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诸子百家庄子自知一无所有,方能无所不

发布时间:2023/4/19 10:16:19   点击数:

《庄子》,也被称作《南华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著,书中的《秋水篇》记载了这样一件故事。

秋天汛期到了,千百上万条河流注入黄河,河面宽阔、水势浩大,看着如此壮观景象,河神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便是天下最厉害的了。他洋洋得意的顺着河流向东而游,于是到了北海,然而他向东远眺,却依旧看不到海的尽头,他的骄傲在一望无垠的大海面前顿时消失殆尽。

北海神看到后说:“不可以和井底之蛙谈论大海的宽阔,因为它受限于狭小的活动空间;不可以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的冰雪,因为它受限于有限的生存时间;不可以和孤陋寡闻的人谈论道的奥妙,因为他受限于自己的狭隘的见识。以前你没看到大海,便以为自己的黄河便是无穷,如今你到了北海,方知道了自己以前的鄙陋。人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头或小树木在大山上一样,是那样的渺小,有什么值得自夸的?”

只有当井底之蛙认识到自己处于井底的时候,它才能思考如何跳出井底。很遗憾的是,我们总能发现别人是井底之蛙,但是发觉不了自己。

《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能明白别人的性格、立场、想法、优缺点,这是聪明;一个人如果能真正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人立场、做事方法、优缺点,这才是无与伦比的高明。一个人赢得了别人,这最多称作是有能力;一个人如果能战胜自己,这才是强大。

道家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和宇宙万物相比,要明白人的渺小,只有真正意识到人的渺小,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生活中很多人自以为是,“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自以为看过了一些书、知道了一些道理,或者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就、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便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好为人师”,总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教育”别人该如何如何。青蛙活在井底,还要给天空中翱翔的雄鹰传授“脚踏实地”的成功之路,确实可笑。

生活中如此,工作中亦是。不自知的人的表现就是认不清自己,总以为自己了不起,固执己见、咄咄逼人,殊不知自己引以为傲的“了不起”不是来自于自己的能力、人品、见识和学识,而仅仅是来自那个位置。别人表面上的尊敬和客气也不是对你这个人,而是尊敬你所在的那个位置,当你哪天离开那个位置了,你也同时离开了曾经得到的尊敬和客气。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伟大的人从来不认为自己伟大,从来不认为自己厉害,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三千弱水中的一瓢,所以总是以谦虚、低姿态、不自满的态度去为人处世。因为谦虚,所以待人以礼;因为低姿态,所以脚踏实地;因为不自满,所以坚持学习。就是这样,所以才能成就大事,成为众人眼中的伟人。众人何曾知道,伟人正是因为自知渺小,所以才能成就伟业的。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完美的事物总是有所欠缺,圆满的东西总是有所不足,正是因为能意识到欠缺和不足,所以才能谦虚好学、才能严格自律,最终方能成就完美和圆满。人贵在自知之明,就是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这是十分难得的。如果自己尚觉得自己很厉害,“小庙容不下大菩萨”,别人却能看到你的很多缺点,这就是庄子口中的“井底之蛙”。

怎么认识自己的不足了,怎么认清自己了?

伟人已经给出了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相信伟人肯定是看过《庄子》和《道德经》的,所以知道人于浩荡宇宙不过微末尘埃,不必骄傲、不要自以为是。批评是发现自身以外的人或组织的不足,从而让别人和组织保持清醒,然后才能长足进步。自我批评是发现自身的不足,让自己不要专注于取得的成就,不要骄傲自满,要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改掉这些不足方能保持自身不断的进步。

伟人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治党和治国,某知名企业家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管理企业,二人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功效也是毋庸置疑。

软件经常更新,产品不断迭代,目的就是要不断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求,否则只能惨遭淘汰。智能手机取代“大哥大”,汽车取代马车,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工,这无不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物如此,人亦然。

人也要不断地更新自己,不断地去迭代,从而不让自己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淘汰。软件更新的第一步就是先发现自身的BUG,人更新的第一步就是先找出自身的不足。先不要去过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51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