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木兰树下,神人问答,最早问世的道经太平

发布时间:2023/4/16 11:51:18   点击数:

道教界有一谚语:道无术不行。人们常常混淆道家和道教,比如在道教的创始人上,很多人会说是老子,这其实是不对的。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学术派别之一,道家学派由先秦思想家老子所开创,并在庄子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我们习惯上称其为老庄学说。

而道教则是东汉时期形成的一种宗教。它有教义、宗教规范仪式、宗教组织、信徒、教派传授体系、信奉的经典、固定的布道区域等等。东汉末年出现的太平道、五斗米道才是道教,是具有宗教性质的。但,道家和道教确实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01

黄巾起义开启中国历史以宗教形式组织民变的先河,从太平道开始,五斗米道、明教、白莲教、拜上帝教等等,先后掀起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民变,对历史和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稍作了解。

江湖郎中张角是个有理想的青年,他得到一本《太平经》,仔细阅读,大受启发,在民间传统医术的基础上,加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医好了不少人,于是名声远播,发家致富。

在张角的影响下,两个兄弟张宝、张梁也成了黄老道的信徒。那时的中原大地,连年瘟疫,人人自危。大众很容易相信“神明”,以驱赶邪魔,化解身上的疾病。

于是三人在乡间行医时,广泛宣传道教神明,同时也把《太平经》中反对剥削、敛财,主张平等互爱的学说、观点带给农民。

三兄弟的传教活动,深得穷苦大众的拥护。公元年—年间,张角在大量招收学生、培养弟子、吸收徒众的基础上,创立了太平道。

公元年,汉灵帝28岁。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加上连年灾疫,农民生不如死。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一首寓意深刻的民谣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

公元年,汉灵帝中平元年,岁次甲子二月。京师洛阳的人们刚刚过完一年一度最重要和最轻松的节日:上年十二月的腊祭和本年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他们兴犹未尽,而早春二月和煦的微风,更令人陶醉于对阳春三月上巳节的憧憬之中。

这些年,天公十分不作美,就在前年,年,还发生过瘟疫,洛阳虽受灾不巨,却也余悸尚存。今年年成稍平缓,人们却劈头遇上一场更为可怕和不祥的灾难:朝廷逮捕并车裂了企图在这个帝国首都发动“暴乱”的农民马元义,并处死了他的跟随者千余人。洛阳城内一片惊怖。

而这时的灵帝刘宏及其臣僚们,更是如坐针毡,他们万万没想到一一或者是想到了却万万来不及应付一一就在这一事件后不几日,那位已被通缉的张角突然发难,一声令下,他的同仁们立即在冀、青、徐、幽,荆、杨、充、豫八州同时揭竿,数十万头裹黄巾的农民,一齐向刘汉王朝发起了摧毁性的进攻。

烟火降天,京师震动。不久,帝国分崩离析。公元年,即暴动最后失败的十余年以后,东汉灭亡。

这个暴动,就是彪柄千秋的黄巾大起义。诚然,黄巾起义从实质上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但若非知晓史实的话,谁又能想到它的行动纲领竟是《太平经》---一部中国最早的道教典籍。而率先发难的张角及其同仁,则是《太平经》沐浴下的“太平道”创始人“大贤良师”及其徒众。

一本书到底有多大作用,有时候可以兴国,有时候可以亡国。

02

作为一种宗教,道教究竟产生于什么时候,虽然是一个令中外学者深感头疼的问题,但他们仍然相信:“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是道教最早的两支。

前者产生于东汉顺帝年间(---年),创始人是张陵;后者则稍晚,为灵帝时(~年)黄巾领袖张角所创。此前即战国末燕齐地区的神仙家,无条件地被看作道教的前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所依据的经典一—间接的和直接的一一是《太平经》。

富有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道士们说,《太平经》是顺帝时北海一位癞疮患者干吉(一作于吉)从一位卖药老头那里得到的,老头告诉干吉,此书不仅可以治病,且使人长生不死。干吉叩头受书后,医好了自己颇不体面的病症,又在民间消灾救病年,最后得道成仙。

虚妄的牛皮固然不可以作为信史来说明《太平经》的起源,但它却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道教有强身健体的功用,有得道成仙的理想,更有为人民解除病痛的情怀。

而且,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太平经》也许就是干吉那个时代成书的。关于这个问题,著名道教史家王明先生经过令人信服的考证以后告诉我们:它确实是公元二世纪前期一一后汉安帝、顺帝之际的作品。当然,“它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可以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道书”。

在《太平经》成书以前,诚如我们所知道的,民间有神仙家,他们用内修炼丹之类的仙术标榜长生不死,又用冥通符咒之类的神术来治病救人,从而得到人们青睐,以至于一代名臣张良也“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

后来,运用这两种方式的神仙家们分别演变成为丹鼎派和符篆派,并具有了宗教的性质。再后来,技高一筹的符策派以其符咒治病的实干精神赢得了主导地位,并演变成为正式道教一—《太平经》就是集符篆派大成的著作。

洋洋30余万言的《太平经》共分卷,内容十分庞杂,甚至自相矛盾。要想在这篇小文中得到它的全部精神,确是不太现实,好在不少专家已对它做了极大功夫的整理和分析,使我们管中窥豹,得见一斑。

《太平经》一书的出发点和基本线索,王明先生说,就是“致太平”。

《太平经》内容博大,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太平经》重新构筑了早期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图景,提出了一套“无为而无不为”统治术;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养性术;提出了财产共有、自食其力的善恶报应观念,指出只有人们信修正道,方可断除灾异而得道成仙;也反映了平均主义和平等理想的朴素民本思想。

《太平经》主要采用的是问答体,即真人(弟子)问,神人(天师)答。《太平经》“三一为宗”的天人思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继承了老子之道和传统天神信仰,吸收了阴阳五行说和仙家之术,熔修身、治国于一炉,把前人较模糊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加以概括并深化为较具体的“三一为宗”思维模式,再以此统合天道观、政治观和内养观而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现存唯一的版本是明《正统道藏》本仅有57卷以及唐朝道士辑录的《太平经钞》和《太平经圣君秘旨》。后人根据《太平经钞》及二十七种引书加以辑校,成为现在的《太平经合校》一书,基本上恢复了原书面貌。《太平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重新构筑了早期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

《太平经》所热烈追求的也就是这个幻想中的“太平世界”,它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是阴阳和顺,物富民安。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它表示着一个现象的正反两个方面,所以哲人们感到,事物都是有法则的,违背了它就可能遭到惩罚,而调和、理顺阴阳关系正是遵循事物法则的表现。将这种认识论应用到政治上,就要求统治者致力于新旧矛盾的均衡与统一。《太平经》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说道:阴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调和,王治太平。

第二是公平无私。

《太平经》认为:“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

东晋时,孙恩、卢循起义,以五斗米道发动农民。

公元7世纪末,明教创立,尊张角为教祖,以《太平经》为经典依据之一。利用明教发动农民起义的计有:年,后梁母乙;年,北宋方腊;

年,南宋王念经。元代也不乏其例。

以后,明教演变成斋教,分别于明清两朝的年、年和年组织过不小规模的农民起义。

《太平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似乎远远超出了作为道教典籍的应有范围,这却并不表明它与后来的道教本身少有联系。诚然,道教的教义如果只是停留在如《太平经》那样一些杂乱无章的内容上,就很难设想它能成为中国极富影响的宗教团体。

但是,作为道教的第一部经典一一《老子》、《庄子》等只是为后世道教徒推崇附会才成为经典一一《太平经》义不容辞地为它的徒子徒孙们提供着思想源泉。

东晋的葛洪对《太平经》大不以为然,甚至攻评信奉《太平经》的太平道为邪教,可是他的道教思想名著《抱朴子》又不得不在《太平经》那里寻找营养。

道教从来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气”、“一”等化育而成,这些神秘的概念固然来自先秦大哲人老聘的智慧,但不可否认,作为晚辈的《抱朴子》在论述这些东西时,除了更神秘外,确实建树不大,甚至连有的语言,如“能知一,则万事毕”等,都是直接抄袭《太平经》而来。

03

总的来说,《太平经》包容了古代道家、方仙道、黄老道思想,是这些学术思想向宗教信仰转化的产物,也是道教教团最初酝酿和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宣言书。03

至于《太平经》对唐宋以后民间道教的影响,则是有目共睹的。《太平经》首次记载的三四百个“符”—一书中称为“复文”一一经过加工改造后,成为后世道士们沟通神人的秘宝,这些装神弄鬼的道士们甚至极得意地说:“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

民间道士看风水的习俗,大约也源自《太平经》,因为《太平经》在反对劳民伤财的厚葬时,又狡猾地提出了葬、宅应选择善地的神秘观点。而《太平经》中的天人感应、善恶报应学说,更是得到民间道教的广泛应用,诚如一位青年学者所言:“中国俗文化中所渗透的,恰恰就是由仪式、方法中呈现的鬼神信仰,以及与之有关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宗教伦理。”

从清顺治十三年(年)上谕刊行开始,一部宣扬善恶因果报应的《太上感应篇》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伦理通俗读物。而这部书的思想渊源,我们确实可以追溯到《太平经》和《抱朴子》。

汤一介先生指出,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虚构了一个神仙世界,告诉人们可以通过道德的修养,身心的修炼而得以成神成仙,在那超现实的世界里永远摆脱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苦难。

另一方面,它又有强烈地干预政治的愿望,说帝王可以通过‘奉天地、顺五行’而‘致太平’,把天上的千年王国实现于现实社会中,又把现实社会变成理想的超现实世界,使现实世界和虚幻的神仙世界合二为一,而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构成了中国道教的特色。”《太平经》正是这样一部为中国道教勾勒轮廓和描绘特色的巨典。

参考文献:王余光等著,吴淑娟,张慧丽编,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武汉大学出版社,,4。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51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