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道德真经正义第二章全文

发布时间:2018/6/28 23:45:26   点击数: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译文:

天下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便出现了。天下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也就产生了。

正义:

大道之体,清虚无为,浑然无间。亦如人之真心,本该纯洁质朴,安静平淡;及至天下、国家、民人,甘食美服,安居乐俗,是其自然应有之状态。然而现实却是人心虚伪浮躁,天下纷争难安,国家交攻,民人相诈,何以至于此?老子指出了很重要的一点:人有了主观的价值判断,就会产生各种分别、取舍之念,人人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衡量这个世界,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使原本浑然一体的大道,被人为割裂开来;而纯洁质朴的本心,被各自的价值判断所左右,彼此争长论短,党同伐异,遂使原本安然无事的天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纷争。因此,当“美”的价值判断出现后,与之相对的“丑”的概念也就出现了;“善”的价值判断出现后,“恶”的概念也就诞生了。世间万物不离阴阳之道,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事物之间两两相对,是自然界的法则。追求“美”而产生“丑”,提倡“善”而出现“恶”,众人所津津乐道的,正是有道之人所深深忧虑的,《庄子?齐物论》曰:“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

有和无相互而生,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显示,高和下相互呈现,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

正义:

举例而言,如果世间的种种有形之物,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实体,可以被称为“有”的话。那这广阔无垠的,遍布一切,无形无相的空,就可称为“无”。“有”这个概念不能独立存在,必定需要“无”——这个与之相对的概念。它们一起产生,同时存在,共同作用。所以说“有无相生”。至于“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彼此对应的概念,也是如此。

然而此处还有一层含义,比如人的生命,世上本来没有“我”这个实体,因为父母的结合,而产生了“我”,这是“无中生有”;而当岁月蹉跎,生命走到了尽头的时候,清气归天,浊气归地,肉体或埋于土中而滋养大地,或散为灰尘而随风飘散,总之,“我”这个实体已不复存在而与自然融为一体,则是“有能生无”。所以说“有无相生”,这表示世间一切之对立,皆可互相转化。再如“难易相成”,人在面对困难之时,如能苦心劳虑,百般谨慎,则无论何等艰难之事,亦终能克定。而那些简单易为之事,人们往往等闲视之,粗心大意,结果却不免横生枝节,凭空增加许多难处。此为“难易”之间相互转化的事例。明白此理,则“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乃至于世间一切,皆不出此理。

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译文:

因此得道之人以清静无为来应接世事,以虚寂不言而推行教化。

正义:

从狭义角度而言,道家与儒家对圣人的定义略有不同。儒家之“圣人”,更多的是就礼仪伦常层面而论,赋予其某种崇高的意义,类似于道德模范。而道家之“圣人”,则偏重于体悟自然之理,合乎天道规律,如同是洞悉世间一切奥秘的智慧象征。因此,儒家之“圣人”,如孔子孟子,多以王道精神兼善天下而名垂青史;而道家之“圣人”,如老子庄子,常以天道精神应变无穷而流芳万世。然而究其根本而言,中华文化之圣人,无论道家、儒家,还是墨家、兵家、法家、纵横、刑名等诸子百家之圣人,其实是没有分别的,正如《荀子?解蔽》所言:“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我们华夏民族历代圣贤明达、祖师大德们,他们的道,是同道!心,是一心!

道家以清净为旨归,自然为根本,故推崇以“无为”之道修身治世。关于“无为”一词,历来望文生义者多,常把“无为”解释为麻木不仁、无所作为,而使道家有消极避世之讥。此等不学无术之徒,自古至今不绝。然而详查经意,质诸典籍,则知“无为”并非毫无作为,其中蕴含了至真至深之意,《淮南子?修务训》云:“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真正的“无为”,是建立在对自然之道的深刻体悟之上的。体道“无为”之人,其内心正大光明,没有贪妄;其外行随时变化,应付自如。故以之修身养性,小可益寿延年,大可证道成真;以之治国用兵,小可福泽一方,大可化行天下。

大道无名无相,不可思议,口说即误,言者皆非。譬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无一言之教,而万物自然生化。故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地既无言,得道之人亦如是,其莅临天下,务在简约,国无朝令夕改之政,民无进退失据之忧,省无益之费,去烦扰之令,无为而国自治,不言而民自化。

万物作而弗始,

译文:

任由万物兴起而不首倡。

正义:

此章言“万物作而弗始”,《道德经》六十七章,老子又曰:“不敢为天下先。”释此意者,自古以来谬说甚多,以为道家消极退让,缺乏进取精神。事实上,人之所作所为,需符合自然变化之规律,把握时机,顺势而为,如此方能有所成就。因此,道家的不争先,实为不先时而动,不先势而行之意。进一步讲,世事无常,变幻莫测,无论是取“先”还是用“后”,都需要根据时势的变化而灵活应对,本无一定之规。今日许多好道之人,甚至道门中人,都只是一味提倡退后,常常失却先机,陷入被动。其甚者,不知自我反省,而以为祖师所教如此。试问,岂有死板教条之圣人?岂有不知变通之神仙?细观经意,祖师所教,明明是“无为”之道,执着于“先”,执着于“后”,皆有所滞,俱非正道,夫复何疑!《易?文言》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正此谓也!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道)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成就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盖天下而不自我夸耀。因为其不自我夸耀,所以功业不会磨灭。

正义:

世间一切,皆为道炁所化生,它任由万物自然生长,不将其据为己有。而贪鄙之人,欲求之心不息,争竞不已,贪得无厌,实为背道而驰。

天地之大,庶物之多,日月之丽,山河之壮。衣养悉备,不可不谓之功;造物巧妙,不可不谓之能。而大道不炫己能,不耀己功,故其能广大无边,其功永世长存。世人多不明此理,略有成就,便随处显耀,居功自傲。即使才智超凡如曹孟德,恃才傲物,因功生骄,遂坐失入川之先机,未能成就一统天下之霸业。

大道不以生物为功,盖一炁之流行,自然而已。宋人陆放翁有诗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谓明于天人之际。何以知之?天理发于胸中,假我之手以成,如此而已。若是据此而以为己能,贪天之功,必有后患。文种、范蠡,同为越王勾践之辅弼。范蠡功成不居,隐退江湖,得以终其天年。文种则不免为勾践所忌惮,其结局着实令人惋惜。

老子立言之旨,乃至道家一切祖师之经教,皆有一条主线,即“推天理而明人事”。祖师谈玄论道,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将这自然之理说明,令世人从浑浑噩噩之中,寻得一条光明大道。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其理是一以贯之的。因此,能把这玄奥微妙之理,明了于内心,并真正落实到生活之中,于人伦日用间行道,方不负祖师之教。若只是空谈玄妙,堆砌文字,虽口吐莲花,下笔成章,也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明白此理,则知,道经首章,老子以大道立论,使世人知晓冥冥之中,有个恒古不灭之真常。自此章以下,谈玄论道,皆为阐明至理,以天道自然之真理,而指导人间社会之生活。谈天道必及人事,此为《道德经》之主干,乃至华夏文明诸子百家一切思想之主干,读者不可不知也!

作者简介:

内容转载自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557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