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家书店。本地一家,济南一家。本地这家主要做签名书,不温不火,从年到现在,只能说凑合,没倒闭,至于说赚了多少钱?那也不现实,只能说剩了一堆库存。当然,曾经有机会赚到千万以上。只恨,我没抓住机会。这十年间,我错过了两位大师,陈忠实和XXX,我收藏他们的签名书数千册,因为考虑他们年轻,身体健康,随时可以再去签,也就把这些书低价出掉了。后来,一册万元难求。我上周还跑到张家港收了5本签名版《白鹿原》,对方要价元,看在我专程跑去的份上,2万元成交,这书当年她是多少钱收藏的?元/册,保存的非常好,连封都没拆。网上不是有便宜的吗?假的太多。我看三点:第一、是否真迹?第二、品相如何?第三、签书日期。年的是最值钱的,是最后一批了,也是最珍贵的。不可再生。我收《白鹿原》干嘛?赔本赚吆喝,用来给我的美术馆搞促销的,画未必好卖,但是送本《白鹿原》那就要抢,你没看到我卖画都是秒卖吗?就是靠这个。本地这个书店,我没指望赚钱,我媳妇给定义的很准确:你不就是希望有群人陪你玩吗?书店就起了这么个作用。一是同事们凑到一起有点事干。二是能吸引一些朋友过来看书。至于说赚钱?应该没赚到什么钱,这两年反而是往里贴钱,为什么要贴钱?因为我做签名书越久,与作家关系越好,作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畅销,多数作家的书是很尴尬的,那么就需要我们,作家出了新书找到我,你说我能说不吗?肯定就要了。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这些书又卖不了。最终,都压在了那里。我能说不吗?不能。这个行业就是如此。艺术市场,只属于千分之一的佼佼者。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懂了。假如我在本地的书店只有四种签名书:王安忆的《长恨歌》、莫言的《蛙》、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哪怕每种库存10万册。我担心什么?光等着发财就行了。但是,我们为了追求多样性,那么我们就会联系更多的作家,例如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这些人都是大作家。可是,书好卖吗?卖不动!这就是很尴尬的事了。为什么卖不动?老百姓没听说过这个作品,也没听说过这个作家,那就需要咱科普,可是科普成本太高,你要告诉买家,这个作家牛在哪,这本书好在哪,科普来科普去,咱自己都烦了,另外,这书咱自己都不会读的,可是偏偏忽悠别人去读。很不地道。初入书画市场,我的定位非常的清晰,就是年轻画家,潜力股。省内有个很知名的企业家,是个收藏界的达人,据说他捣鼓这些玩意的收入不输他的企业利润,他有个观点,买股票就买最贵的,因为最贵的一定越来越贵,买书画也是如此,他也是范曾作品的收藏大户。这是他的观点。后来,我拜访了西安一位做书画的朋友,她是我读者,我还入股了她,她当时是面临着一个很纠结的事,要不要买块地皮建装裱工厂,你要这么想,一个做书画的能做到这个规模,该多大?为什么要建工厂?就是现有的规模满足不了她的业务了。她做的多是低端市场,家装用的,售价元以下的,买家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专业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6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