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
对于我来说,二月二是一个特殊的节日。
在儿时的记忆中,这一天留给我的印象,除了它代表着年节的慵懒正式结束,另一个便是村里开理发店的张叔这一天会专程上门给我们四兄弟理发。
高中以后,二月二渐渐衍变成一个特定的纪念日。因为这一天是我最要好的同学,后来的女友,现在的妻子的生日。多年以来,我从时光的蛋糕中不断咂摸出人生的美味。
二月二,一个默默陪伴我多年的节日,熟悉如兄弟,亲密似恋人。
然而今年,妻子的一趟远差让本该喧闹的节日安静下来。看看书,读几篇网文,望着窗外煦暖的阳光发会儿呆……于是,思绪的小蜜蜂开始嗡嗡嗡地飞出来,饶有兴致地搜寻这个节日背后的芬芳花朵。
从天象的角度看,中国古人讲“天人合一”,很多民间节日,跟天象变化息息相关。古人把日月星辰分成二十八星宿。其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就是龙角。黄历二月初以后,黄昏时,代表龙角的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龙身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龙角乍露,犹如龙微微抬头。《左传》中说,“龙见而雩”,说的就是惊蛰以后龙星将出现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
从廿四节的角度看,龙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黄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中的惊蛰,这时经过一冬睡眠的“鳞虫之长”——龙会被隆隆的春雷惊醒而抬头飞起。所以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
从气候的角度看,黄历二月二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在我国南方,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人们认为,这时候司雨的神龙开始抬头了。
从节俗的角度看,唐德宗时,白衣宰相李泌上书请求把正月的最后一天的节日改到二月初一,名为中和节。“中和”指不偏不倚,儒家认为喜怒哀乐的情感未曾发时叫“中”,若情感发出来但不偏颇为“和”。“中和”代表人应该与天地万物达到相和互生的境界。过着过着,民间就把中和节和龙抬头日放在二月初二过了。
从农时的角度看,先人说:“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耙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从文人墨客的笔下看,无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李商隐的诗句“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还是宋代诗人王庭皀的诗句:“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无疑都给二月二这个节日增添飘逸的一笔。
从二月二这一小小的时间节点,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展示出来的那种厚重感,领略到古人追求天地人和谐相处的那种境界。而我辈,去之远矣!
.2.28
赞赏
人赞赏
北京到哪里治疗白癜风北京有那些中医治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