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外杂篇浅注6知鱼之乐

发布时间:2021/5/27 17:34:53   点击数:
庄子外杂篇浅注6知鱼之乐青松悟语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观赏风景。)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看着水中的鱼儿说,鱼儿悠哉悠哉的游着,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可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这个逻辑是很完备的。)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说,还是回到话题的开头吧。当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这句话的时候,其实表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来问我在哪里知道的。那么我是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呢?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呀。)千百年来,人们在解读庄子和惠子的这场濠梁之辩时,歧见颇多。有的说惠子赢了,有的说庄子赢了,时至今日也没有达成一致的可能。其实这本身也不是一场辩论,庄惠相识多年,庄子惜惠子之才,惠子敬庄子之智,然而两者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同,人生志趣各异,常常意见分歧。惠子为名家代表人物,擅长的是逻辑分辨,而庄子“圣人不由,照之于天”,不走这种逻辑分辨的路子,而是以明明道,体感证悟。然而这种方式是惠子不能理解的。惠子一生志在庙堂,庄子一生志在逍遥,两人志趣不同。此次郊游,庄子以游鱼之乐,劝喻惠子,淡泊名利,复返自然,如此,方可逍遥而游。然惠子“子非鱼”一句即出,庄子已知所劝非人,故只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戏论收场。从逻辑论来看,惠子更胜一筹,因为惠子要求庄子证明知鱼的方式,而庄子不正面回答,先以“子非我”偷换概念,再以“汝已知”偷换命题,最终使这场辩论成了对牛弹琴的戏论。但从认识论来看,庄子境界更高。在庄子看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故而人与万物相感相通。庄子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感通万物。而惠子认识世界的方式靠的是逻辑分辨。庄子在物上不断的合,惠子在物上不断的分。所以两个人的认识论截然相反。在认识万物上,庄子所持的是开放的心灵,而惠子所持的是封闭的心灵,正如庄子所批判的“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心灵闭塞,所以不能够感通万物。以惠子的思路发展下去,人不能够认知异类的鱼,进而人也不能够认知同类的人,那么万物皆不可知。这当然是行不通的。而庄子认识的方式是体感证悟的,这种方式本身是超越逻辑与经验的。它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唯有证者自知,故而庄子只是表达,无意讨论。若以感通万物的视角来看待这场讨论,大意如下:庄子说,万物可以感通。(我知鱼乐)惠子说,人不能够感知异类。(你不可能知道鱼乐)庄子说,人的认识能力有差别,你不能,不代表别人不能。(子非我,安知我不知。)惠子说,人与人,人与物皆不可感通。(我不是你,因此不能认识你。你也不是鱼,同样不能认识鱼。)庄子说,既然你认为万物皆不可感通,再论下去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回到开头吧,当你说安知鱼乐的时候,其实你是在听到我知道鱼的快乐的基础上问我的,那我现在告诉你,我是在桥上知道的。“安”这个字既有“怎么”的意思又有“哪里”的意思。既然你认为万物皆不可感通,那么与你讨论“怎么”的问题已经没有意义了,我就只能回答“哪里”的问题了,我在哪里知道的,我在桥上知道的。其实惠子的逻辑也有漏洞,惠子承认自己不能认知庄子,同时认为庄子不能认知鱼乐,这本身是个悖论,你既然不能认知庄子,就不可能认知到庄子能否知鱼乐。惠子断定“庄子不能认知鱼乐”和“不知庄子”之间产生矛盾。另外,惠子首先偷换了概念,“鱼游的从容,是鱼的快乐。”从逻辑上并不等价于“我知鱼乐”。表面上,是庄子陷入了惠子的逻辑陷阱,其实是惠子陷入了庄子的语言陷阱。如果惠子接以“你我虽然不同,但都是同类,故可认知。而鱼与我们分属异类,故不可知。”可能又是另一番对话了。鱼游于水,如人游于道。这段对话,起点是庄子借游鱼之乐,劝喻惠子远离名利,逍遥自适。核心分歧乃是认识世界方式的巨大差异。惠子将原本混一的道,分割出无穷的是是非非,使物物相隔离,皆因心灵闭塞,不能感而遂通。如果说惠子话语中蕴涵的是内在心灵世界的不可知的话。那么,客观世界是凭借主观世界呈现的,离开了内在心灵,外在的客观世界就没有意义。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呈现。庄子“看见”鱼的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正处在快乐之中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092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