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26丨外物年天涯旧稿

发布时间:2021/3/17 8:34:51   点击数:
外物外物一

  

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木与木相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骇,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暋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和,月固不胜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外物,先说什么是外物,外物就是身外之物,除了自己之外的一切人事物,大至天下兴亡,小到身边的亲人,都是外物,更不要说各种道德,各种观念,各种妄识,各种欲望,各种需求,各种情绪。把逻辑推向极致,如果追求成仙的话,连自己的肉身,对于自己的精神来说,都是外物。所以外物是个很可怕的词,境界越高,   这一段主要是讲从观念和情绪的角度讲,这些外物都不可靠。关龙逢,比干,箕子这些传统观念上的好人下场很惨。箕子这俩字读鸡子。恶来,夏桀,商纣这些传统观念上的坏人,下场也很惨。君王都喜欢忠臣,可是伍子胥,苌弘这些忠臣就倒霉了。父母都喜欢孝子,而孝子曾参就曾经挨打。这说明传统道德观念在大道面前没有意义,所谓好人有好报的说法在大道那里根本不存在,大道才不关心你世俗是好还是坏呢。所以,过得了自己心理这关,不至于在自己还在意的领域,给自己带来困扰,麻烦和风险,就行了。下面讲自然界的万物都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存在和互相影响。而人如果被“利害、好坏”这些宇宙大道面前不存在的观念影响和左右自己的情绪,那么这种情绪就会伤害人自然的本性,最后就会损伤中和之气,神形俱败,天性丧失殆尽,距离大道也就越来越远了。

  关于道德观念,我们一般人都可以理解和不自主的实践不让所谓的负面的观念存在和影响我们,简单说就是尽量不做坏人,不做坏事,这样会心虚,会亏心,感觉很不好。而很少注意到逻辑上来说也可以证明,正面的道德观念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沉浸在觉得自己不够好的隐忧中,于是不停做好事,做善事,还被某些宗教观念影响美其名曰积累功德,或者赎罪。可是,缺少功德这件事怎么证明?本来天生有罪这件事又在逻辑链条的哪个位置呢。在宇宙大道面前,到底做什么才叫做犯罪?反正我是想象不出来。所以做好事,做好人,一方面是这样在社会中风险和困扰较少,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对自己满意的状态。忘了这个目的,而为了做好人而做好人,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用外物这一篇的最后一句话说,就是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到那再讲。

外物二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这是个很有名的故事,庄子穷,没饭吃了去借粮食,人家说等我收了税借给你一大笔钱。庄子很生气,到这时候还不直接了当说话,还要打个比方。这就是境界。庄子说,说昨天看到马路上有条鱼快要干死了,问我有没有一斗一升水来救活它啊。我说等我去南方把西江的水引来救你好不好啊。鱼很生气,说我现在有一点水就能活命,你那样,还不如去卖鱼干的市场找我呢。远水不解近渴的典故,化出于此。

  这个故事讲的是,外物的标准不可靠。都知道一点粮食和大一笔钱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一点水和一江水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但是到了活命的时候,时间,距离,材质,都会改变衡量价值的标准,也就是说,任何标准都不是亘古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任何标准都是相对的,所以,既然没有绝对的标准,那么标准还有多大意义呢?有人会说度量衡是绝对的标准,不过度量衡本身没有价值,它是人造的,说用可以用,说废也可以随时废。自然的标准尚且没有价值,更何况人造的了。想起一件事,我父亲有一种思考,人民币到底是在贬值还是在升值。这个概念吧,看汇率似乎不太接地气,看CPI又不全面。我的回答是,人民币是否贬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人民币相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以及石油,黄金,玉米大豆等大宗商品的价值。假如说央行打压人民币本币,而世界上大部分主要货币都在贬值的更快,大宗商品降价更猛,那其实等于人民币还是升值了。而这个问题之复杂和难以预测,就不是我们这些老百姓能搞明白的了。而政府如何干预汇率,朝哪个方向干预汇率,就更复杂了。所以,这基本等于杞人忧天,看起来我的回答很无用。总之,既然所有的标准都意义不大,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和修行中,也不应该特别在意,更不要为了迎合标准而捏合塑造自己的心性,因地制宜,永远选择对自己综合最有利的选项即可。

外物三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这个故事是说任国公子用巨型钓具,用五十头牛的肉做鱼饵,在东海钓鱼,天天钓,钓了一年多才钓到极大的鱼,有多大呢,这条鱼够半个浙江省的人吃的。时间久了,任公子就成了个传说。而其他人只知道用普通钓竿钓小鱼,就很难有钓到大鱼的机会了。那些用浅陋知识和智慧追逐名利的人,距离大道就非常遥远,而没听说过任公子的传说,依然急功近利的人,也无法正确处理社会上的事务。修仙,就好比任公子钓的那条大鱼,俗世名利,就如同别人钓的普通鱼。所以这个故事总结起来就两句话,第一是要立大志。有足够大的志向和目标,才可能会有大的成就。第二是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静。用我的话说就是修仙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急,慢慢来。当然,任公子也一定有苦闷,在他钓鱼的那一年多中,估计就只能看着人家天天吃小鱼了。其实我们也是一样的。

外物四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这个故事太讽刺了,说的是读诗经和礼记的儒生去盗墓,大儒问小儒,天快亮了,什么情况?小儒说,衣服还没解开了,尸体嘴里有个宝珠。然后大儒还引了一段诗经,告诉小儒,尸体该破坏就破坏,但是要慢慢撬开他的嘴,别弄坏了嘴里的珠子。这里引的诗经里的诗,现在流传版的诗经里是没有的,也不知道是散佚了还是这是本文作者编的。这都不重要。故事是讲宣扬礼乐仁义的儒家人物,也会用卑劣的手法做不符合他们标准的事。我们不说后世的儒家人物的行事如何,所有人都有数。从逻辑上来说,设立标准,然后完全做到知行合一,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设立标准,说明这个人在理论上会有某些行为和做法是不符合他的标准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很简单,给他的诱惑和筹码加大,大到他无法承受即可。在故事中,他们遇到一座有宝珠的古墓,就可以放弃他们的儒家理念和节操了。当然,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背叛自己的标准,那是因为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没有遇到足够的诱惑而已。就像那个关于爱情著名的鸡汤段子,出多少钱会让你放弃自己的爱情和爱人。不断加码,不断有人思考,动摇和放弃,直到最后价码到了天文数字,几乎所有人都放弃了,是一个道理。真正从逻辑上也有可能知行合一的方法,是放弃一切标准,让自己处于无的状态。不过这样,也就是至人状态了。

外物五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易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这一段是老莱子对孔子和他的儒家仁义之道的抨击。内容直白简单无甚新意,还是说与其赞誉尧的作为,而否定夏桀的作为,还不如把是非善恶仁政暴政通通忘掉,像圣人一样一切顺其自然,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无甚新意,往下进行。

外物六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明日,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箕圆五尺。"君曰:"献若之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鬐,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硕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这个故事是说宋国国君梦见一只神龟被渔民抓住了,果然它被抓住了,然后就杀掉神龟用它的龟甲占卜,无不灵验。讽刺的是这只神龟能够托梦,但是不能避免被捕获的命运,虽然有占卜灵验的本事,还是不能避免被杀死。可见依靠知识,智慧,甚至神通,还是不能避免自己遭遇不幸和厄运。因为知识和智慧也有局限性,神通也有预料不到的地方,一个人越厉害,想要害他的人也就越多。所以只有摒弃人为的小聪明,才能运用合于天道的大智慧,去掉自己的情绪,才能达到合于自然的完善。就如同婴儿出生,并没有好的老师教他说话,自己也会学会说话一样,因为他和会说话的人相处而已。同样的我们只要和自然相处,也就能学会自然之道。

社会上大部分人都在追求所谓的各种成功,并且为了成功不断强化自己的某些属性。而不知道人生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不失败,比走运更重要的是不倒霉。神龟算是一个极端案例,对他来说似乎也没有什么成功,继续永远活着就是成功。不过尽管如此,它也没有做到,因为它具有一个吸引人捕杀它的属性,它是神龟,它的托梦技能吸引人对它好奇,它占卜灵验的属性诱使人杀掉它为己所用。如果它没有这些属性和技能,仅仅就是一只大乌龟,也许也就被渔民养着或者放生了。渔民如果想要杀它,当时不就杀了嘛。而且它对于渔民是没有用的。对于我们人类一样,只要追求成功,就一定要具备属性,一旦具备属性,就会吸引人利用或者忌恨。只要有人喜欢你,就会有人讨厌你,人缘再好都没有用,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世界上所有人那里人缘好,在圈子里人缘好,也会有圈子外的人,更何况想要人缘好,就要有为,这种有为,就可能损害某些人,或者招致忌恨。所以,真正的人缘好,还是要尽量接近无的状态。这些前面讲过了。当然,我们还在红尘中,追求世俗上的成功无可厚非,我所希望看到和影响你们的,也是在方向的层面,而不是希望你们达到什么样合于道的状态。包括我自己在内,已经被世俗污染成这个样子了,已经处于有的状态,现在停止,就要永远有下去了。让有变成无,退是一条路,进,也同样是一条路。就如同饥饿一样,可以等饿过了头,也可以吃饱。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要说。庄子写了这么多,零零碎碎有几百个小章节了,我希望某一个小章节中,无论原文,还是我说的,最多应该影响和指导大家的某一件事,某一方面的修行和生活。千万不能用某一小段文字就指导整个生活和人生了。如果说指导,也是要用这几百段的宏观综合体来指导。至于这个宏观综合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个跟道本身一样,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外物七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惠子对庄子说你说的这些话,都没有用。庄子说只有明白事物无用的现象,才能开始跟他讲有用的道理。天地这么大,每个人所占据的,无非是自己脚下的这一点土地,对自己来说,脚下的土地是有用的,其他的都是无用的。但是如果把除了自己站着的地方之外都深深的挖成坑,自己哪都去不了了,占据的这一点土地还有用吗?惠子说,没用了。庄子说,所以看上去没用的东西其实是有大用处的,这个道理就很明白了。

  我能说什么呢,我能说庄子说的非常对。从逻辑上来说,我讲这些宣扬无用,宣扬无属性,无情绪的言论,你们愿意看,本质上还是你们觉得这样做,在生活中,生命中有用,至少对修行有用。这不是一个道理么。所以,真正的无是什么,甚至可以说根本不存在。只要存在无这个概念,不就还是有嘛。所以我们讲的无用,无属性,无情绪,都不是逻辑的极致,而是相对的概念,既然是相对的概念,那么就都是生活中正常的有的选项,是否选择,什么时候,什么机缘下选择,无非是综合的权衡利弊而已,不要太过于追求无的境界,因为无是追求不来的,只要还能追求,就一定不是无。真正的无,只有在无的时候,才能意识到。比如说,我意识到我每次出门的时候根本不用思考,就会穿上衣服出门,无论穿什么衣服。这就说明,裸体出门这个选项,在我心里处于无的状态。如果我每次出门之前都还需要考虑穿不穿衣服,哪怕结果是每次都穿着衣服出门了,那么这也不是无。

外物八

 

 庄子曰:"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夫流遁之志,决绝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覆坠而不反,火驰而不顾。虽相与为君臣,时也。易世而无以相贱。故曰:至人不留行焉。

  既然说的是庄子说的,就仔细讲讲,事实上是不是庄子说的,无可考。毕竟是杂篇。这一段文辞简单,说的是,如果人能逍遥,那么在哪不都一样么,如果人不能逍遥,也是在哪都一样,在哪都得不到逍遥,因为真正的逍遥是存在于内心的,外物不可能使人逍遥,被外物左右,影响的结果,都不是逍遥。所以那些避世的行为,得道者不会这样做。一时的贵贱荣辱,经过时间的变迁都可能改变,所以至人是不会在乎自己的状态和处境。这里说的逍遥,包括整部庄子说的逍遥,其实就是无的状态。无的状态不能从有中获得,不能通过有为来得到,所以逻辑上讲,所谓环境的清静,包括环境的清静可能导致的内心的清静,都只能是有的状态不再增加了而已,不能解决已经有的变成无的问题。

外物九

 

 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学,承意不彼。

  这一句话讲不必厚古薄今,以三皇五帝之前的狶韦氏的标准看现在,谁又不是跟随其脚步呢。只有至人才能在俗世间逍遥而不避世,顺应众人而不丧失自己的本心。我们应该学习效法正确的东西而不应该区分古今。不但在世俗学界有厚古薄今的传统,其实道门中也有,我依然认为古人有古人的便利,今人有今人的好处。所有厚古薄今的,都是只看到了别人的好处,而选择性忽视了别人的难处而已。至少从概率上来说,今人如果放在古代,得先夭折一多半,剩下的,百分之九十,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和条件产生修仙这样一个念头。让这个念头处于无的状态,恐怕又有百分之九十终其一生碌碌,剩下的才能不知不觉的,修出点名堂来吧。只可惜现代人看到的,就是那个概率上可以忽略不计的零头。生活其他方面也是一样,很多人羡慕明星,羡慕巨商,甚至在战争年代羡慕将军。殊不知这些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行业,自己真的投身进去,成为万骨的概率远远高过成为一将的概率。同时,这句话再一次抨击了出世隐居的观念,所谓大隐隐于市,我们的目标和追求应该是在俗世待着,和俗人接触着,却能够丝毫不受到他们的影响和干扰,如果严重的受到了干扰,只能说明自己的心性距离强大还差的太远。

外物十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囗趁,趁则众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无降,人则顾塞其窦。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

  这段话是说天地万物依据自然之道,都要有活动的空间和疏通排解的渠道,房子太小,婆媳就容易闹矛盾,这应该是事实,不考虑其他因素,房子大了婆媳不合的概率的确应该会低一些,因为每个人的活动空间都能得到满足,交集就会减少,交集减少,矛盾就会减少。而人的心性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渠道,就会被世俗的事物所占据和阻塞。人们之所以喜欢山林,就是因为人的天性不喜欢纷杂的外物,于是看到空旷清虚的环境就会开心。这里似乎和前面反对避世入山相矛盾,其实不矛盾,这里说的是去旅游。换换空气,当然开心。如果长期换空气,换来的空气就会变成习惯的空气,原来的外物没有了,新的外物出现了,不为此事烦恼,就为彼事烦恼,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所以不是有一句话,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跑到别人待腻的地方嘛。

外物十一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谋稽乎誸,知出乎争,柴生乎守,官事果乎众宜。春雨日时,草木怒生,铫鎒于是乎始修,草木之倒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静默可以补病,眦滅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虽然,若是劳者之务也,非佚者之所未尝过而问焉;圣人之所以骇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贤人所以骇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君子所以骇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

  这段讲人们过分注重德行是因为好名,过分传播自己的名声是因为喜欢自我表现。使用谋略是因为对结果的追求迫不及待。运用聪明才智是为了互相争斗。设置壁垒障碍是为了彼此防范。这些都是有为的害处。就像管理农事的官员要做的是顺应民众,而农民只需要顺应农时进行劳作,并不需要知道这是官员所要求的,这样就行了。相反的例子,最近几年经常出现某地的某种农产品价格非常低还卖不出去,甚至烂在地里了。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当地主管农业的官员为了得到“某某作物强县,某某作物之乡”的名,或者吸引这方面配套企业投资的利,刻意引导甚至强令农民统一种植某种作物,导致市场风险极大。他们的有为还不如无为,假如大家分散种植,大不了你的作物卖给我吃,我的作物卖给你吃,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一个地方的农民集体遭遇困境。

  下面讲一些养生治病的方法,只是对劳神役形的人才用得着,心神闲逸的人是用不着这些的,因为没病。圣人会做影响天下的事情,神人就不关心这些。贤人会做影响一个地区的事情,圣人就不关心这些。君子会做惊动一个诸侯国的事情,贤人就不关心这些,小人会有投机行为,君子就不关心这些。总而言之,境界越高,关心的事情越少,越宏观。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只有几个人的公司,老板打交道的是这几个员工。几万人的公司,老板打交道的其实还是那么几个高管而已,剩下的人对他来说都只不过是机器的零件而已。对于神人来说,天下的万事万物,哪怕是国家的君主,也只不过是机器的零件而已。

外物十二

 

 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者半。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纪他闻之,帅弟子而蹲于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

  这个故事讲有人死了爹娘,哭的很伤心,很如法,于是国君给了他高官厚禄。他的同乡知道了,遇到这种事也学他哭的很伤心,结果一大半由于过分悲痛把身体搞坏死掉了。许由,务光等人避让天下的美名在世间流传,结果三年之后,就出现了申徒狄为了彻底避世跳河自杀的怪事。所以还是那句话,一件事一旦有了标准,就会驱使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向这个标准靠拢,那么接下来就一定会出现背离本意的奇葩人和事。前一段我看新闻,不就有个人为了彻底向雷锋学习,弘扬雷锋精神,要把自己整容成雷锋的样子么。

外物十三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这句话是外物整篇的精华所在,说捕鱼的人目标是得到鱼,那么得到了鱼就应该忘记渔网的存在,打猎的人目标是得到兔子,得到了兔子就应该忘记狩猎工具的存在,说话的人目标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了思想就应该忘记语言存在的必要,庄子说,他怎么能找到一个能忘记语言存在必要的人来跟他说话呢。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用来讽刺名家的,逻辑只是悟道修道证道的工具,达到目的就应该忘记逻辑工具的存在价值,而名家就是犯了这个错误,醉心于逻辑工具本身,而不知道它本来的用途和意义。修行中也是如此,本来各种术数,都只是入道,悟道的工具而已,而太多人沉迷术数,都快要忘了学这些的本心是为了修道啊。积德行善也是如此,持咒念佛也是如此。

广莫先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979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