道经”,下一卷开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但不能称为“上经”,因此取第二个字,就叫“德经”,合在一起,就是“道德经”。老子就“成经(成精)”了(笑)。道家的第二把交椅人物庄子,我们也不能忽视他,因此他的书,升格为“南华真经”,庄子也“成经”了。
虽然在历史中、民俗中,尊重道家、尊崇老庄的人,有时称《老子》、《庄子》为“经”,但是,请看纵使在没有礼法的当代,每个大学的课程表,如果讲老子庄子的课,课名叫“老子”、“庄子”,很少叫“道德经”、“南华真经”的。可见,你就是贵为皇帝,想要推崇某本书称为“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翻译佛典,经、律、论的称呼,其层级是很严格的,三藏之“经”,类比于四库的“经”,大体上,“经”就是佛之所说,“论”是菩萨所论,这是不能乱的。中国高僧大德的著作很多,只有一部可以称“经”——六祖坛经,这是对禅宗六祖慧能特别的尊崇,这是佛教界共同的认定,不是随便称的。至于“三字经”、“女儿经”、“茶经”、“马经”等之等称“经”,那是好玩,不算数的。
在中国,圣人所说为“经”,后世学人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所以《春秋》是经,而有左氏、公羊、谷梁等传,虽然后世也把这些重要的传升格为“经”,故有了“十三经”,但所有学者都知道,它的价值毕竟是次了一等的。这个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很实事求是,很现代化的。千古之下,凡是有思考的人,在心里都要有这种分类的习惯,现在我们说国家最高的典范叫“宪法”,以下的各种规范叫“法律”,宪法类比于“经”,法律类比于“传”,宪法和法律的层级本来就不一样,法律不能违背宪法。那么中国的子史集和传不能违背经,佛教的律论不能违背经,其中有大道理在。
如果我们读书人没有这种认识,就代表我们对于价值层级的分别模糊了,所以,我们重新要提醒“经”字的原始意义,摆好它在人们心中和文化史中的位置。
这样提倡是不是封建了呢?就是反动了呢?是不是又定于一尊了呢?我们且先来考虑一下:我们现在不是敬佩西方人吗,西方人很多是信基督教天主教的,他们的教里最高教义在《圣经》,后代不论有多么伟大的神学家,著了多少书,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他们的著作,都不足以称为经,所以基督教天主教只有一本永恒的“经”,叫做“HolyByble(圣经)”。可见西方人并不是糊涂的存在,他们的强盛是有相当道理的。
我们不是要现代化吗,我们不是要学西方吗,这是我们需要学西方的地方,而西方人的这种精神,恰好符合中国的传统,可见这是全人类共同的一种价值观。唯独到了“现在”的中国,这个价值观模糊了。我们常感叹现代中国人价值观的混淆,不需要从其他的地方看,你光看对于书籍分类观念的漠视,就可以判断这个国家的子孙必定价值混淆。
心灵是有层次的,生命是有境界的。但我们受五四以来的宣传,他们不相信有圣人,他们不尊重经典。他们所提出的理由是:我们不可以随便接受古人的思想,我们不可以受古人的欺骗。现在先不说古人有没有骗我们,我们先看“不可以随便接受任何思想”,这种观点却是好的,是对的。我们不可以道听涂说,这也是孔子的思想啊。
什么叫“道听涂说”?就是在路上听来一个道理,你还没有把听来的道理好好搞清楚,甚至你还不知道这个道理是真是假之前,就来现买现卖,传播这种道理,这种人孔子骂他是“德之贼也”!这种人在孔子看来是小人,一个不长进的生命,伤害品德的人。可见孔子也是实事求是,也是追求清明的认识的人。
所以五四以来所提倡的,教我们要重新衡量经典的价值,要我们重新把中国的古书、中国的传统都要拿来掂掂他有多少份量,不可以蒙著头,听到古人说——儒家的书是最有意义的——就平白接受。这种怀疑的心态,我认为是健康的。
但是我们追究一下,五四的人为什么要提倡这种思考模式——不可以随意接受古人既成的思想——他是不是要鼓舞我们的国民,都要有清明的心,都要去研究,然后才来判断我们的传统有哪些思想是值得继承宣扬的,又有哪些书籍是不值得尊重传习的?他是不是这样想的呢?现在,据我看起来,不是!
如果他讲任何思想都需要经过我们自己的判断,那是好的,可以让我们国民清醒。不过他们说“要对传统、对古来学派重新估价”的用意,事实上,是想要从根上去打掉我们对于经典对于传统对于儒家的信念。让我们远离经典、放弃儒家、打倒传统。他们提出的理由表面上好像光明正大,但暗地里,他们的心态却是别有用意的,狠毒的。
作为年轻人,当代的知识份子,我们首先要把这个问题理清楚,我们才能真的不受古人的欺骗。古人有没有欺骗我们,我不知道,但至少我们是受了五四那帮人的欺骗了!假如你不承认,那我问你,我们对儒家了解多少,我们对经典了解多少,在我们心中现在还有没有“经典”这个观念存在?假如你认为任何学术都是平等的,诸子百家都一样值得研究,假如你这样认为,那你就是被欺骗了,被欺骗的心灵而不知道反省,你将一辈子糊涂,你将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刻的了解。
也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并没有使中华民族富强!假如这样想,你又被欺骗了。因为一个文化一个传统一种智慧,它并没有保障你随时一定富强康乐,但是他答应你,假如你一直照著这样做,你将富强康乐。
中华民族到了近一百年来,清末民初以来就一直衰颓到现在。请问中国的衰颓是因为孔子、老子希望你衰颓吗?还是因为这些圣贤之书本来是保障你的光明的,但是人性总有堕落的一面,这些经典还没有能够把人类堕落的一面完全的教化好,尤其在已经渐渐丧失了经典智慧的时代里,人心会更加的败坏。中华民族自从满清入关,军事恐怖统治两百多年,早把中华民族的活泼生机扭曲扼杀殆尽了。清朝一代是违反儒家的时代,是不行仁政不爱民的时代,是压迫知识份子思想的时代,所以到了清朝末年,日本人还能以中国的汉学为本位,正常的吸收西方文化,中国人遇到西方文化,就不行了,不会思考了,急切了,激烈了,没有百年千年的眼光,完全动物性的反射反应,一面倒,一刀切。到了民国革命以后,五四文化运动,不但不知返本归根,而且变本加厉,以为彻底打倒经典,打倒传统,打倒孔子,中国就可以得救。将近一百年了,中国得救了吗?所以如果你不满于今天人性的败坏,你要仔细想想,是经典使你败坏呢,还是正因你丢掉了经典才导致了败坏?
一个民族的衰颓,一个时代的腐败,为什么要怪罪于经典呢?为什么不怪罪于我们违反了经典的教导才这样的呢?这是一种颠倒。所以我常说,五四的思想是一种颠倒的思想,到处都表现得颠倒,今天我们要重新接受经典,就要把这个时代的风气重新反省洗炼一下,不然,我们喊文化先进、文化复兴、和谐社会都是假的。我们要清楚的知道,经典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放弃或继承经典,都要有正当的理由?这也是圣人的教导啊,孔子叫我们“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们可以随时检讨,随时调整方向,调整步调,我们不可以有固执,我们一定要开通啊!
所以我现在重新再把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意义讲一遍,希望我们对经典有特别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由于我们一定要复兴文化,也不是由于我们一定要尊重古人,如果只能举出这样肤浅的情绪化的理由,那你也不是一个清明的人,正好是五四以来要批评的那种“封建”心态。
那我们要以什么心态面对经典的价值呢?其实很简单,刚才说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它天经地义,它永垂不朽,它历久弥新。而为什么它会永垂不朽呢,只有单单一个理由,就是它合乎人性!它是开发了人类理性的结晶!所以只要人性不变,人还是人的话,这些已经开发的成果,就永远成为人类生命方向的指标,凡有眼睛的人就会看到,所以每一代必定有有智慧的人来提倡。
---------------------关于我们-------------------
洛谦学堂简介坐落于享有“花卉之都、空铁枢纽”之美名的广州市花都区。学堂所属花都湖畔,环境清净优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孩子们乐学的好地方。洛谦学堂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纯读经私塾,每天读经8小时以上,常年招收3—15岁读经儿童。学堂秉承王财贵教授“尊重人性、开发人性、老实大量、滴水不漏”之读经教育思想,旨在为文礼书院输送性情平正、愤悱向学、懂事明理的优秀苗子,以期培养德慧为本、兼通古今、融贯中西的时代大才。
经典诵背包本目录
中文经典目录(20万/35万)及字数
1.《学庸论语》
2.《孟子》
3.《老子庄子选》
4.《易经》
5.《诗经》
6.《书礼春秋选》
7.《古文选》
8.《佛经选》
9.《内经知要》
10.《诗词歌曲选》
11.《唐诗三百首》
12.《伤寒论》
英文经典目录(10万/15万)及字数
1.《仲夏夜之梦》
2.《莎翁十四行诗》
3.《英文名著选》
4.《英文圣经选》
5.《斯宾赛一》
6.《斯宾赛二》
7.《柏拉图苏氏自辨》
招生条件1、3-15周岁;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身体健康的少年儿童(年龄大的学员视情况而定)。
2、家长对读经教育理念有深度的认同及对文礼书院教育的方向有深刻认识(可观看以下视频《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文礼书院規划》了解)。
3、父母北京哪里白癜风哪间医院好白殿疯北京哪里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4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