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共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发布时间:2017/11/30 14:58:26   点击数:

《道德经》的第四十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德经》共读分享两个版本,一是根据春秋战国、西汉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订的《道德经古本合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经》今本(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编著)。

古本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

明道如费,进道如退,迟道如溃。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今本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老子禅解》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一段,提出上士、中士、下士三种人。人的确是有很多层次,每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中其境界也会不一样。每一个人都具备六道之根性,有时候我们肉身动物的面跑出来了,就有畜生性;有时候人心跑出来,我们就具备人性有时候菩萨心肠来了,我们就变菩萨;有时候神性的东西出来了,我们就变成天人。这些不同的状态,每个人都具备。那么上士,就是欲界的需求较少,平时常处在恬淡虚无中的人。这样的人,只要一闻道,他马上了悟是怎么回事,因为他对有形的东西不执着,而对无形的东西很敏感,所以一闻道就“勤而行之”。假若一个人有欲界的需求,但对艺术或对精神世界的需求更多,他闻道之后,是好像知道,仿佛有点感觉但又不是很清楚,这就是中士,“若存若亡”。而对于那些像动物一样特别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十分在意物质生活的人,你若和他说什么道,他就觉得你很愚蠢,就会笑,因为他觉得这根本是子虚乌有,完全不可信。你说有神灵,他打你都有可能,对无形的东西根本不信。这种便是下士,闻道肯定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就是描述道的胜义性,不可言传,不可表达,是种高深的胜义境的觉悟,不是我们用凡胎肉眼看得见的,所以一个凡夫俗子,很难了解到。有的人品性很高,听到道,马上就学,就修行了;有的人若存若亡,他从道理上想想,“可能有哦”,但是又想“反正我又没见到”,总是似是而非的状态;那么其余大多数人,就是大笑,认为“这些东西全是假东西,根本不足以信”。这是描述了三种人,说明道是不容易闻到的。

那么在佛法中,这些不同的人就被形容为“根器”,不同根器的弟子获得不同的传承。上品根器之人,是“意传承”,心心相印,像迦叶尊者,拈花一笑,就开悟了,立刻顿人。还有禅宗里很多人,比方唐代船子禅师度夹山和尚,把夹山的头摁在水里不给他起来,结果开悟了。这些都是上品根器的人。中品根器之人,若存若亡,所以就需要“示传承”,比方拿个铃啊杵啊,摆一个坛城,然后灌顶,这就是暗示,设计一个缘起,种下一颗种子,来传法。下品根器之人,就很难度了,只能“口耳传承”,就是不断地讲,不断地熏陶,不断地教育,告诉他这个很重要哦,但是人家还不一定听,好像对牛弹琴。

我们可以用六祖悟道的故事来说明。六祖听到《金刚经》就开悟了,去见五祖,一问一答,两句就心意相通,然后五祖叫他去推磨他就去了,心里很清楚地在那里等待传法机缘成熟,这就是上士。有一天五祖让弟子们每人写一首偈子,看看大家学法学得怎么样,准写得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六祖的师兄神秀一听,想得直飙汗,不断揣测五祖到底想什么?究竟要怎么写才能显示自己的才学?我的才学是否能够获得衣钵?————若存若亡,中士。后来神秀把自己精心创作的偈子呈给五祖,六祖也作了一个偈子,并请人把偈子写在墙上,五祖一看就知道六祖是开悟之人,而神秀并未开悟。为了保护六祖,以免锋芒太露招致杀身之祸,五祖大师故意把六祖的偈子擦掉,而写上神秀的偈子。其他师兄弟因为瞧不起六祖卖柴的出身,一看师父如此作为就大肆嘲笑六祖——下士,根本看不懂六祖的偈子,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就是根器的差别及其对学法修行的重要性,特别是学习密法。那么在道家,对于一个人的根器,有所谓“来根”“慧根”“善根”三根,要看你的三根如何。比如一个人来根不行,以前是猪变过来的,蠢蠢的,或者猪都不如,饿鬼来的,那他肯定天天想着怎么吃,不和你说别的。这种情况就很难提修行。

即便不是修行,在平常生活中,人也是有不同的层次。上士互相之间一见面,不用谈,互相之间很清楚该怎么做,那是心心相印,毋须说得那么白。中士之间呢,“若存若亡”,互相猜度,到底他是不是这样想啊?纠结得连觉都睡不着。下士就根本不知道人家想什么,平常办事,还要签字立据。所以人和人差异很大,悟性不一样!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不一样。真正的境界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一眨眼一握手,看到今天你穿什么衣服就已经知道你的心,根本不用开口。这就是高手过招。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着退,夷道若颣。

这就是说,真正的道是无形的,我们用肉眼去看,肯定是看不见的。所以“若昧”,根本看不到。“进道若退,夷道若颣”,是描述道与我们平常的认知是相反的,所以人机一动,天机就灭,人类所追求的东西与道往往是相悖的。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真正有德的人,他修行的时候都不愿让人家知道,比如做善事都不留名,生怕别人知道,这叫“修阴功”。若想让人家知道,就说明他心里不是有德,那就是人机了,故意去彰显,“你看我有德啊,我做了一件好事啊,我帮了你你记住啊”。这种人的心灵是小人之心,君子肯定是不让你知道,帮了你都不想让你知道。这就是“反者道之动”。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与前几句同样的道理,描述道与我们的俗见都是相反的;胜义的东西与世俗的东西刚好是相反的;人机与道机,是相反的。所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尚书》),也是表达二者相反的道理。人心都是拿起一把刀,不符合的就砍,而佛是放下屠刀;人机往前走,道机是退着的,所以上文说“进道若退”。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善贷,善于布施,善于帮助别人,好比现在有贷款,给钱给你用。真正的道,不是往自己这里搜刮,而是把自己的给人家,“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道心和社会人心那一套东西完全是相反的。人都是往上跑,道却是像水一样往下流,往最低洼的地方去。修道与做人其心灵之境界差异太大,所以修道不容易啊,从俗人来看,修道的人那真是傻乎乎,纯粹一个蠢人。老子说“众人察察,我独昏昏;众人昭昭,我独闷闷”,完全与众生是颠倒的。事实上是众生颠倒,众生自己本末倒置,把有形的东西看得比无形重。根本都不知道有是无生出来的,不去抓无反去抓有,这不是颠倒吗?众生就是颠倒的,不颠倒就不是迷而是觉了。

《老子今注今译》

道隐奥难见,它所呈现的特性是异常的,以致普通人听了不易体会。

自“明道若昧”至“建德若偷”各句,乃是说明道德的深邃、内敛、冲虚、含藏。它的显现,不是外炫的,而是返照的,所以不易为一般人所觉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是比喻大道幽隐未现,不可以形体求见。

《解读老子》

一个人是上士、中士或下士,要看他“闻道”之后的表现。因此,在译为白话时,“士”不指读书人或武士,而可就其“材质”之等级来说。上士闻“道”,心神领会,立即付诸行动,改变人生态度。中士闻道,时记时忘,半信半疑,虚耗了许多时光。下士闻道,认为有违他所见的世俗法则,不禁大加嘲笑。随后所举的,就是老子“正言若反”的例证,乍看之下确实难以了解。“明道、进道、夷道”三语中的“道”,有道路之意,因为人生无异于行路;但是,“若昧、若退、若颣”是说:表面看来却好像是相反的状况。这有些像西谚所云:诚实看似愚笨,其实都是最好的策略。“上德、广德、建德、质德”四语中的“德”,有德行之意,或者更好说是:依人的本性(禀赋)而表现的德行,换言之,在此,德与“仁义”之类的善行无关。“道隐无名”一语,可以呼应一章的“无名”以及二十五章的“吾不知其名”。《庄子·寓言》有一语:“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为“道”。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收听《道德经》八十一讲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可以治愈么
白颠病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424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