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庄子故事系列至人之境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庄子》故事之至人之境(外篇四十一)原文:
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予语女。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注释:
潜行不窒:潜入水底行走而不窒塞。
慄:恐惧。
纯气之守:即守住元气。
居:坐下。
至乎先:在他物之先、之上。
色:指拘于色相之物。
不形:无形,指道。
无所化:虚静无为之道体。万物都复归于它,终止于它。
不淫之度:淫为过,超过之意;恰到好处的界限。
无端之纪:指无首无尾的大道。
一:专一执守。
养其气:涵养存养其精神。
气:元气。
物之所造:即造物者,派生万物的大道。
知识拓展——气定神闲“气”为呼吸吐纳,“神”为识神,即人的意识认知与分别。“气定神闲”是形容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感受为人悠然镇定的心境。中国道教将“精、气、神”视为人的“三宝”,即元精、元气、元神,而中医将其视为人体生命的根本。
“元气”,一词始见于战国时期楚贤人鹖冠子所著道家典籍《鹖冠子·泰录》一书:“天地成于气,万物成于天地。”又为“元炁”,道教修炼有不视、不听、不言、不闻、不动的“五炁朝元”之说。其渊源源自于《周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生。”及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元代中医“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创始人刘完素在其《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写道:“是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住,气纳神存。”明代有“仲景以后,千古一人”的张景岳在《古今医统大全》阐述道:“形者生之气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故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燥则心荡,心荡则形伤。”
庄子与本篇以“纯气之守”为中心,即以守气为全神的前提。围绕“气守神全”、“气守神藏”、“气荡神摇”等展开全文。向我们展示了“外重而內拙”的“呆若木鸡”的执持。声明:截图选自蔡志忠漫画系列。
按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3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