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岳麓回想记古典学年会讲庄子及湖师大

发布时间:2017/12/11 15:34:19   点击数:

从岳麓山远眺湘江

坐了一晚上绿皮车

早上七点来到长沙

于是在古典学年会开始之前

我和听松就有一天的时间

把岳麓当成惠山

在酒店入住之后

我们背着小包出门

用手机扫开共享单车

我骑红色,她骑黄色

骑进岳麓的秋天

发现霜叶也是两种——

红的是枫,黄的是银杏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

无论在讲座还是会议发言中

我都在思考

为什么绿色的一

变成秋色时却成为二

在岳麓山道中

从湘江骑到岳麓

从自卑亭骑到爱晚亭

这条路朱子和张栻走过

王阳明和王船山也走过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也从这里走过

赫曦台的阳光仍然透过树叶

照着匆匆往来的游人

《麓山寺碑》在亭中熟睡

围着栅栏,淋不到雨

也挨不到拓包温柔的捶打

以及纸的贴身覆盖和墨的滋润

一切都保护得很好

而岳麓书院的师生又在别院

游人不至的地方

悄悄地打开这一切

重新出发

唐代李邕写的《麓山寺碑》现藏岳麓书院

下午从岳麓山下到桃子湖

在湖师大教科院讲《论语》

我起的题目叫“学习与知道”

说明学习不是一次性的明白

而是走上一条道路

由近及远,渐行渐开

虽然视力所及的范围并未扩大

视角的局限也不可能克服

但走过的道路和远方的辽远

却一直在《斐多》的“回忆”中

推扩,敞开

为什么《学而》论学

却总是交织孝悌和交友的主题?

“回忆说”似乎也能提供启发?

“慎终追远”是一种“回忆”

“言而有信”也是一种“回忆”

“远”是“终”之无尽

“信”是“言”之回响

“学”之所以需要“时习”

可能与孝悌和友爱一样

出自世界的重复与差异

岳麓书院大门

第二天在古典学年会讲《庄子》

我又从《齐物论》的“影”“响”

再一次谈到事物的重影和回响

既是自我教化的障碍

也是教育所以必要的原因

以及学习所以可能的前提

从开篇的山风回响

到结尾的罔两问景、庄周梦蝶

“影”“响”贯穿了全篇

无论彼我成毁是非的吊诡

还是知无知、用无用的两行

乃至“嗒然似丧其耦”

和“今者吾丧我”的修行

都是在影响中穿行的工夫

世界是影响

所以学习是工夫

岳麓重门:穿过大门看到二门

在这个充满影响的世界

教育和学习的过程

自然包含知识和观点的增加

能否在越来越多的知识中

学会不齐之齐的道通为一

则是“教”能否“化”的关键

响声越来越多,吹万不同

可否从中听取“天籁”?

重影越来越复杂,罔两问景

可否从中识得“真君”“真宰”?

在影响的重叠性中能否道通为一

是决定教育的性质为方术-培训

还是道术-教化的关键

岳麓书院二门

《天下》篇关于道术和方术的区分

并不是经验超越或世俗神圣的划分

道术并不是超越的神圣知识

方术也并不是世俗的经验知识

道术方术之分仅在于其通达与否

没有知识和观点能摆脱局限性

但“一方”可以走向“另一方”

即使在走动的每一点都难免局限

这其实是“批判”的本义

原本在西方传统中也并不陌生

柏拉图的对话写作方式

亚里士多德列举意见的辨析

都体现了“方以达道”的批判性

那时候,哲学本身就是教育

教育就是辩证对话中的生命成长

云麓宫旁的银杏,自然的黄与人工的红

“道”并不是超越时空的全知

而是从湘江到岳麓

从自卑亭到爱晚亭

在时间中的移步换景

道枢、环中是寓身于道上的

通达之“庸”

“庸”是“用”的无用之用

是在日常之用中的仁性感通

在卑之无甚高论的百姓日用中

寓含最通达的智慧

便是“莫若以明”的“寓诸庸”

如此,则切身日用的“寓诸庸”

也就是通往远方的“寓诸无竟”

寓诸无竟,则方术可进而为道术

道术也可以曲成方术

教可以大而化之

化亦可得而教之

故“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中庸》与《庄子》

亦不妨互为隐秘的重影和回响

从山顶的云麓宫遥望湘江

第五届古典学年会合影

两位湖师大的学生拿书来找我签名

回到上海,仍然是一个绿色变出的两种秋色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哪家治疗白癜风专业
中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437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