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道德经第八章精读讲义知止中外经典读书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期精读
张大千
《道德经》第八章
(王弼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点击收听
讲读人
寇方墀
国际易学联合会学术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书局经典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学术理事。
《道德经》第八章综述
本章译文(陈鼓应):
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刘笑敢先生“对勘举要”(1):本章没有竹简本的对应内容,帛书本与传世本有明显文字差别。河上公题为“易性”,欠具体。
河上公为什么把这章题为“易性”?仅用这两个字来表述本章宗旨,确实有些含混不清。“易”字可作动词、形容词和名词,此处在名词“性”之前当为动词,意为“改变”、“更改”,河上公在解“上善若水”时写道:“上善之人,如水之性。”所谓“易性”,或可理解为修道之人效法水的德行,可以改变凡俗之性,趋于上善。我们仍然认为,这种标注题目的做法,很难准确或完整地体现文义。
成玄英:上善章所以次前者,前章略明忘我之行,未显功能,故次此章广举忘我之人,有殊能妙用。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正标上善,法喻两陈。第二泛举三能,广明七德。第三结叹柔弱,所以无疵。
结合成玄英对上一章的解读,再联系本章,我们看到,成玄英认为篇章次第的排序是有章可序的,作者之所以将文章如此安排,是有其内在理路的,他认为,上一章“天长地久”,成玄英认为是“讬于二仪而为修习之法”,天地无私,修习之法当为“忘我”,但上一章只是阐明了“忘我之行”,没有显明其功能,所以此章就功能妙用展开论述。对于此章谋篇布局的结构安排,成玄英的大体意思是:第一步提出论点“上善若水”;第二步泛举三种功能“利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第三步展开阐明七种德行“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第四步得出结论:柔弱不争,所以无过尤。
“字词注释:
”上善若水
刘笑敢《老子古今》:帛书甲本第一句作“上善治水“,整理者读“治”为“似”;乙本作“上善如水”。“若”、“似”、“如”,尽管用字不同,文义无重要区别。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帛书甲本首句作“上善治水”,古文“台”与“以”同字,“治”与“似”同音,故借“治”字为“似”,谓“上善似水”。
这一句中,重点分歧在“若”字,但无论是“若”、“似”还是“如”,都是在联结上善者与水有某种类似的关系。
陈荣捷说:“水、牝与婴儿,是老子用以象征道之最著名者,此种象征基本上是伦理的,而非形上学的。颇堪玩味的是,初期的印度人将水和创造联结在一起;希腊人则视之为自然的现象;古代中国的哲学家,不管老子或孔子,则宁要从中寻得道德的训示。笼统说来,这些不同的进路,分别形成了印度、西方与东亚不同的文化特色。”
陈荣捷从老子对水的伦理化象征生发开去,联想到轴心时期的印度、希腊、中国这三种哲学在其起源处所表现出的不同旨趣,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进路,这三种原生文化各具自己的特色,人类在哲学的起源上,一开始就是多元的。
严灵峰《老子达解》:至善者莫如水。
“至善者”的“者”,范围更为宽泛,而不仅局限于“至善的人”,比如也可以用来指“道”。
朱谦之《老子校释》:又案古代道家言,往往以水喻道。
憨山《老子道德经解》:此言不争之德,无往而不善也。上,最上,谓谦虚不争之德最为上善,譬如水也,故曰“上善若水”。
憨山本章主要是说明“不争之德”乃是“上善”,以水来作譬喻。
唐玄宗:将明至人上善之功,故举水性几道之喻。
明太祖:此老子导人行道养性、修德行仁、利人济物者如是。盖水之性无所不润,无所不益,故善人效之,卑而不昂,用而有益,则道矣。
在四种御注中,唐玄宗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白癜风如何治疗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4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