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致公论坛庄子的思想世界演说部分
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获工学学士学位;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年7月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儒家、现象学。讲授课程:主要讲授课程:老庄思想概论、《四书》专题、公共管理导论。研究成果:
主要著作:
《契约政府的契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儿科学出版社,年。
《西方政府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
“洛克和卢梭的契约政府理论比较”《北京大学》,年第6期。
“内在自由的求证”《哲学研究》,年底10期。
“契约视角下的大学管理制度创新”《教育研究》,年底10期。
万里无云万里天
庄子的思想世界
第一部分庄子的思想
(根据靖林居士在中国政法大学致公论坛上的演讲整理,整理者:付漫)主持人(刘俊生老师):胡叔宝老师这几年深居简出,潜心研究国学,最近刚出版了《庄子释义》一书。这本书是胡老师在多年给本科生、研究生讲课的基础上写成的,是研究国学的精品。今天就请胡老师给我们讲讲庄子思想。下面欢迎胡叔宝老师开始演讲。
谢谢刘老师!欢迎大家抽出时间来听我谈庄子。我演讲的题目是“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话来自佛教,“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我的演讲也从佛教中盲人摸象的故事开始。话说有四个盲人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由于眼睛看不见,他们只能靠手来触摸大象。第一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牙齿,第二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第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部,第四个盲人你摸到了大象的尾巴。摸到大象牙齿的盲人认为大象像萝卜,摸到大象耳朵的盲人认为大象像簸箕,摸到大象腿部的盲人认为大象像舂米的木棍,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认为大象像绳子。因为这几个盲人摸到大象的部位不一样,感觉到的大象也就不一样,所以他们谁也无法说服谁,于是他们从此就争论不休。在我们正常人看来,他们既错又不错。如果我们只去看大象的牙齿或耳朵就做出判断,肯定也会觉得大象像萝卜或簸箕;只去看大象的腿部或尾巴,也会觉得大象像棍子或扫帚。从这个角度说,这四个盲人都没有说错。那么,他们错在哪里呢?错在他们将自己触摸到的大象当作大象本身,从而引起了是非之争,并产生了情感上的困境。我们可能会说,我不是盲人,感官都没什么问题,脑子也好使,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先来假想一个例子。假设我们是骑自行车的高手。我们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与同行的人聊天。骑着骑着,自行车链子断了。我们就只好下来检查自行车,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来分析分析这一过程。在自行车链子没断之前,我们根本没有注意车子,与自行车是融为一体的。人与自行车之间处于一种物、我混一的状态。后来自行车链子断了,我们就将自行车当作对象进行观察、研究。此时,自行车是自行车,我是我。车子与我之间处于一种分别对待的状态。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假如你们在记笔记,此时你根本没有观察笔,拿起笔来就写字。写着写着,笔突然坏了。这时,你就开始注意笔了,开始查看它、研究它。在这一些列过程中,开始的时候,你是跟笔融为一体;笔坏了之后,你和笔之间就处于分对待状态。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先有物、我一体的状态,然后才会有物、我分别的的状态。物、我不分的状态就是庄子所谓的“无物”状态。这是事物的自然的状态。而当我们对“无物”状态加以观察、研究时,就会出现有物之物,包括庄子的“无封”之物(不分物与物的界限但世界与我的分别,“封”即界限)、“有物”之物(即物与物有分别),乃至处在是非之中的事物。我们称这种状态为日常状态,它是从物、我不分的“无物”状态,即事物的原初状态衍生出来的。从物、我不分的自然的状态变成日常状态,就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我们将事物自身的流动状态截断了,堵住了事物自身呈现的源头活水。二、因为我们的观察、判断有其自身的模式,所以当我们观察、判断事物时,就会将这种主观模式强加给事物,于是事物就不再是事物自身,而变成模式中的事物了。由于每个人处在不同的境域之中,都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角度,因而就会产生是非之争,产生情感上的困境——盲人摸象所产生的问题在我们正常人身上同样存在。明白了什么是“无物”之物,我们就能介绍《庄子》的核心思想。《庄子》主要讲些什么呢?他在讲什么是道,如何得道。什么是道?道就是路。什么路呢?就是通向物、我不分的“无物”之物之路,也就是通向事物自身之路。我们一般人总是执著于物、我分别(包括物、物之间的分别,下同)对待的世界,因而就会将物、我不分的自然之路堵死了。我们只要走出物、我分别的世界,达到物、我不分的状态,就能悟道。但悟道还不能称为得道。因为悟道者还要生活在日常世界之中,而日常世界之中的事物是有区分的,你是你,我是我,物是物,所以悟道者还要面临如何处理日常事物的问题。面对日常的有分别对待之物,你如果偏不承认其分别,那就说明悟道者心中执著于某种标准,那就是有我。有我是堵塞自然之路的根源。如果我们刻意遵从这种区分,也是有物、我分别的表现。那么,悟道者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以不分别之心顺随日常的分别。这样对待日常事物,悟道者就成了得道者,就达到了无我状态,变成了庄子所谓的至人、神人、圣人、真人。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以无分别之心顺随日常的分别呢?我们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第一个例子是庖丁解牛的故事。一般人认为,庖丁解牛是为了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这个解释是不到位的。实际上,庖丁解牛的故事是讲养生的。理由有二:
一、在这个故事的最后,文惠君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即文惠君从庖丁关于杀牛的谈话中悟出了养生的道理。
二、庖丁解牛这个故事选自《养生主》篇,“主”是要诀的意思,“养生主”就是讲养生的要诀。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庖丁解牛的故事是讲养生的。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具体的故事情节。在这个故事中,庖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向文惠君描述了杀牛的技术。从纵向看,庖丁最开始杀牛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整头的牛,根本不知道牛的构成;三年之后,他知道牛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因而眼中再没有整头牛了;到现在,庖丁杀牛的时候根本不用眼睛,不用感官,也无需判断,只凭感觉。这是从纵向角度来讲的。从横向角度看,杀牛匠分为三类。普通的杀牛匠用刀砍骨头,所以一个月就要换一次刀;比较优秀的杀牛匠不用刀去砍骨头,但用刀割肉,所以一年就要换一次刀;庖丁不会用刀去割肉,更不会用刀去砍骨头。他用几乎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牛骨节间的缝里中,顺随牛的自然结构动刀。因此,他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宰了数千头牛,刀刃到现在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在这个故事中,刀隐喻自身,牛隐喻自身所处的环境。养刀就是养生。庖丁刚开始杀牛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整头牛。
这隐喻一个人刚开始与社会接触的时候,完全不懂社会规则,不知道如何与社会打交道,因而随时可能与人发生冲突。经常处于冲突的状态,就不仅不能养生,反而会伤身、害生。三年之后,庖丁目无全牛。这隐喻一个人经过一番历练之后,知道了社会的规则,眼中不再只有一个整体的组织,而明白组织中分为上级、同事、下级。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打交道方式,因而他就不会与人争斗,最多是偶尔向人做些解释。这就像比较优秀的杀牛匠一样,不会用刀砍骨头,最多用刀来割肉。没有争斗,不仅不会伤身,还能做到初步的养生。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养生呢?庖丁说他不用眼睛来看牛是什么样的,就能顺随牛的结构下刀,绝不跟牛自身的结构对着干。这隐喻一个人在社会上久经磨练之后,不用看、不用思考就知道这个社会的规则。自己已经与社会规则和环境融为一体了。因此,在与社会打交道时,他乐在其中、逍遥自得。逍遥自得就能真正养生。这里,与规则融为一体、心里没有规则但是知道规则,就是以无分别之心顺随日常的分别。第二个是与他人打交道方面的故事。庄子与人打交道的总原则是“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在外在表现上,跟一般人没什么区别,但心中没有一般人的是非好恶。这里我们举秦失吊老聃的例子。老聃死了。秦失是老聃的朋友,他前去吊唁,但干哭几声就出来了。学生问道,你不是老聃的朋友吗?像你这样哭合适吗?秦失说,合适,刚才我进去吊唁,看见老年人如父母哭自己的孩子,年轻人如孩子哭自己的父母。这是没有必要的。任何人出生时,都不是自己能选择的,走的时候也是没有办法的。对于没有办法的事,我们要安之若命。否则就会被喜怒哀乐所困扰。如果一个人连生死我们都能顺随,又怎么会在意人世间的那些利害得失呢?不在乎生死,不在乎世俗的得失,哪有好恶之情?因此,秦失在外表上与其他人一样,别人吊唁,他也吊唁,完全顺随世俗习惯(世俗习惯也是事物)。不同之处在于,其他人沉浮在喜怒哀乐之中,秦失却没有喜怒哀乐之情。这里,顺随世俗习惯就是上文所说的以无分别之心顺随日常的分别的表现。第三个例子是关于治国的。很多人认为庄子不谈治国,这是错误的。只不过,庄子认为,人世间没有什么真正的是非,所以治国应当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他说,人在潮湿的地方就会生病,泥鳅也会这样吗?人爬到树上就害怕,猴子也害怕吗?人见到毛嫱、丽姬这样的美女就很喜欢,可鱼见了她们就会因害怕而沉入海底,鸟见了她们就会因害怕而飞向高空。可见,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本性是不同的。不仅人与物、物与物的本性不一样,人和人的本性也是不同的。有的狡猾,有的忠厚,有的外表忠厚内心狡诈,有的外表狡诈内心忠厚,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不仅人与人不一样,就是同一个人,其表现也是变动不居的。一个人早上很生气,中午很高兴,晚上又哭泣。人世间根本就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因而也就没有真正的是非。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以自己的是非好恶去治理国家,否则就会带来伤害。《养生主》中就例举了这方面的例子。这个故事说,野鸡走十步才能喝到水,走百步才能吃到一口食。我们如果觉得它好可怜,就把它抓进笼子里养起来。这样野鸡可能会长得很肥,可是它高兴吗?不高兴。
《应帝王》中庄子举了另外一个例子。肩吾去见狂接舆,狂接舆问肩吾,你老师日中始是怎么教你治国的?肩吾说,如果我按照自己的意志制定法律,就没有谁敢不听。狂接舆说,你老师真是不自量力、无事生非,连鸟雀、动物都不如。鸟知道你要射它,自然就知道往高处飞;鼷鼠喜欢在社庙里偷东西吃,但又怕人用烟熏它,所以它早就打好洞做好了准备。还用得着你来为鸟制定法律,告诉鸟,当人射你时你就要跑吗?还用得着你为鼷鼠制定法律说,人们会用烟熏你,你要提前打好洞吗?人也是这样,你不用制定法律,他自然就知道怎样去趋利避害。因此,你只需顺随百姓的喜怒哀乐之性制定必要的规则,让百姓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就行了。这种顺随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去治国的方式,就是上文所说的以不分别之心顺随日常的分别的体现。综上所述,我们任何人原本都处在与外物融为一体的状态中,只是当我们因某种情感因素而对自己与外物加以分别时,才会以查看、判断等方式对待外物,从而产生物、我以及与物、物的分别。但即便此时,我们自身还是受到那些没有进行物、我区分的事物影响,因而得道者就以融为一体的无好恶之心,对待那些有分别对待的日常事物。庄子的思想我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想以庄子思想就几个问题做一下引申。第一个是有关文化习俗的问题。我们有些人总想彻底摆脱文化习俗的影响。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文化习俗也是物,一种特殊的物。我们与文化之间也有两种关系,第一种是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原初关系,第二种是分别对待的关系。如果我们与文化融为一体,那就没有察看、判断,因而没有办法批判自身所处的文化。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文化当作批判的对象。这时,我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其影响,但与我们融为一体的那部分文化习俗还是与你的个性一道,在以未加注意的方式影响着你的行为。既然未加注意,你就无法批判。即使你不断地进行反省,你总还是处在某种未加注意的文化习惯之中。它还在影响着你。还有人可能会说,我们不要谈庄子,我们要科学。那我们就来看看科学的来源。我们与万物首先是融为一体的关系,只是当我们产生了惊讶等情感的时候,才有了分别之心,产生了对象。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本质化的处理,才会有理念。有理念才发展出科学。也就是说理念是从日常世界中分离来的,而日常世界是从自然的状态中来的。如果说察看、判断将自然事物变成了日常的对象事物,那么本质化处理则将日常事物平面化(理念化、数学化)了。由于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带来了思想革命,我们很容易将科学思维极端化。一旦试图将这种思想极端化,就会遮蔽日常世界和自然的世界,从而给我们带来泛科学主义思想和极权主义思想。泛科学主义会使我们丢掉生活,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与具体的人和物打交道,与张三、李四打交道,与杯子、桌子,而不是与理念和本质打交道。只与理念和本质打交道就会丢掉生活。第二个是带来极权主义。人与人的关系有两大类,一是权力关系,二是非权力关系,如朋友关系。权力关系又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建立在暴力之上的政治权力;二是建立在资源交易基础上的权力,比如企业主的权力;三是建立在说服之上的权力,比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极权主义不仅把资源交易权力和说服的权力变成政治权力,而且将非权力关系全部变成权力关系。于是,整个社会只存在政治权力关系,从而灭绝人伦。这就是极权主义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容易将庄子思想与西方哲学中的相对主义、怀疑论相混淆。相对主义肯定每个人所知所识的有限事物,认为具体的个人就是万物的尺度。而庄子既不肯定又不否定每个人所知所识的有限事物,也不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相反,人要顺随事物自身。怀疑论与独断论相对。独断论肯定外物的存在(相对主义也肯定每个人所知所识的有限外物是存在的),怀疑论则否定外物的存在。而庄子对外物既不肯定其存在,也不否定其存在,而是顺随事物自身。我的演讲题目是“万里无云万里天”,就是说,如果我们执著于科学,将科学思想极端化,就会失去自然世界和日常世界,于是,科学就成了遮蔽天空的云彩。同样,如果我们执著于日常世界,不能顺随外物变化,日常事物也会成为遮蔽事物自身的云彩。借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就是,如果我们执著于科学与日常事物,我们就会掉进科学的洞穴和常识的洞穴。只有拨开这些云彩,才能走出这些洞穴,以与外物融为一体的自然眼光看待日常事物,看待科学,从而面对事物自身,逍遥自在地栖息于天地之间。我的演讲到此先告一段落,下面请各位提问。
(转下篇)
审核:付漫整理:付漫责编:赵博然校对:赵博然来源:根据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致公论坛中胡叔宝老师演讲整理
赞赏
长按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