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故事二则

发布时间:2018/7/15 11:01:44   点击数:
一、一元钱的故事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我国自古就有以勤俭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德。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励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朱元璋过生日,宴请群臣,只有四菜一汤。四菜为“红萝卜、韭菜、两碗青菜、小葱伴豆腐汤”,誉为:萝卜白菜着实香,小葱豆腐意义长,一清二白贪官慌。

春秋时代,鲁国贵族季文子,出生于三代为相的家庭,贵为上卿,德高望重,还十分节俭,为官30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的车马也很简单。

东晋吴隐之做主簿时,卖自家养的狗的钱,作女儿出嫁的奁金,传为佳话。后来做广州刺史时,饮贪泉水而不贪。这两件事表明:真正的清廉之士,是不管处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也不管手中有权还是无权,都是不会改变节操的。一个人能否保清廉,其关键还在于自己,不能怪罪于环境和条件。

苏轼21岁中进士,为官40多年,无论是高官时还是被贬时,始终节俭,他把一年要用的钱,分12大份,挂在房梁上,每月一份,又把每月用的那份,又分成30份,每天一份,每天用那一份钱,只会少用,不会多用。每天剩下的钱,又另放在一处,留着备用,这就是“房梁挂钱”的典故。

说了这么多古代贤人节俭的佳话典故,肯定要借古喻今吧!不错,比如当代有些人、特别是暴富起来的人,掉了1元钱,都懒得弯腰捡起来,不但掉了钱的人不捡,看到地上有一元钱的人,也视而不见。我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就很难过,也毫无顾忌的捡起,不怕别人笑话,心里在想:在我很小的时候,1元钱可是个大钱啊!当时1元钱能买到以下这么多的东西:能称到半斤猪肉、能买到一斤盐、10包火柴(当时叫洋火),烧锅做饭必备的点火工具、半斤煤油(当时叫洋油)点灯照明。

火柴

点菜子油用的“挂灯”和点蜡烛的“蜡烛台”

煤油灯

能买两个鸡蛋,二个糖果。当时猪肉每斤0.73元1斤,盐每斤0.15元,火柴每包0.02分1包,煤油每斤0.35元,鸡蛋0.05分一个,1分钱可买到两个糖果。这1元钱所买的生活用品,能供几口之家半月生活所需。虽然说,当下1元钱买不到什么东西,它也是社会财富呀!千万亿万,不也是从一元算起的吗?节俭是中华的美德,不能不要,不能不捡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掉1元钱的不在乎,看到1元钱在地上视而不见。没有修养的人认为,这是大家都富起来的自然现象。我说不然,你们富,有香港李嘉诚富吗?李嘉诚年生,世界华人首富,家族资产超过亿美元。现在,他每天六点起床,手拿面包,坐到车上,边走边吃去上班,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这是他的“勤”。“俭”的方面,从他的生活说起,广东、香港人都有饮早茶、吃夜霄的生活习惯。不吃夜宵是不睡觉的,香港一般市民和打工一族,宵夜最低消费也是一碗肠粉。

或是虾蟹粥,或是牛肉炒河粉。时间宽裕的人,到酒楼去喝喝夜茶,喝夜茶不是如下图这样只喝茶,聊聊天。

而是有许多精制、让人馋涎欲滴、而风靡全球的粤式茶点。如:烧卖、凤爪、叉烧包、蒸排骨、榴莲包等等上百品种,任君选择。

们要猜测的想象:香港市民宵夜,都吃那么好。那么,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家的夜宵,长的是什么样子呢?鲍参鱼翅、山珍海味吧!其实不是:李嘉诚“虽富巨万,服食粗鄙”。他家的夜宵是山芋(香港人叫蕃薯)糖水,每人一碗就足已。有人也见过李嘉诚,自己上五星级酒店去吃夜宵。菜单是:一碗白米粥、半个咸鸭蛋。你们不信吗?反正我信,名人嘛!一举一动,有狗仔队偷拍上报。现言归正传,下面我讲讲李嘉诚与一元港币的故事。

有一次,李嘉诚在街上,不小心一块硬币从口袋里掉到街上。说来也怪,那一元硬币就像长了脚似的,一溜烟地滚到下水道里。要是一般人肯定头也不回,毫不可惜地走了!可李嘉诚没有走,他叫秘书请来民工,从下水坑里把那一元硬币捞起来,而后付给民工工资元。有一次记者采访他,记者问及那些事:“先生,您对社会公益事业捐款已超过亿之多,还创办了汕头大学,为什么要浪费元去捞那一元港币?人们对你这一行为很不理解?”李嘉诚回答:“一元钱是少,可它也是社会财富。我不能让它就这样浪费掉,所以我必须捡到起来,我给民工元,他自有用处,而且元还在社会流通运作,我认为不是浪费,是值得的!”讲到这里,那些掉了1元钱的人和看到1元钱而不捡起的人们,不知道脸会不会红呢?

勤俭是美德,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节约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据胡润研究院报告显示,截止年,李嘉诚基金会已捐出逾亿港元,主要支持教育及医疗公益项目,其中87%用于大中华地区,50多亿捐助他的家乡汕头大学,还捐资创办了长江商学院。我们要学习李嘉诚勤俭的高尚品德和爱国精神,兴邦逐梦,种德耕春。

二、称猪肉的故事

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有人在街上能买到肥猪肉回家,就会让人羡慕不已,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记得隔壁庄子,有人在采购站工作(唯一专门收购猪并且可以屠杀生猪卖肉,统购统销的官方单位),他家有个亲戚住在我庄子南边的一个庄子。他能称到肥猪肉、猪油、猪下水等人家难买到的东西,但此人为人也十分高调,每次买到肥猪肉时,也不放在蓝子里(过去卖肉没有方便袋配,当时还没塑料袋用,很环保,只用稻草打个扭子,把猪肉扎好,方便提拿),他就拎着稻草扭子往家走。一路招遥过市,一路收获羡慕眼光,来填饱他那虚荣的心。

我说了这些话,会招到80、90、00后出生的人骂声一片,“你这个人,是不是脑子进了水?肥猪肉人人都不爱吃,甚至没有人吃,街上卖的肥猪肉,要比瘦肉便宜得多,而且还没人问津。你说买到肥猪肉,是件有面子的事,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唉!人说作者痴,谁知其中味?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们,你们生逢盛世,现在的美好生活是那个特定时代,吃不起猪肉的老一辈人们艰苦奋斗而得来的,希望你们倍加珍惜。六七十年代,的确是买到肥猪肉为荣,现在买到排骨为荣,六七十年代,卖猪肉的案板上所摆的猪肉,都被剽切成45度的斜角。

如果你走到卖猪肉的摊前,会听到买猪肉的人对卖猪肉的人说:“师傅,请你放刀放直切,你把刀放那么斜切肉,肥猪肉都被你剽切成纸一样了,回去怎么向老婆交待啊!”当时的人不是为了吃猪肉来称肉,就想称点肥的回家,熬点猪油。卖肉的回答说:“大家都要肥猪肉,那瘦猪肉卖给谁呢?你叫猪只长肥肉,不该长瘦肉啊!”买的与卖的,就这样喋喋不休中完成了交易。如果那天看到案板上只有一刀肉卖,(俗语意思是一头猪快卖完了,俗称“了刀肉”)如下图:

剩下这些肥猪肉,在卖猪肉人的眼里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肉”。在买猪肉人的眼里是“可遇不可求,走好运才能卖到的猪肉。就是没钱也得想办法,借钱买点回家熬油。留着招待客人,用猪油招待客人是件体面的事。

现在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吃猪肉是逢年过节的事,平时是没有肉吃的,也不敢想有猪肉吃。人口众多的家庭,过年时都不能保证有一餐肉吃。我隔壁庄子有户王姓人家,家有老母亲和幼小孩子共7口人,他家过年最多称上2斤猪肉,就算是过个肥年了。现逢盛世,他家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住的是楼房,出门有车代步,王大爷与人聊天时经常这样说:“过去,每天焦焦急急,吃了上顿没下顿,总是愁着拿做么东西来填饱肚子。现在生活好了,家里冰箱放猪肉有还嫌小,又买冰柜存放鱼呀猪肉呀,每天对着那些鱼呀肉呀也发愁,愁思每天吃什么合口味,愁思吃什么不怕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愁呀愁,愁着吃什么东西更健康?”情到浓时热泪盈眶,他说:“以前做梦也不敢梦见过这样幸福的生活,家里有千里眼(电视),有顺风耳(电话),灯盏头朝下点(电灯泡)的现代化生活,天上玉皇大帝也不过如此罢!”

写到最后,我有几句话送给当下的年轻人: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锅,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乎?

?精华推荐?

桐城民间故事:郝赖

巧媳妇智斗无赖汉

桐城民间鬼故事

枞阳民间故事二则

张雨林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608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