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道家只适合修身养性简单了解一下道家学派所
春秋战国之时,诸家之学,并起争鸣。那一个互相攻伐的乱世,又是一个各派学说纷纷创立的大世。这些学派中有我们熟悉的儒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当然,无论是谁,或是哪一个学派,都无法忽视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的——道家。
吕思勉大师认为,各学派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且“亦分新旧”。意思是各学派的产生都是有更早前社会的依据和渊源的。
他认为,农家学派当之无愧属最早。这个我想应该无人有异议,因为毕竟人们都是从隆古时代的农业部族过来的嘛。而道家学派则是紧随其后,因为它所代表或所依据的是对游牧民族好侵略的社会所持的一种反向思想,这一点会在下文中加以说明。
道家学派以老子、庄子为主要学术代表。道家主张整体论,重视人的自由,这一点可以从老子的“无为”中看出大概,同样也可以从庄子的“逍遥”中看出端倪。由此看来,道家的主张因为向往清静无为,而确实是让人修身养性的大学问了。
但是若是认为道家只是讲究个人的自由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单从老子的《道德经》中就可以看出他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那种淡然与游刃有余。这里再提一下,《道德经》此名为西汉河上公之后才有,此前名就是《老子》。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这几句话说的是治理大国就跟我们煮条小鱼似的,用清静无为的“道”来统治天下,天神人鬼就会各归其位,不会干出害人的事了。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一章更能清晰地看到老子对于治国施政的看法:他的大意是说,最高明的君王,每天怡然自得,不用去成天发布什么命令,但是人民却集体拥护他,所以这样的君王成就了功名,但是人民生活虽然都满意,却不明白这是君王所赐,反而说“我们本来就该是这样的”。
“道家”这个词本身在春秋时期并不存在,正式使用这个名称是从汉初开始,而那个时候就被人们称为“道德家”。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形成了一个“黄老学派”,“黄”指的是黄帝;“老”当然说的是老子。这是真正开始以黄帝为依托,而实际是为发扬老子思想了。
前面所说,传说中的黄帝是个武功彪炳的领导者,按吕思勉说他应该是一个好侵略的部落酋长。而好侵略的民族,最终的结果大多是刚过而易折,现在人们常说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说的是一个道理。
黄帝那么英明神武的一个神人,当然懂这个道理,于是就希望来一场自上而下的教化,是希望教导人们:不能闹腾,安稳了大家就都有好日子过了。这是教之以柔。
而老子又主张无为,所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这就正是以黄帝为依托的稷下学宫所需要的。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学派所主张的与老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分歧的,有西方研究者称黄老学派为“目的性的道家”,就因为他们主要是探究社会、朝政治理等实际问题。
到了魏晋时期,当时的“学术圈”出现一种尊崇老庄思想的风潮。因为他们探究的就跟黄老学派不一样了,他们探的是“玄”,是为玄学,而“玄”出自于《道德经》首章之“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彼时儒学正统历经几百年的传承之后恰逢乱世又现,已经显露颓势,士大夫们开始寻找新的,适合展露自己与众不同的哲学论辩学术,老庄在这一块的主旨正好迎合了这一群人的需求。他们注重的《老子》、《庄子》以及《周易》这三种典籍被称为“三玄”。
玄学讲究立言玄妙而行事雅远,实际上就是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说些浮虚、玄虚、玄远的学问。实际上玄学是在汉代的儒学正统历经四百年沧桑而衰落之时趁势而起,并为弥补当时儒学的种种不足应时而生的,也算是那时上层社会清谈衍化而成的学说。
从上面的种种可以看出,不管是黄老学派还是后来的玄学,甚或是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化身的道教,实际上都没有完整继承以老子为宗师的道家学派的学说。
老子思想的精髓还在于朴素的辩证法,他讲求无为,不与人争的修持;同时又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权术上,又讲究一个物极必反。所以,认为老子只是个希望成为“小国寡民”的,清静无为的一心修道之人就真的显得狭隘了。他无为而又无不为的淡定从容,对于治国理论方面的游刃有余,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道家学派虽然没有被历代王朝采纳成为正统,只偶尔在某些时刻绽放异彩,但却一直属于历代学术思想中的主角之一,可见其与其他学派迥异的独特魅力。我暂且用“气质”来形容它。是的,它的独特气质影响了很多学说,佛教在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而儒家的宋明理学也显然借鉴了道家的思想。
道家没有儒家广布天下的门生,地位始终抵不上位列正统的儒家,但道家就是神奇地随着历史的进程,持续地以它独特的气质,在诸多学派或者哲学思想上闪耀它与众不同的光芒,并向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展现它令人惊叹的生命力。
百家号独家发布,并从未授权除百度以外的平台转载。
想了解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5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