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剖判庄子苟同齐物思想,无异于

发布时间:2019/4/17 18:35:08   点击数:

经典剖判

拥有三无身份后,自然要诠释相关思想。因此,庄子开始写故事,标题就是齐物论,旨在为浑然一体的哲学价值进行镀金和抛光。像玩橡皮泥一样,倡议人们把自己和万物捏成一个不伦不类的球,然后顺其自然地滚动在天地之间,一任风霜雨雪,一任苦辣酸甜,无声无息地对真伪,不痛不痒地待是非。

挥毫伊始,先把子綦的演技描绘得出神入化:因为忘乎自我,所以入骨三分。接着,从仰天而嘘入手,特别强调了子綦的呼吸是与众不同的。普通人的呼吸,无非就是司空听惯的呕哑嘲哳。即使加上丝竹管弦,也顶多被称为人籁。而子綦的呼吸,则如同劲风起于大地,即所谓的地籁。那么,三无人士的呼吸呢?答:吹万不同,使其自己——能够和同道中人产生共鸣的地籁,就是美妙动听的天籁。

总而言之,三无人士和天地是不分你我的。否则,就不是我庄子的朋友。不难看出,这正是至人无己的思想源头。不过,李耳老先生真的也主张糅身天地和旁观世事吗?五千文中的天下大顺,仅仅只是一句玩笑话吗?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一对大小之别,使庄子再次触犯老子的思想底线: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因此,老子不得不穿越时空并送给喜欢做梦的庄子一记耳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周文王作为一代王朝的奠基者,曾在易经的第一卦中特意为我们留下一份忠告,即想做人中亢龙,就别怕摔成肉馅。最重要的是,老子原本就怀有相当积极的处世原则——功遂身退,天之道。

显而易见,所谓的无己和无功,根本就是庄子的一厢情愿。虽然老先生提过天下皆谓我大,不肖,但是这里的大,恰恰是在放大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所以,我们在五千文中根本找不到诸如大知、大言之类的视觉垃圾。即使讲到大,也仅仅是围绕着立道而进行叙述的,完全没有针对过任何一个自然人。

由于在思想上把人生设置成了隐身状态,所以庄子想要刷新存在感,就必须修葺客观存在的边边角角:先讽刺喧嚣的世态和愚昧的世人,再把自己的大道命名为真宰,最后让人们坚定一个信念:三无之道,才是判断一切是非的唯一标准。

同样是推广思想,李老先生是怎么做的呢?

乐与饵,旨在检验修德的成果;然后坦坦荡荡地告诉大众:道是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的。旨在诠释一个原则——传播道家思想,务必实实在在。主动把立道的代价摆在桌面上,充分尊重别人的意愿和选择。毕竟大道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它需要成长,它需要完善,故而极有可能对别人的生活没有丝毫帮助。这也正是老先生重点强调道之为物,唯恍唯惚的根本原因。

相比之下,大家更愿意向谁取经呢?

直到谈及儒、墨两家的纷争,庄子才算真正地将膨胀的胃口公布于众:是其所非,非其所是,莫若以明。而这里的明,根本不同于老子的微明思想,即根本不同于诸如先与后取之类的修德主张。恰恰相反,庄子的立道风格是唯我独尊的,即先拜我为师,再教你成人。成什么人?至人,神人,圣人。这也正是庄子以不辩应万辩的动力所在。

既然反对辩,庄子做到述而不作了吗?

什么叫做自彼则不见?什么叫做自是则知之?答:除我之外,没有立场。所以,庄子才大胆地创造了一个畸形的概念,也就是最令三无人士头痛的道枢——彼、是,莫得其偶。什么意思呢?答:别这这那那的,一切由我庄子说了算。可见,读起来爽口,不如用起来顺手。因此,老子的道纪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衅。同时,儒、墨学派似乎也都沦为了众人避之犹恐不及的是非之地。

定完校规之后,固然要开设特色课程,即刚刚提到的三无之道,也可以称为庄子之道。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而为一,也就是标题中的齐物。而该思想的正确打开方式——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说白了,就是隐蔽自我、人云亦云;再说得本质一点,就是抛弃真谛、随波逐流。

因此,庸人就成了庄子门下的受教群体,并在完善的授教流程当中,学习着专业的知识内容——让庸者学会用,让用者学会通,让通者学会得,让得者学会几,让几者学会达,让达者学会至。庄子版的六年制义务教育,就是这么别具一格。

当庸人变成至人,就意味着是已。仅仅做到这些,当然远远不够:不想当圣人的至人,不是好至人。而想要成为圣人,就必须像庄子一样——已而不知其然,即当做一切都没发生过。否则,主观意识就是依然存在的,继而就会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显而易见,在庄子看来,有功、有名全都源于有己。所以,为了能够实现所谓的天地与我并生,为了能够实现所谓的万物与我为一,庄子不得不为至人们设置一个最高的门槛。而这个门槛,恰恰就是被逍遥游提前特写的无己。

不得不承认,庄子才是史上最善于逃避现实的风云人物。

但现实毕竟是现实,它根本不会盲目地成全人类的想象力。真正能够实现庄子所谓的无己的手段只有一种——死亡。摆脱肉体,化作星辰,不但不会再消极处世、说三道四,而且还能够糅身天地、旁观世事。

思维异常活跃的庄子,不会不知道自己拥有典型的自虐型人格,也不会想不到自己的荒唐会在未来昭然若揭。不是说三生万物吗?为了防止内讧的出现,为了避免后世之人会对三无之道的核心思想产生怀疑,庄子先在圣人的肩上压下三座大山:存而不论,论而不议,议而不辩——从世内到世外,从正史到野史,完全没有值得一提的话题;紧接着,开始为至人进行深度洗脑:知止其所不知,至矣;最后,物化出两个闪烁的光环,分别送给门下的圣人和至人,即天府和葆光。所谓的天府,就是不明真相;所谓的葆光,就是不明来历。

个人认为,极端地夸大世外的高人和极端地贬低世内的强人,是庄子之书的最大败笔。

关联话题

剖判《庄子》:一腔逍遥之欲,暴露的不止是人性的弱点

孔子:我可以“信而好古”,但你不可以“述而不作”

孔子:“大同”值得期待,但它不合我的志向

版权声明

原创内容,请勿抄袭;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致敬审阅,欢迎指正!感谢合作,欢迎交流!

李晚迟

不如赐教,不如赐教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诚信医院
白癜风传染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686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