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庄子系列之三渔舟唱晚
《庄子》系列之三:渔舟唱晚
央视也曾有过很有诗意的栏目,就是天气预报一一那时背景音乐是《渔舟唱晚》,虽是改编过的,没有古筝曲那么古雅,但依然得几分神韵,尤其是报到江南哪里天气是斜风细雨时,仿佛一叶轻舟在一蓑烟雨中轻摇归来……
《渔舟唱晚》是乐曲,也是一种哲学,确切的说是庄子的哲学。
通常以为,这曲名就是出自王勃的《腾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这并没错,但其意象则有更深的內涵。
《渔舟唱晚》最早是古筝曲,很优美,宛如一张美丽的泼墨山水图从音乐声中绘出:晚风轻拂的水面,夕阳西下、一碧万顷,一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驾一叶扁舟,满载而归,一曲快乐的渔歌,悠悠扬扬飘洒于水天之间。只是,这画面很写意,总是云雾轻笼,一叶扁舟和渔翁都在这轻纱般云雾中若隐若现,轻画出的是高谢风尘的闲适和自由。
渔翁也可尊称为渔父,其文化意象始于庄子、屈原二人的《渔父》篇。庄子的《渔父》以老渔父和孔子的对话,表现出了道家的自然之道、无为之境;《楚辞·渔父》则明显受到《庄子·渔父》的影响,其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屈原流放时而偶遇渔父时的悲愤与不平。渔父则“莞尔而笑”,劝屈原要“不滞于物,与世推移”,也就是要少纠结,要与时倶进。这首著名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就是渔父临别时唱的歌。两篇《渔父》有共同的思想内涵——隐逸、淡泊、顺应自然、和谐处世,均通过“渔父”这一形象凸现了出来,自此,渔父就成了道的化身。正因为庄屈二人所创立的渔父意象在前,所以即使诗句中所描述的是真实的猎渔生活,作者也已在其中寄寓了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这也是《庄子》文中多“钓于濮水”之类描述的象征意义。
《渔舟唱晚》自然要有“舟”,而此舟又必是小舟。坡老《前赤壁赋》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最能得此神韵。一苇即一叶小舟,惟小舟方可远离尘嚣,与水天之自然是零距离的接触,随波漂游,与浪推移,与世同波。
鸟鸣山更幽,用这句诗来体会“唱晚”二字最能得其妙呢!夕阳是宁静的,落辉是宁静的,操舟的渔父唱的《沧浪歌》也是宁静的,是一种“微风徐来,水波不兴”般的内心愉悦,这也正是《庄子》书中渔父的快乐,正如王逸所点出的:“渔父避世隐身,钓于江滨,欣然自乐”。
至唐时,柳宗元最喜以渔父入诗。相比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冷,我更喜欢他的《渔翁》:“欸(ai)乃一声山水绿”,就是说浆声一响,人已在青山绿水之间了一一多美的画面,带着庄子的理想,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与此相类坡老的“扁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放翁的“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潮落浩歌归去。”都是对这种烟波钓叟境界的向往吧?!
如果认为渔、舟、唱晚四字都说到就解读完了就懂了《渔舟唱晚》就错了,因为这四字里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哲学意象还没有说,这就是水。相比于老子的“上善若水”,庄子的水就更有诗意了:她不仅是鲲鹏的故乡,河伯和海若的世界,也是渔父的江湖,渔舟唱晚的天地。曲名中没有水,水却无处不在,正是庄子哲学中的潜在山水精神:“善游者忘水”,比如一幅渔舟唱晚的水墨画,只有隐约的扁舟人影,一点云雾如纱,余皆留白,这便是忘水而水无处不在的境界了。其实,我们都像鱼一样,在大道的江湖里,就忘了江湖了,也就是与自然一体、天人合一了。
………………
《庄子》的渔父是个智者,已惯看秋月春风。在故事中在想象里,我们可与他“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在现实中,这样的渔樵早已消失在那曾经有过的绿水青山之中,好在有一首《渔舟唱晚》,如暮春的一片花叶:春深仍有残妆在,犹向夕阳唱晚凉。
寒老赞赏
长按白癜风的症状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