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发布时间:2018/12/30 3:43:50   点击数:

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不泯然于众,只遵从内心真实的感受,欣然向前。

明末年间,有一副画传到了著名的收藏家吴洪裕手上,他把这副画看得比命还重。去世前,跟家里人说了句:

这幅画我得带走,你们把它烧了吧。

家人看着吴洪裕死前最后一口气都咽不下去,只好当他的面开始烧这幅叫《富春山居图》的画,侄子吴静庵赶到,一把将画从火盆里夺出。

画烧成两截,前半截为《剩山图》,后半截为《无用师卷》。

画这副画的人是一个元朝人,叫黄公望。

生活里,我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山一程、水一程,有时候走着走着,顿觉一生一事无成,便开始抱怨自己碌碌无为。

人生若觉无作为,我推荐你读读黄公望。

0

公元69年,黄公望出生于江苏常熟。

他是那个时代最大的loser,从小读遍四书五经,考科举,到了45岁,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书吏。

官还没做几天,他的上司张闾,因贪污舞弊掠夺田产逼死了九条人命,朝廷抓了张闾,顺道把黄公望也抓了。

等黄公望出狱时,已经过了五十岁。想想这一生,也快走到了尽头。

元朝的一天,黄公望正在屋里写字,做官的朋友来了。跟他说:

“去我府上做书吏吧!”

黄公望把笔一放,说了句:做官,不去了,不去了,你赶紧回吧,我也要出门了。

官场朋友问:你要去哪?

黄公望答:当道士!

黄公望门也不锁,拂身而去,从此浪迹天涯。

那一天起,黄公望便开始向人生莽原出发,与过去的生活彻底决裂。

他不再讨好谁,也不再将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人、无聊的事上,他过极简的生活,并有乘风破浪的气势。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从懂得认识自我开始的。

在古代,50岁已是人生暮年,也许等待黄公望的除了死亡,也就剩下死亡了。

可死亡从来不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人未老,心已死,心死了,时间也会跟着死了。

对于黄公望来说,他的人生盛宴才仅仅是刚刚开始!

0

黄公望学画画,想到了就立马去学。

他来到大画家王蒙那里,王蒙是大画家赵孟頫的外甥,弃官隐居于浙江余杭的黄鹤山。王蒙一看黄公望都年过半百了。

就摆手说:你都五十了,还学什么呢?太晚了,回去吧!

黄公望并不在意,闷头就学,在任何人看来,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可是黄公望却偏偏在纸张上出发了。他每天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盯着对面的山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眼都不眨。

几个月过后,黄公望画画大有长进。王蒙不解,跟着他身后去看。每次都看到黄公望坐在大石头上纹丝不动,像个死人。

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就问:“你每天都坐在大石头上,干什么呢?”

黄公望说:我在看山看水啊,观察莺飞草长,江流潺潺,渔人晚归。

王蒙说了句:那你继续看吧!

之后的9年里,黄公望走遍山川,游历大江,走哪看哪,极度专注,没有人知道他去过哪里,好像他的行踪是一个永恒的谜。

但是只要他安静下来,整个世界好像都是和他无关的。

03

元朝至正七年,这一年黄公望整整79岁。

那是一个秋天,落叶缤纷。黄公望和师弟无用,从松江游历到浙江富阳。

只见富春江面,江面如练、渔歌唱晚,他跟无用说:我不走了,我留下来画画。

无用说:你自己留下来,没有人照顾你怎么办?

黄公望一个人坐下,气定闲神。不管无用师弟如何劝他,他也纹丝不动。

无用师弟只好一个人独自云游去了。

79岁的黄公望在富阳住下,每天都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到富春江边看山看水。

一天中午,黄公望来到城东面的鹳山矶头,坐在富春江边的礁石上,拿出纸笔,对着江岸开始作画。突然背后有人一把将他推入江中。

推他的人是黄公望以前的上司张闾的外甥汪其达。

当年黄公望在监狱里供出了张闾的罪行,汪其达怀恨在心,这恨一装心里便是30年。查到黄公望的行踪后,就偷偷下了毒手,要致黄公望于死地。

黄公望掉进江里,差点没命,这时正好有一个樵夫路过,扔了担子跳入江中,把黄公望救了起来。

樵夫古道热肠,跟他说:既然有人要害你,你这么大年龄了,又不能自保,我家住在江边的山上,你住我家吧。

黄公望步履蹒跚,跟着樵夫踏上了沿江而下的驿道,走了不到十里路,来到一个叫庙山坞的山沟里。当登上一道山梁,眼前出现了一片凸起的平地,零星住着七八户人家。

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酷似一只淘米的竹编筲箕。黄公望举目四望,此处山峦起伏,林木葱笼,江水如练。整个富春江尽收眼底,景致奇美!

04

黄公望就此住下,一住就是四年。这四年里,天一亮,黄公望就戴着竹笠,穿着芒鞋出门,沿江走数十里,风雨无阻。

遇到好景就停下来画,心随念走,身随缘走,在他删繁就简的人生里,所到之处皆为风景。

人真正的成熟,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99%的事情,对于我们和别人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

黄公望就是这样的人,他只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关心、倾注的%的美好事物上。

周围的人看着黄公望都说:这个老人,都快死的年纪了。每天还活得匆匆忙忙,何必呢?

而对于黄公望来说,死是一件并不着急的事,他每天快要忙死了,忙着做自己该做的事。总是有画不完的画,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景。

他是真忙,忙死了!

除了画画,黄公望常常接济村里人。

有一次,他拿出一幅画,落款“大痴道人”,让樵夫带到城里去卖,并嘱咐:没有十两银子不要出手。

樵夫一听,这张皱巴巴的纸要卖十两银子,觉得这老人准是想钱想疯了。当他来到集市,铺开那张纸。立马有买家过来,掏出十两银子,买了就走。

樵夫很吃惊,自己就是砍一年的柴,也挣不到十两银子啊。

这以后,黄公望每两三个月就让樵夫去卖一幅,卖画所得全部接济村民。这个村被黄公望的画生生包养成了小康之村。

05

黄公望80岁那年,开始正式画《富春山居图》。

他要在这副画中讲述一条河流的一生,

他要在这幅画中,讲述时代和人类的悲喜。

对于别人来说,画如此大画,本来就是艰难的,更何况是一个80岁耄耋老人呢。

可对于黄公望来说,他做每件事从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我高兴,我开心,这就够了,我就是要在纸上出发。

虽然我已80岁,难道就应该“泯然于众”,内心的感受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富春江的四面,有十座山峰,峰峰形状不同,几百棵树木,棵棵姿态迥异。

黄公望踏遍了富春江两岸,背着画卷带着干粮一路前行。渔舟唱晚,樵夫晚归,山林寂静,流水无痕都变成了他人生的注脚。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用了四年,和河流真正的对话。对话中,可以说富春江读懂了黄公望,黄公望也读懂了富春江。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06

四年之后,黄公望84岁,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全部完成。

在这幅画里,

有苏东坡想看的“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也有屈原想看到的沧浪之水,可以濯吾缨。

黄公望仿佛听到河流喜悦的声音。

也听到了河流哭泣的声音,

听到自己科考时的得意,

也同样听到了他46岁时坐牢的痛苦。

画中,黄公望把人藏在山水之中,画里有8个人,一般的人只能找到5个。在黄公望看来,人在山水之中,不需要被别人看到,领悟与回顾,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多年前,80岁的黄公望用了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自我。

和我们普通人相比,黄公望也许是苦闷的,没有灯红酒绿,也没有推杯换盏的声色犬马,而人的生命中最承受不起的不是劳苦、不是疲惫,而是轻浮,轻浮得没有生命的重量、没有生命的价值。

黄公望也是幸福的,在这副“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画里,他找到了整个世界。

现实生活里,我们常常听别人说自己年龄大了,无法前行。

其实真正牵绊自己前行的原因不是年龄大了,而是懒惰和怀疑。真正要出发的人,随时出发,便会海阔天空。

作家三毛说:“等待和犹豫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你一直在等一个最合适的时机做你想做的事,然后又一直在犹豫中虚度时光。

试想一下,当我们在80岁的时候,还有没有勇气为自己准备新的追求,还有没有勇气做选择,还能不能真的坚持做一件“不死不休”的事儿?

前半卷《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尺幅:纵3.8厘米,横5.4厘米

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全卷

尺幅:纵33厘米,横.9厘米

07

当黄公望将《富川山居图》画完,他长舒一口气,重重将笔扔入江中,长吁这一生,我完成了。

这些年,他的师弟无用到处找他,公元年,无用师弟终跟随着卖画的樵夫找到了黄公望。

当看到巧夺天工的《富春山居图》时,无用师弟热泪纵横。

而喜极而泣的黄公望则不发一言,悄然在画卷题字,举手将自己用了全部生命完成的《富春山居图》,赠予无用师弟。

四年的呕心沥血,黄公望毫不在意,与其获取浮名,不如一场君子之交。

与现在的人相比,黄公望才是真的洒脱,也是真的旷达,他像是一个种花的人,种下、施肥、然后用数年之久等待花开,花开一瞬,他却将花摘下,举手赠予他人。

真正的旷达就是享受追求的过程,而从不在意结果的得失。

真正的洒脱是广厦万间,我夜眠不过七尺,良田千顷,我日食不过三餐。我想要的很少,心满意足,这就足够了。

一年后,黄公望长笑而逝。至今依然可以想到,年前,一位元朝的老人离世,在离世时,脸上一定无比安详,面带微笑。

他的一生毫无遗憾地走了!

08

故事讲完了吗?

并没有!

黄公望离世之后,这副画的经历更加离奇。

明朝的某年某月,这幅画到了江南四大才子沈周手里,沈周视为珍宝,可在一个深夜,画作竟不翼而飞,然后就在历史上彻底消失了。

又过了一百五十年,顺治七年(年),《富春山居图》突然出现在著名收藏家吴洪裕手上,在他收藏上万件藏品中,唯独只爱《富春山居图》。把画看得比命还重。

病逝之前,奄奄一息的吴洪裕躺在床上,吃力地向家人吐出一个字:

“烧!”

家人看着吴洪裕最后一口气都咽不下去,只好当他的面开始烧《富春山居图》,就在画投入火盆的时候,侄子吴静庵赶到,一把画将画从火盆中拽了出来。

可惜这幅画已被烧成两截,前半截,称之为《剩山图》,后半截称之为《无用师卷》。

两幅画辗转多位藏家手中,岁月沉浮,在民间若隐若现。

年,《剩山图》进入浙江博物馆,年,《无用师卷》辗转到达台湾。从此《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截分隔两地。

0年6月日,距离吴洪裕烧画那一年,整整过去了36年。

《富春山居图》的两截,《无用师卷》和《剩山图》才在分别之后,正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重新遇见。两岸的文化人说这叫:

“山水合璧”!

这一切,就像一个人的命运,生死别离,天涯断肠,就如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故事到此讲完了,讲故事的人最有心,听故事的人总动情。

复制品《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叠在一起合成一卷的局部图

原画有《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右半部分在装裱时加上题词,两卷无法合一

09

多年过去,当年80岁的黄公望在富春江畔驻足,然后用了整整用了4年,只做了一件事。

今天,学会了如何生存的我们,却远没有学会如何生活。我们迷失在了手段里,却忘了不论多大的事业,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生活。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其实答案就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里。

今天我们学习黄公望,是学习选择。

生活有两条路,一条是社会要求我们走的,一条是我们自己想走的,你只有坚定内心的选择,并奔赴向前,才能活出真正的那个自己。

今天我们学习黄公望,是学习等待。

在匆忙的生活中,试着放缓自己的脚步,让等待变成一种心态,一种态度,只有坦荡如水时,你才能看到最美的东西。

今天我们学习黄公望,是学习洒脱。

让自己洒脱地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只有这样,你的生命走出去时才不会慌张。

今天我们学习黄公望,是学习寻觅。

若你还算年轻,你还敢不敢沸腾一下血液,绑紧鞋带重新上路,敢不敢勇敢一点儿面对自己,去寻觅那些能让自己内心强大的力量?

然后,此生无憾!

本文来源:中大博研

延伸

阅读一

曾国藩: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

我们都很钦佩那些气量大的人,他们“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们胸怀宽广和大度容物的品格,往往让他们成为大家交往的中心人物,大家都比较认可也比较相信这样的人,一定会有一番作为。这种人往往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有浩然之气。

曾国藩最为钦佩初唐的那些开国将相,他认为这些人有胸襟,存正气,所以国家气运很旺盛。同时,他还注意到那些大人物的失败,他们往往是败在不自制,缺乏宽广的胸襟和气度上。

君子有胸襟和气度,那么小人呢?自然是相反的了。曾国藩总结了一套评判标准:以度量的大小来区分君子与小人。

他认为“所谓小人者,识见小耳,度量小耳。”

而君子则不是这样,君子“广其识,则天下之大,弃若敝履;尧舜之业,视若浮云。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所以,“盖君子之立身,在其所处。诚内度方寸,靡所于疚,则仰对昭昭,俯视伦物,心宽不怍。”

也即是说,小人因为度量狭小,致使君臣、父子、夫妇之间滋生猜疑和嫌隙。而君子不同,他所讲求的立身之道,在于他所处的环境地位的和谐。确实能做到反省内心,毫无愧疚之处,那么仰望日月青天,俯视大地万物,就会心胸宽宏,无畏无惧,心存正气。

曾国藩属君子之列,他胸襟宽广,气量大度,为了国事不计个人嫌隙。左宗棠和曾国藩两人交恶,可以说众所周知。两人同为国之重臣,如果关系不能妥善处理,相互之间下黑手、使绊子,一定会影响大局。左宗棠领兵收复新疆,最担心的是最大最强政敌、督办钱粮的曾国藩计较仇怨,给他来个釜底抽薪。然而,左宗棠的担心是多余的,他倒是有点小人之心了,曾国藩非但没有为难左宗棠,还为他尽心尽力督办粮草,做了最好的后勤保障工作。

左宗棠曾是曾国藩的学生兼下属,他的崛起有赖于曾国藩的大力推荐,后来左宗棠对交恶事件很是痛悔。曾国藩逝世后,左宗棠乃自书晚生挽之: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连政敌都服气了,这做人得有多成功啊!

正如曾国藩所说,君子因为大度,所以正气。因为正气,所以成就大事。所谓“人以气为主”就是这个意思。

古今经典,无论儒家,还是道家,还是佛家,都讲究心性与气运。曾国藩在给胡林翼的信中,很是推崇孟子养气说和庄子的逍遥说,可见他在修炼气运上是下过一番工夫的。

养气说是孟子人生修养方法中最有特色的学说,即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曾国藩写信给胡林翼,与他一同欣赏《庄子》,谈庄子冲淡、超旷的人生理念,认为与孟子的“浩然之气”有异曲同工之效。

他说:“因思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到德者约有数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于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于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睥面,孔、颜、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自恨少壮不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取一二,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养浩然之气,做胸襟大度的君子,这既是修身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成大事的必备条件之一。曾国藩可以说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榜样,要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修养心性,心存正气,培养我们的浩然之气。

本文来源:品读曾国藩

延伸

阅读二

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看完答案受益匪浅!只有取弯路,绕道而行,因为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人生也是如此!

佛学院的一名禅师在上课时把一幅中国地图展开,问:“这幅图上的河流有什么特点?”

学僧答:“都不是直线,而是弯弯的曲线。”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也就是说,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弯路呢?”

禅师继续问。

学僧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河流走弯路,拉长了河流的流程,河流也因此能拥有更大的流量,当夏季洪水来临时,河流就不会以水满为患了。

还有的说,由于河流的流程拉长,每个单位河段的流量就相对减少,河水对河床的冲击力也随之减弱,这就起到了保护河床的作用……

“你们说的这些都对。”禅师点了点头,然后缓缓说道:

“但在我看来,河流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走直路而是一种非常态,因为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

所以,它只有取弯路,绕道而行,也正因为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

说到这里,禅师话题一转:

“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当人们遇到坎坷、挫折时,也要把曲折的人生看做是一种常态,不悲观失望,不长吁短叹,不停滞不前,把走弯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条途径,这样你就可以像那些走弯路的河流一样,抵达那遥远的人生大海。”

把走弯路看成是一种常态,怀着平常心去看待前进中遇到的坎坷和挫折,您会像河流一样,抵达到人生的目标。

本文来源:读文摘精选

延伸

阅读三

南怀瑾先生:最后的成功属于真诚的人

人类的生存也共同,可是人类忘记向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外加自己心理及各种的欲望,以致社会有作伪,有虚假,有勾心斗角。"伪成则真不丧者,未之有也。"社会上有了伪造的东西以后,生命的真就丧失了。可是你们要注意……有最高的诚恳,就是最成功的人。所以我常常告诉青年同学,不要玩花样玩手段,这一百年来我们看得清清楚楚,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人人玩手段,玩聪明,一个高似一个。尤其我们老头子看来,现在年轻人越来越诡,手段越来越高,比我们这些老头子还老,老奸巨滑到了太上老这个程度。将来什么人成功呢?一个笨人,一个不玩手段,对人做事非常诚恳的人;这是天地的法则。

——《庄子諵譁》

孔子提倡仁,提倡孝,提倡道德,因为大家都用手段。譬如现代人们流行的一句话,常说"你少用手段",尤其这六七十年来,每论团体或个人的经验,玩手段的一个比一个高明,谁都玩不过谁,玩到最后还是个笨蛋。所以还不如规规矩矩、诚恳的好,如果把真正的诚恳当作手段,这个手段还值得玩,这也是最高明的。这六十年来的变乱,对于手段,谁都学会了,谁要玩几套手段,别人没有不知道的。只有老实人最可爱,讲道德的人才是最可爱,最后的成功还是属于真诚的人,这是千古不移的道理。

虚伪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纵然有时会有些好际遇也是侥幸意外免去了祸患,并非必然。必然是不好的结局。这两句话是说人天生是率直的,年龄越大,经验越多就越近乎罔。以虚伪的手段处世觉得蛮好的,但是结果一定不会好,纵然好也是"幸而免"。可是"幸而免"是万分之一的事,这种赌博性的行为,危险太大,是不划算的。

——《论语别裁》

一个正人君子,不管是个人的事业,或者国家、社会、天下大事,出处一定要正,头正身才正。所以孟子说:自己弯弯曲曲,耍歪手段出来,而想使别人正直,这是做不到的。更何况,如果是以卑贱可耻的行为而成功的,那伊尹怎么可能成就圣君贤相之功?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孟子最后作结论说:从古以来,圣人的行为与一般人是不同的……都有一个标准,就是洁身自好,始终是清清白白的。不论出来当皇帝或当宰相,尽管功留万世千秋,而我还是我,出来是赤裸裸的,清清白白;回去时也是赤裸裸的,清清白白。不因地位、功名、富贵而染污了自己,这是圣人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孟子与万章》

本文来源:共识会

延伸

阅读四

王阳明:得失本是常态,顺其自然才是潇洒

正如一位美国社会学家所说:中国人活得太累了,只有成功和拼搏,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

我们每天竭尽全力,身体疲惫的同时,内心也越来越焦虑,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我们的得失之心太重!

一门心思追求外物,只想得到,害怕得不到,就蒙蔽了自己原本能泰然平和的心。

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潇洒之道。

本文来源:学习曾国藩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方法
中科白癜风名医会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668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