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庄子人间世是在讲什么
???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庄子《人间世》里有一个故事:
???颜阖要去给卫灵公太子荊聩去当太子傅。
???颜阖就找到蘧伯玉问:“此人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任由其胡搞,则国乱;与之为有方,我自己就有危险。其人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过是怎么产生的。我该怎么办呢?”
???蘧伯玉说:“你问的很好啊!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形就而入,则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涯,亦与之为无涯。达之,入于无疵。汝不知夫螳螂乎?怒以其臂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这一段是在说什么?庄子是在告诉颜阖要怎么与卫太子荊聩相处吗?庄子这段其实是在说如何治世!
??治理一个国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说的是内有道,而外有方,方是怎么来的?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这是说安用道;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无町畦,这是危用儒;彼且为无涯,亦与之为无涯,这是乱用法。方式方法都是跟者具体情况走的,儒法兵阴阳,都是圣人的工具包,使用哪个不是出于己心。这是第一。
???然后蘧伯玉说:“虽然,此二者有患。”患在哪里?蘧伯玉说:“形就而入,心和而出。”
??形就而入,这是失道,迷失于万物。心和而出,为名为声,这是不虚。同时,圣人治天下,以本制末,以要治详,以道御术,同时更不能忘记一个反字。明白这个道理,便可入于无疵,不会把方术用错了地方。
??螳臂当车,怒以其臂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者,是其才之美也。历史上的大才多的很啊,孔子才美吗?美啊!儒家大才多吗?多啊!但是以儒家对抗历史大势,犹如螳臂当车!
??各类道术的勃兴,也是因为随着历史大势,孔曰取仁,孟曰取义,到了荀子就开始了法家的勃兴,荀子为什么会有所转变呢?因为荀子援道入儒!虽然荀子说庄子知天不知人,显然,这是他不懂庄子。但是荀子中显然有道家思想。“假车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法家的法随时变、变法的思想也是道家。本身变法强国,削减贵族封地等等,这都是反者道之动的操作。所以荀子能有李斯和韩非这俩法家名士的徒弟,自然不足为奇。
??当时的儒家已经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周朝后来已经有名而无实。名正就能言顺吗?名者实之宾也。法家讲徇名而责实,那是要名实相副,而不是名实相分,儒家后来就是名不副实了。战国时期,连年战乱,普通人连吃饭都有问题了,还讲仁义礼的人,太少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管子开篇就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衣食足这只是基本的物质保障而已。
??这也就是为什么洋鬼子还是蛮夷,即使物质再丰富,精神层面还是在野兽阶段。这也就是为什么洋鬼子来到中国都觉得中国好,如同洋狗见了人一样。这也就是很多中国人为什么被蛮夷所害,见人见多了,自以为对面的洋鬼子的是个人,其实是个人模狗样的狗。以己之心揆彼,而不是以彼之心揆彼,这是大错特错。
??管子说:“以家治家,以乡治乡,以国治国,以天下治天下。”这句话不仅是说要有公心,要积德,要胸怀天下才能管理天下。而且对应的管理国家的方法,道儒法兵兼而用之。内道,外儒法兵。
??分散多了,咱们继续往回说:
??蘧伯玉接着说:“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适有蚊虻僕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治国之要,在于顺时,然后是反,而不在于爱。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庄子说:“利万世而不为仁。”老子、庄子、商鞅、秦始皇、李斯、韩非、毛主席,这都是利万世的代表。
???历代注解庄子的,绝大部份人都把庄子进行表面化、流俗化、具象化的解读,这完全是搞不懂庄子。
???道家治理天下,那绝对是高难度的。道家治理天下,那是要打造最好的环境,让花花草草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天性生长,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就是在宥天下。在者,才土,存也。宥者,宽也,宝其有者。不淫其性,不迁其德,人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天性健康的生活,灭绝一切不合道的事。毛主席一直都注意社会的动向,发动各种运动,其实都是在调整整个国家的神。
???最近工作太忙,更新较少,其实有很多内容,我感觉好像是在重复的说.......
??
??
??
??
济南道德仁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