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庄子真穷知识分子不可以潦倒不堪
图/庄子画像
-----学衡·读书雅集-----
编者按:学衡《庄子》读书会,特约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与博士生导师邓联合老师加入。经由邓老师同意,学衡将其旧作新编,增加相关内容,以便于读者加深阅读、便于理解,更好地和大家一起读《庄子》。
庄子真穷(1)
——《贫而不惫:庄子是个“穷人”》之一
邓散行
:“贫而不惫”取自《庄子·山木》中的一则小故事:当庄子身着破衣烂衫去见魏王时,魏王说:“何先生之惫邪?”庄子回答道:“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魏王本来是想揶揄庄子的一副潦倒相(“惫”),然而庄子却针锋相对指出,知识分子不能坚持自己的精神信念,放弃理想,那才是真正的潦倒,而他只不过是由于时运不济,物质生活穷困罢了。从庄子一生来看,他虽然缺衣少食、家境贫寒,但却从未在人格志操上有丝毫退让。可以说,庄子确实做到了“贫而不惫”、穷且益坚。
在庄子的生平中,有一点应当不算“谜”。那就是,凡读过《庄子》的人都有一个深刻印象:庄子这个人可真穷,庄子他们家的生活可真惨!
按俗理说,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虽然不一定大富大贵,但他们平常的生活照例总要比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滋润一些才对。可庄子偏偏破了这个例!他虽然也是知识分子,但却非常穷,穷得跟老百姓似的。
而在知识分子圈里呢,比较起来,同样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一流思想家们,诸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其中确实也有人曾经穷过,比如孔夫子早年就曾贫困而且“贱”,但没有谁像庄子那样长期穷、一直穷,甚至一度穷到了生计难以维持下去的悲惨地步。而且更惨的是,庄子不仅活着一辈子受穷,死了还照样接着穷。他真可以说是“穷生穷死”了。
所以,我对庄子有一个身份定位:知识分子圈里的著名穷人,穷人队伍中少有的大知识分子。庄子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他的人生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世界观和价值观,其实都与他的这种亦士亦民的双重身份特点有很大关系。
进一步,读者可能想了解的首要问题是:庄子到底有多穷,生活有多惨?
大家知道,人生在世,所必需的东西不外是“衣”、“食”、“住”几个方面(物质需要)——“行”的问题并不重要,外加一定的社会尊严(精神需要),即“面子”。离开其中一项,一个人便很难活下去。所以,以下我们就围绕这几个方面,借《庄子》书中的小故事来描述一下庄子他老人家的穷人相。
首先来看“衣”。话说庄子身上裹着一件缝补过破洞的粗布衣裳,又用麻绳绑着他那双快要露出脚丫子的破鞋子,前去见魏王,因为古代人见国君照例总是要注意仪容整齐的。魏王看到庄子这副模样,便语带揶揄地说:“先生你是怎么混的,竟然这样潦倒?”庄子反驳道:“我这是贫穷,并不是潦倒。读书人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不能坚持践行自己的信念,那才叫潦倒;衣服破烂,只能算贫穷。如今我沦落到这般田地,还不是由于生不逢时?你看那些在山林大树间跳来跳去的猿猴,多么自在!连百发百中的神射手都拿它们没办法。然而,一旦陷入茂密多刺的树丛中,它们就必须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条件不利,才能如何施展!现在的世道是君主昏庸、臣子暴乱,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狼狈?我这个样儿还算是好的,以前忠臣比干还被纣王剖了心呢!”
对于魏王的奚落,庄子这番话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反唇相讥。不过,尽管腰杆挺得笔直,嘴上没让魏王占到丝毫便宜,但衣弊履穿、模样寒酸却是庄子本人也承认的不争事实。
衣裳再破,终归还能遮体。然而庄子的穷,并不仅仅只表现为面子上的“缺衣”。在肚子问题上,他麻烦更大,那就是“少食”,甚至曾经少到了揭不开锅的困难地步。这不要命了嘛!
话说庄子去向一个当官的借粮食,当官的答应得很利落:“好啊!我有一大笔款子马上就会进账,到时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听了,生气地说:“昨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车辙中遇见一条鱼。我问它是干什么的,这鱼说自己是东海的水官,快要渴死了,希望我弄一斗升水救活它。我说你等着吧,等我从南方多水的吴国、越国游历回来后,再把西江的水引来救你。没成想那条鱼黑着脸说:‘一点儿水就能让我暂且保命,如今你这样说,还不如尽快到干鱼店找我去呢!’”
庄子瞎编的这个故事说明,眼下他实在是已经穷到了没有米下锅的危险地步,如果再没有粥饭果腹的话,此命将休矣。言外之意是说,请你赶快借给我一点儿吃的吧!庄子最终是不是从当官的那儿借到了粮食,后来又是否还上了,我们无从得知。根据汉代刘向的记述,庄子从魏文侯那里得到了百钟粟的救济。但难免让人忧虑的是,即使借到粮食,庄子都穷到这份儿上了,今后他又能怎么还给人家?
人们经常赞美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傲风骨,但我们不要忘了还有句老话,叫做“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很难说向当官的借粮食这件事,表明庄子失掉了知识分子的气节,在人格上显得有些掉价儿。然而,在填饱肚皮、聊以活命的问题上,心高气傲的庄子确确实实是被难住了、难倒了。
与庄子的缺衣少食、饥寒交迫、但求温饱相比,孔子对吃和穿的要求就高档多了,老夫子的消费品位和生活情趣完全是享受型、贵族化的,他和庄子可谓有着天壤之别。按照《论语》中的说法,孔子吃东西的讲究可多啦,什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吃颜色不好看的食物,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还得注意多吃主食少吃肉,吃东西一定要放酱醋作料,等等。穿衣服的讲究同样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非常注意颜色搭配、长短搭配、内外搭配,比如平时在家不穿粉红色和紫色的衣服,领子和袖口的镶边不能用深青带红的颜色,还有什么皮袍要做得长一些,右边的的袖子要短一些,如果里面穿黄色的狐皮袍,外面一定要配着黄色罩衣,等等。
看到此处,我想读者大都会同意授予孔子如下几个头衔:“美食家”,以及“服装大师”或“时尚专家”、“潮人”!这些吃和穿的花样儿,孔子本人虽然未必能够实际如此做到,而主要是他对于所谓君子日常生活的想法,但放在庄子这里,却连想都想不出来,也根本不敢想、不愿意想。因为,在原本已经没得吃、没得穿的窘况下,他越想就会越饿,越想就会越冷。
“异端”和“圣人”的生活质量,你看差距有多大!
不过要说起来,孔子也不是没有尝过挨饿的滋味,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次发生在他周游列国、四处求职期间。当时,楚国已经派使者聘孔子为高官,然而当他正准备前往应聘时,陈国和蔡国的几个当官儿的,却因为担心孔子为楚国效力将对他们不利,就派一帮人把老夫子包围了起来。困在荒郊野外,孔子无法前行,也没有什么吃的,一连七天都没有生火做饭,追随者都饿病了,老夫子也饿得面有“菜色”,缺乏维生素C嘛。陈蔡之困,大概是孔子经历的最可怕的唯一一次饥饿体验。多数情况下,孔子的生活至少都是衣食无虞的,更不要说在鲁国政坛担任高官期间了。再有,孔子周游列国时,虽说难免颠沛流离些,但无论到了哪个诸侯国,都还是有人接待,有人请饭局的。
远离政治的庄子哪有这些待遇?
作者介绍:
邓散行,本名邓联合,江苏徐州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年),南京大学哲学硕士(年)、哲学学士(年),现为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逍遥游”释论:庄子的哲学精神及其多元流变》、《庄子哲学精神的渊源与酿生》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学衡·读书会系列
(发送数字至后台,可获得全文)
《庄子》读书会
邓散行:和庄子站在一起
顺大溜、人精、真人以及缺乏历史存在感的庄子
查一查庄子的户口
为何庄子总拿“本家长辈”孔子开涮?
惠施去世,庄子“独孤求败”
庄子与孟子“失之交臂”
《原善》精读
陷入抄袭、性格狂傲的戴震
戴震的“晚年定论”
戴震义理学与辞章学的钥匙
专心于学术,不要拉仇恨
索绪尔、朱熹与戴震
戴震“由字以通其辞”的解读(一)
戴震“由字以通其辞”的解读(二)
戴震“由字以通其辞”的解读(三)
经学的逻辑预设——认知圣经以体认世界
“诠释学循环”的精髓在于循环本身
陆续推出:
《周易》读书会
《阿毘达摩俱舍论》读书会
长按图片添加学衡获得好文
支持学衡!赞!赏!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与朋友分享!阅读更多原创文章,请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啊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4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