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国学智慧傅佩荣道家的境界2

发布时间:2017/8/12 11:45:04   点击数:

二、老子的虚静

1.认知作用的转化

面对天下大乱的局势,探本求源,至少不能忽略一个原因,那就是人类与生俱有的认知能力。作为万物之灵,人的认知能力无疑是他出类拔萃的必要条件,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能力的偏差发展,给人间带来了各种困境。

那么,「认知」是怎么回事?它的正确作用以及正常发展又应该如何?以下依序讨论三点:一,以认知为「区分」;二,以认知为「避难」;三,以认知为「启明」。

首先,人在求生存时,认知能力必须「对万物」加以分辨,厘清外在事物的利与害。譬如,水果之可食与不可食;动物之可近与不可近;环境之可处与不可处。没有这样的区分能力,人的生命必然陷于危险状态;充分使用此一能力,则有利于人类控制万物,进而推演为日益精巧的文明社会。问题在于:一旦区分,产生好坏与贵贱之别,则人们自然群起追逐与逃避,犹如孔子所谓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接着就难免出现竞争、斗争与战争了。

其次,藉由经验与学习,人们了解自己「与万物」的关系,也明白短视近利可能造成的后遗症,于是以认知为「避难」之方,不与一般人同样见识,并且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淮南子?人间训》有一段「塞翁失马」的故事,描述一位老翁的得失观念「总是」与邻人的相反,而事后又一再证明他的远见有理。这正符合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明白此一道理,无异于深通人情世故,免于责怪与患难,可以平静而安全地度过一生。

不过,在老子的理想中,还须再往上跃升,亦即以认知为「启明」。所谓启明,就是要由「整体」观点来看待我与万物,使一切合而为一。在此,「整体」所指涉的正是「道」,因为万物(包含人类)皆由道而来,并且也将回归于道。老子推许「明」的意境,谈及的有:「知常者明」(十六章),「见小曰明」(五十二章),「自知者明」(三十三章),「不自见故明」(二十二章)。人若排除自己执着的念头,觉悟自己与万物皆在同一个道之中,明白了永恒的常态现象,然后人生自然可以离苦得乐了。《庄子?秋水》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一语,所展现的即是启明之境,以此为凭借,才可进而逍遥无待。

以上已就认知作用的转化与提升稍作说明,其原则也符合老子求道的态度,亦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探求知识,每天要增加一些;探求道,每天要减少一些。减少之后还要减少,一直到无所作为的地步。无所作为却什么都可以做成。何以如此?因为人的智力有限,不如减损成见与欲望,让万物自然运作发展。

如果克就老子的方法来说,则关键在于「虚」与「静」二字。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万物蓬勃生长,我因此看出回归之理。一切事物变化纷纭,各自返回其根源。在此,虚之后,能空能明;静之后,能安能观。能够明而观,就将觉悟万物源生于道,也回归于道。然后个人不仅不会轻举妄动,刻意造作,喜怒随人,而且还可展现「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趣味。老子在这段话的最后,说了「没身不殆」(终身免于危险)的结语。

「没身不殆」听起来有些消极,好象处于乱世之中,对于众人争夺之物要「保持距离,以策安全」;而事实上,这只是老子思想的初步效应。世间能够转化认知作用,从区分到避难,再由避难到启明者,实在并不多见。能够没身不殆,进一步才可以欣赏老子的积极表现。当然,所谓的积极表现,并未脱离他「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主轴。

2.「三宝」的效应

老子直接介绍「道」的章节,内容无不高深莫测,因为人的语言文字不足以担当这个重任。「道可道,非常道」(一章)算是开宗明义,意思是: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

既然道的本身无法描述也难以理解,那么不妨退一步从道的作用来想办法。道的作用展现于万物中,因为万物无不源生于道。因此,谈及万物(包含人类),首先要注意的是「德」。德与「得」通,为「获得」之意,亦即万物「得之于道者」。简而言之,就是万物的本性及自然状态。老子的书又名为《道德经》,这也是一个原因。

从道的角度来看,道对万物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十章)意思是: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引导万物而不加以控制,这就是神奇的德。由此可知,道的作用是神奇的德;而「德」字在万物为「获得」,在人则有天生所具的自然禀赋以及人为的刻意修德两种意思。这种看法在〈三十八章〉最为清楚,亦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为:推崇禀赋的人不刻意修德,所以保存了禀赋;贬抑禀赋的人不忽略修德,所以失去了禀赋。在此,禀赋与修德之间,似乎难以并存。那么试问:老子心目中的有德者,并不具备我们一般人所谓的美德吗?

为了厘清此一问题,必须由老子的「三宝」入手。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在老子书中,「我」、「吾」与「圣人」这三个字词,所指涉的对象为一,皆是「悟道的统治者」。前引之文的意思是:我有三种法宝,一直掌握及保存着。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

「慈」是描写母亲的爱。万物源生于道,道对万物有如母亲,无不包容、肯定与珍惜。同理,悟道者对百姓也是一片慈爱之心。老子接着说:「慈故能勇。」只要是有利于百姓的,包括锄强济弱,亦即「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都乐于去做,这不是真正的勇敢吗?换言之,心中存着无私的爱,自然孕生大勇。孔子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就是「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

「俭」是对待万物的态度。只有自奉俭约的人,才会充分利用资源,让万物的功效推广开来,亦即让天下人都分享得到所需之物。老子接着说:「俭故能广。」其意在此。不仅如此,悟道者的统治原则越俭约,则天下百姓越能够自由发展个性。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五十九章)意即:治理人民,事奉上天,没有比省约更好的方法。这种说法正是出于类似的背景。

「不敢为天下先」,是说悟道者既不认为自己胜过别人,也不率先倡导某种言行风气。他的温和谦虚与退让居后,是为了代替道来为众人服务。老子接着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意即:如此才能够成为众人的领袖。人类的社会组织,即使是「小国寡民」,也总是要分工合作,也必然会有领袖人物。悟道者的最佳表现,是做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意思是:等到大功告成,万事顺利,百姓都认为:我们是自己如此的。在老子书中,「自然」一词出现五次,全部是就「自己如此」而言。

悟道者「无所作为」,或者更好说是「无心而为」,然后百姓也好,万物也好,都以「自己如此」的方式在运作及发展。这正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具体例证。

因此,老子笔下的圣人,或悟道者、有德者,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体现「道」的神奇功能,让世间平静安详,人与人,人与万物也都可以和睦相处。

傅佩荣: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国学教育中心《国学智慧与卓越领导高级研修班》授课教授。

国学班台湾游学正在进行时,傅佩荣教授将为同学们精彩解读国学智慧,敬请期待!

走进南大门,成为南大人,走出南大门,带走南大魂!

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教育中心期待成为你的思想健身房!

国学班正在热招中!详情可电联:-,-

赞赏

长按







































北京正规白癜风医院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327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