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露阳子评价后世人对庄子的评价

发布时间:2017/11/14 17:13:23   点击数:

此是首发,献初次逍遥。

诸人问,何谓逍遥,答,无不逍遥。

庄子《南华》与老子《道德》是道家天空的日和月,

一主一辅以诠道,交相呼应,故而称老庄。

而《南华》之于庄子与《道德》之于老子同,

一人止一著足以,故后人看止两著足以,是微言大义,过犹不及矣。

正所谓“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

不解逍遥即不解《南华》,不解《南华》即难知庄子。

后世人评价庄子,因人而异不言奇哉,但在道言道可辩其崖。

荀子(战国):“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露阳子:他说庄子偏执于“天”,但是不知人事。这纯属不通,庄子观天知天识天谈天,不等于蔽天,不仅不蔽天,还把天地人及万物齐一归无,这等是了悟大道,对于人的看法当然和他有别,他就像《逍遥游》里面的麻雀讥笑大鹏一样,根本看不见庄子罢了。

司马迁(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露阳子:太史公之评相对全面而客观,唯“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一说需深究,庄子当然不能让他们解免,他的存在就是做这个用的,他可以对当世不干预剽剥,道却不可以。从另一方面上比喻的讲,儒、墨等自己正好站在了被“道”剽剥的位置上,而庄子其人只是个载体。予曰,大道不生,外道丛生,熟真熟伪,细研至说。

李白(唐):“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谁能造入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咏庄子》

露阳子:太白,谪仙也,老庄一脉,飘逸浪漫直追庄周。这首七绝不必说了,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白居易(唐):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露阳子:乐天高义,性情中人,文在庄而意在俗,不知真意而有正义,激浊扬清不失文人本色。

王安石(宋):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露阳子: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其道学、儒学、文学、政绩并举,当代一流,名列“唐宋八大家”。此诗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即赞美蒙城官民和善,乡风淳朴,亦是感慕庄子身教风骨仍存。

半山一生,劳于革政,无非志以赤子之心易当时,而至上古朴民之治矣,他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说明他具有不重一己浮沉,心系国计民生的高尚品格。

予遥劝介甫春风早绿江两岸,日月同照了大还。

苏轼(宋):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露阳子:苏东坡,家喻户晓,即使不读东坡文,总该吃吃东坡肉。苏轼深悟老庄,洒脱豪迈,其文大有庄周、太白之仙风。此句是说,他曾经读过《中庸》并体验到了至中,惊呆无言,现在又读了《庄子》,体验了自心,更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啊!

徐渭(明):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读(庄子)》)

露阳子:徐渭,以书画闻名,乃八大师,有明三才之一。这首诗是读《庄子》后的感触,说“旷达古无比”自是表明了对庄周钦佩不已,只是“轻生死”不足以阐庄,因其已证无生死故。

金圣叹(清):认定为“天下奇书。”

露阳子:金圣叹是奇人,专做文学批评,《庄子》是金评六才子书的天下第一才子书,亦称天下奇书。奇人评奇书,约是奇人见书而知书书者奇,故把奇人之书评为奇书,但是奇人眼中之奇人不自奇,且书不自奇,原是奇人奇之以为奇矣。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与庄子》)

露阳子:这是站在文学的角度上讲,评价庄子道文独步古哲。予谓文以载道,文是载体,文章质量以传道效果为准,中国古代哲人不全是得道之人,是以道昧而文弱居多。庄子有道,故兼而统之,后多无道,故离而分之。看今世之人,这个家,那个家,各说各,各道各,说不清,道不明,不及古真十万分之一也。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露阳子:“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把范围缩小了,也是没懂庄,没明道。按金评应是往代所有人莫能先,金大爷知道了非气的从地下上来扇他两巴掌。

不知道为什么他生的比金晚近三百年,见识反而差了三千年,是反比例函数附体了?他的存在让我质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的真理性。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露阳子:这是似是而非,具有混淆性质的话。闻一多说这句话时知道,这里的中国人也包括了他自己,但他可能没想到庄子之前的人也是中国人,怎么给前人打烙印?古今同为中国人,上下只有一个道。而中国人与道可以说是共生的,无论是庄子及庄之先后,共遨游在道河中,亦是道河流淌在所有人心中。

文化最多属于道的皮外相,中国人同具道心,外相多有交集相近是必然的,所以不能说是庄子留下的烙印。庄子阐道,给后人带来了彻悟此心的福祉、机会,至于书中阐道的行文叙述方式等是工具尔,借用《金刚经》的话“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即是此意。

可见,他没明白中国人,没明白庄子,没明白道。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露阳子:首先,外表是儒家,内心怎么不说是道家,却说是庄子?《庄子》十万字用来阐道而已。其次,外表是儒家,需要商榷,是哪个儒家?是先秦还是秦汉以下?是孔孟荀颜还是程朱陆王?是仁义礼智信还是恕忠孝悌?仅仅儒家二字可不是一个儒一个家啊,太泛泛了,看来他眼中的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多变的,这样会很累的。

其实他这话更像是在形容他自己。

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露阳子:此不只是独见,实乃管窥蠡测之见。以一己私心私情,揣度庄子,更无多言矣。

于丹:如果一定要用一种色彩形容《庄子》的话,我看《庄子》是白色的,如果用一种温度形容庄子的话,《庄子》的温度比论语要低。说得有点玄妙,却没有跳出儒道相争的泥潭。

露阳子:不管它什么色彩、温度,都是形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勇气很大,竟有“说得有点玄妙”这样的话,庄子、道家,首重玄字,不玄不足以阐道,真是无知者无畏,佩服佩服。

更有甚者是“却没有跳出儒道相争的泥潭”,她是模仿太史公还仿的不像,画虎不成反类犬。敢问没有这潭泥,你们这些砖家叫兽就真的该吃泥了,祖宗们给你留碗饭,你吃完了还没嚼碎就张口骂祖宗,唉兮叹兮!这样的人当今皆是,见其名大、书多、衔满便知其行终不能远矣。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扩散的症状
治白癜风的中药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408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