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共读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道德经》的第七十六章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柔弱胜刚强”。《道德经》共读分享两个版本,一是根据春秋战国、西汉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订的《道德经古本合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经》今本(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编著)。
古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骾gěng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兢jīng。
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今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禅解》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人体生命力旺盛的特征是柔和,生命力衰竭、趋向死亡的特征是刚硬。人的一生最柔软的时候是婴儿时期,也是生命力最强的时候,老子主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就是这个道理。身体一旦生病了,比如中医按摩推拿时,按下去身体哪里硬就是哪里出了问题;老了以后,整个身体会变硬,骨质变脆。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出了人以外的万物草木也是如此,有生命力的东西都是很柔韧的,而死掉的、没有生气的都是腐朽枯槁的,干掉了。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徒”,特征。所以,坚强,就是死的特征;柔弱,就是生的特征。
老子提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是告诉我们要学会返还到柔和的状态,而不要追求刚强。特别是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理念完全是西化的,主张健身、运动,以为强健就是生命力的象征。但是强健如李小龙,全身肌肉如钢,结果英年早逝;阿里拳王,刚当上拳王就罹患帕金森病,最后连话也说不出来。像这样把先天柔和之气全部耗尽于肌肉,导致全身渐渐干硬,表面非常刚强,其实其生命力已几近枯竭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柔和才是生命的特征。
那么柔和道什么程度?天下最柔的又是什么?是道。老子曾用另一种说法来比喻,就是“上善若水”:世间一切有形物质——金木水火土,其中之至柔就是水,“几近于道”,与道最为接近了。但还不是道,因为水毕竟是有形的,若论至柔,无形肯定超越有形。所以修行,就是返还到至柔的状态,叫作“致虚极”,虚到极致,到达无的境界,进入一种空而明的状态。世人就是颠倒了,因为不明白”柔弱胜刚强“,不明白”有生于无“的道理,不知道无形生出了有形的世界,不知道无形指挥着有形的世界,所以不懂得守住无形的生命本来,而总是追求有形的物质,结果耗散掉自己的生命,落入死局;若是知道守住生命的本来,守住无形的能量,知道返还于至柔,那就是道家所说的”长生不老“。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老子继续比喻:一把兵器,比如一把剑,很硬的钢材所铸成的剑是很容易折断的,太脆了,叫作“不胜”。真正好的钢材是柔韧度高的钢,这样铸成的兵器才是利器。木材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告诉我们:身心要柔和,换一种说法,就是前面章节提到的“慈”。慈从何而来?合于道而来。一旦合道,心自然就慈。如何合道呢?把一切归一,消除所有分别,将所有一切与自己视为一体。如此证入同体之后所产生的慈悲,就是柔和的;这种柔,是真正强大的。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所以世间观念里以刚硬为特征的强大,实际上是不堪一击的,是很低级的,叫作“处下”;而柔弱才是真正的强大,才是真正的高贵,叫作“处上”。
本章的内容,归纳起来,还是佛陀所说的自性与妄心。其中,自性是柔和的,因为它是自然的,是放下的,是一种自在;而妄心,也就是后天的自我意识,是刚强的,因为它是一种欲望,想要通过努力、通过强行来达到、获得些什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贪、嗔、痴。那么在道家来讲,无为是柔和的,有为是刚强的。无为是不用力的、是本来的,而有为是很用力的、人为做作的。不论哪一家的说法,总之我们要注意体会这两种不同的心境:当你很想努力要做什么的时候,这是一种使然的状态,那肯定是有为,肯定是用后天意识,是妄心,是会耗散掉生命的能量的;当你根本不动妄想,是一种自然地状态,没有要去努力,整个人空掉的时候,那么有可能是回到了本来、回到了自性中,慢慢会出现道的光明,会出现出世间的智慧,能够在光明中洞见。世间人心往往落在有为上,这就是佛说的“无明”,自性的、道的光明被有为的妄心所障覆,光明出不来,落入黑暗,只会去学习、去算计、谋划,这是知见,不是洞见,洞见是不用思考而了然于心。
老子重复地在每一章,从世间万物的各个角度取用不同的比喻,来告诉我们妄心与自性二者的关系,此二者也就是佛陀在《楞严经》中所说的“两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如此反复阐述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明心见性,这也正是佛说三藏十二部经的目的。在道理上明白这两种根本之后,还要在生活中体会自己的心,体会什么时候是有为妄心,什么时候是无为清净,只有这样真正地实际修持下去,修行才能够上路,才不会退转;否则,搞不清这两种根本,不去体会,不论多少时间、多么用功,只不过是在红尘轮回里打转。特别是现在末法时代,声色纷繁,我们已经太习惯有为的方式了,深深地落入执着之中,若不明了此理,即如佛在《楞严经》中所说:“不知两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老子今注今译》老子从人类和草木额生存现象中,说明成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状态,而死亡的东西都是坚硬的状态。老子从万物活动所观察到的物理之恒情,而断言:“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他的结论还蕴涵着强悍的东西易失去生机,柔韧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这是从事物的内在发展状况来说明的。若从它们外在表现上来说,坚强者之所以属于死之徒,乃是因为它的显露突出,所以当外力冲击时,便首当其冲了;才能外露,容易招忌而遭致掊击,这正如高大的树容易引来砍伐。人为地祸患如此,自然的灾难亦莫不然;狂风吹刮,高大的树木往往被摧折。小草由于它的柔软,反而可以迎风招展。
本章为老子贵柔戒刚的思想。“柔弱胜刚强”之说,见于三十六章、四十三章和七十八章。
《解读老子》人之生死,与草木之生死,皆可就其形质加以判断,这是经验上可以找到的材料。然后由此类推,指出处世态度也应该取柔弱而戒坚强。
“兵强则灭”,因为战争的结果必有死伤,即使战胜了也会蒙受损失,长期下来国家也难以幸存。“木强则折”,因为强壮的树木即使未被砍伐利用,也将在暴风袭击之下率先折断。换言之,暴风时,柔弱的草木反而较易保全。
《庄子·天下》:“曰:归则毁矣,锐则挫矣。”
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者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我们感到,这一章又一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来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这里,无论柔弱还是坚强,也无论“生之徒”还是“死之徒”,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因素在发挥作用。这个结论还蕴含着坚强的东西已经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老子在这一章里所表达的思想是极富智慧的,他以自然和社会现象形象地向人们提出奉告,希望人们不要处处显露突出,不要时时争强好胜。事实上,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不少这样的人,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当然,这也符合老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收听《道德经》八十一讲
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的治疗方法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4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