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系列庄子的寓言与事实十田

发布时间:2022/7/19 11:48:46   点击数:
北京治手足癣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410/8833646.html

文?方诸山人

《田子方》事迹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说东郭顺子——黄氏云“可能”。东郭顺子又与庄子有问对,称东郭子。东郭顺子应与庄子同时而年长于庄子,田子方乃其徒。虽然东郭顺子为田子方之师,未必东郭顺子必年长于田子方。孔丘门下年长于孔丘者有之,而师事孔丘。田子方与东郭顺子亦当有此可能,故东郭顺子能为田子方师,而又能见庄子也。温伯雪子舍鲁,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问之——黄氏云“可能”。颜渊问于仲尼——黄氏云“绝对可能”。《论语》有载,而详略不同。此假二人问对事实,《庄子》寓言多依托事实以敷衍说理。孔子见老聃——黄氏云“可能”而标“?”。孔子见老聃《礼记·曾子问》有载,见老聃极有可能。而是否发如是言论则不得而知,或者假事实以敷衍说理。

庄子见鲁哀公——黄氏云“绝对不可能”。庄子与鲁哀公不同时。案,以庄子与惠子相交考之,庄、惠去鲁哀公百有余年,不当见。庄子所见或为鲁公贾,《史记》曰谥文公,《汉书》曰谥愍公,又曰谥缗公。鲁国春秋时已有文公,以鲁国严尊周制看来,鲁国不可能出现前后相同谥号。春秋尤其战国时,文字语言并未统一,故使用不规范。诸国有诸国语,诸国有诸国书,世系多因而舛错。如鲁僖公谥号他书又写作鲁釐公、秦穆公又作秦缪公。穆、缪诸书常通用。据王力《古代汉语》中《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所说,文、缗、愍、泯同属明母(中古明、微两母),声母同一部。缗、湣、泯、愍上古韵部属真部,文上古韵部属文部,同属阳声韵,可旁转。是以文、缗、愍乃声韵相通而传写有异,故造成数种资料用字差异。此鲁公贾当谥愍公。声韵相通,至西汉司马迁乃传写为文公。

文字舛错之例,鲁鱼帝虎之外,最有名者须数“三豕渡河”,卫人读为“三豕渡河”,而子夏辩以“三豕”乃“己亥”之传误,晋之史书正作“己亥渡河”。单《春秋》三传中所记同一人物,名字用字亦有舛异,他书传写错讹可想而知。人物谥号多舛错者,如陈僖公又作陈釐公,陈闵公又作陈愍公。愍,古同闵,《说文》收“闵”而无“悯”字,闵与悯古今字。《说文》曰:“闵,哀也。”闵、愍声韵全同,音同通用。闵,哀也,则知愍亦哀也。谥愍谥哀,谥法虽有差,而哀愍之意义后世渐趋于同,史官传闻传写因此而谬,亦有可能。经籍中文字两汉时曾经儒生厘定,其错谬所在难免。

春秋时如《左传》记载诸侯国旧君亡故,新君继位须通告诸国,诸国据史传通告记于史册,然而战事频仍,或有不传,或有疏漏者。史传若传谥号与名,则诸国记之,若史传不传,则诸国不记。故《竹书纪年》写鲁魏公“沸”之名而无谥。当时虽有此种制度,诸侯间亦有记载谬误者。战国时通告制度早已废弛,诸侯之史官大都以传闻、或所能接触之传闻记载史册,于是诸侯世系谥号舛误莫辩。鲁公贾或他国因传闻而混淆哀愍欤?或鲁史通告诸国,传闻之误欤?哀公为鲁公贾在宋国之误传,或者写《庄子》者之讹传,当详审之。

诸侯世系诸书之记载多混乱,又如晋孝公,《古本竹书》称晋桓公;韩宣惠王既称韩威侯,又称韩宣王;宋王偃,或称宋康王,或称宋献王,或者臣下私谥不同,或者传讹致误。魏之襄王与哀王乃一人,《史记》误以襄王后有哀王,谬矣。后人亦有误以韩威侯与韩宣王为二人者,钱穆云:“三晋之君,自梁惠成以下,率多一君二谥,且有三四谥者。”非独三晋。楚有顷襄王、考烈王,一人有二三谥,后人但记其中之一而遗其一,后世乃舛误矣。卫懿公好鹤事见《左传》记载,而《论衡·儒增篇》以好鹤者为卫哀公。梁玉绳《瞥记》谓:“其有哀公号,以其为狄所杀故也。”可见谥号之流传,往往舛错如此。

鲁春秋时已有哀公,《汉书》鲁公贾谥缗公,《世本》为湣公,当以《汉书》《世本》为正,而不应依据《史记》。春秋新旧君更替通告诸侯制度早已废弛,又诸侯语言殊异,文字殊异,战国尤甚。再者,各国文字意义同义词逐渐趋于靠拢,哀愍二字春秋或战国初意义尚有严格分别,后世字义靠拢,故当时人正如《说文》所训,“闵,哀也”,则哀亦能指闵也。于通告制度废弛、语言文字殊异、哀愍字义趋同之条件下,鲁公贾谥号传至宋国,或传闻有误,或传写传抄不加详审,愍公之谥,终以愍舛讹为哀。当详考《庄子》事实,不可“寓言以蔽之”而以庄子见鲁公为神话。庄子见鲁公,应有所依,只是鲁公世系或涉讹误耳。

百里奚、有虞氏——二人实有,《庄子》假其人事迹以说理。此法书中俯拾皆是,绝多人物均非虚构,足见作者之审慎,依托事实以立论之严谨。宋元君将画图——黄氏无说。国君日常行事,画图之事历代国君皆可为之,不可谓之无。文王观于臧,颜渊仲尼对论——黄氏无说。附会文王与太公事,后世小说家似假此而敷衍成故事。颜渊、仲尼亦绝有可能论说古人之事。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黄氏云“可能且一贯”。肩吾问于孙叔敖,仲尼闻之发论——黄氏标“?”以疑存。肩吾之事《庄子》书中凡四见,《逍遥游》肩吾问于连叔、《大宗师》肩吾得之、《应帝王》肩吾见狂接舆、与此章。孙叔敖公元前年殁。《论语·微子》载狂接舆游孔丘之门,孔丘公元前年生,孔丘之生在孙叔敖殁四十五年后。孔子适楚时六十岁左右,在昭王时,接舆见之。接舆与孔丘大小相差几何,不得而知,若狂接舆与孔子同岁,则见孔丘时六十岁左右。然则若接舆稍长于孔丘数岁乃至十余岁欤?肩吾与接舆大小相差几何亦不得而知。肩吾之问孙叔敖,在孙叔敖“三为令尹”之后,其实孙叔敖亦必老矣,若肩吾二十岁时见孙叔敖,一年后孙叔敖死,肩吾六十五岁后孔子生,肩吾八十五岁时孔丘二十岁,孔丘二十余岁已步入仕途。狂接舆若与孔丘同岁,则狂接舆亦二十岁矣。若狂接舆大孔丘数岁乃至十余岁,则肩吾八十五岁时,接舆约三十岁左右。肩吾七十五岁时,接舆约二十岁左右,肩吾老年时,足能见青壮年之接舆。可推知肩吾既能见老年之孙叔敖,又能见正值壮年之狂接舆,肩吾之问孙叔敖,见狂接舆不可贸然认为无其事。楚王与凡君坐——黄氏无说。楚王不知为楚国何王,凡君亦不知为何凡君。

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上)

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中一)

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中二)

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下)

《诗经·陈风》与《楚辞》特点分析

庄子时期的道家谈(一)

庄子时期的道家谈(二)

庄子时期的道家谈(三)

庄子时期的道家谈(四)

先秦道家划分的新模式探讨

庄子认识的迁变

研究道家哲学树立的认识

庄子生平考(一)

庄子生平世系考(二)

庄子生平世系考(三)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与郭象(一)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与郭象(二)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一)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二)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三)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四)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五)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五)——《应帝王》《骈拇》《马蹄》《胠箧》《在宥》人物事迹考索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六)——《天地》《天道》《天运》《秋水》人物事迹考索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七)——《至乐》人物事迹考索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八)——《达生》人物事迹考索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九)——《山木》人物事迹考索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1(一)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二)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三)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四)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五)

从《文子》《列子》《鹖冠子》道家文学看不成功的文学史构建及文学发展线索的脉络残缺

文学上的言以尽意和言不尽意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流变

浅谈《封神演义》两条主线

《封神演义》的家国天下和派系斗争

《封神演义》同上封神榜的内涵(一)

《封神演义》同上封神榜的内涵(二)

《封神演义》同上封神榜的内涵(三)

《封神演义》商纣王的咎由自取和“女祸论”的偏颇(一)

《封神演义》商纣王的咎由自取和“女祸论”的偏颇(二)

去标签式思维——孔子“无为而治”和老子阐述祭礼

从甲骨文到《春秋》《左传》看言以尽意的文学线索

玄素道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40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