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王蒙讲孔孟老庄把庄子当凉茶喝喝还行,能当
「了解世界了解自己」
◆◆◆
文
阿甘
人生沉浮,百年辗转,19岁文坛声名鹊起,22岁凭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得毛泽东赞赏。
人到中年,经历过数年下放,扬过场、浇过地、背过石头,在边疆做了六年农民,甚至还做过一年生产大队副队长。
知天命之年走入政坛,风云变幻,再回文坛。
今昔耄耋,回顾往日,他曾说:“七十年的大起大落、众说纷纭、知音误解、恩恩怨怨,想起来足够喝一壶的。”
这个人就是王蒙,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
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曾获茅盾文学奖、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约旦作家协会名誉会员等荣衔,日本樱美林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澳门大学的博士学衔,
如今,84岁的他好奇心未泯,接触知识付费领域,在喜马拉雅讲起了“孔孟老庄”。他从自己传奇的人生经历出发,语言风趣又不乏犀利,令人惊叹。
自然,王蒙讲的“孔孟老庄”跟古汉语、古哲学、古代思想史专家所讲是不同的,他在《庄子的奔腾》一书中曾说:
要的就是老王的那点灵气,那点经历,那点沉浮,那点切骨的感受与独有的体会,那点言之成理、思之成精的新发现。
把庄子当王老吉凉茶喝喝还行
能当饭吃的是孔子
王蒙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孔孟老庄”,尤其喜欢《老子》《庄子》,有着积极的入世情怀,骨子里仍是一个深具儒家气质的文人。
他曾在自传中坦言自己十分推崇老子的治学处世之道。
年10月10日,14岁不到的王蒙就成了中共北平地下组织的一名成员,“我从小就热衷于救国救民。”18岁那年已经是行政18级的干部——相当于如今的正科级。
年后,王蒙短时间内连续发表《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等作品,以至于当时,文坛用“集束炸弹”来形容当时王蒙的高产状态和对文坛的震动。
此后,王蒙迎来了人生入世最深的阶段,走上了普通文人难以达到的高位,出任文化部部长、中央委员。但骨子里仍然是个文人。
冯骥才曾作诗说王蒙:
满纸游戏语,彻底明白人。
偶露部长相,仍是作家魂。
作为文人,在交往唱和中,贾平凹题词“贯通先生”赠给王蒙,王蒙则开玩笑说:“其实不通”。
不管贾平凹的“贯通”指向什么,但纵观王蒙的人生,确是在实践中贯通了“儒家的进取”和“老庄的逍遥”。
王蒙是怎么贯通的呢?
对于庄子,看他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所以老庄不能当饭吃,把庄子当王老吉凉茶喝喝还行。能当饭吃的是孔子,他告诉你各方面的担当与规范。
要和庄子推推搡搡、搂搂抱抱,
给他鼓掌跟他抬杠
王蒙常用三枚闲章,上面分别刻有“无为而治”,“逍遥”,“不设防”,这三个词汇概念,似乎颇可代表他的人生哲学,也能看到老庄思想对他的影响。
在一次采访中,他说因为参加工作时年纪比较小,很容易急躁沮丧,但偶然之中读了《道德经》,一下子便感觉心平气和。
当经历比较多,面临沉浮曲折时,《道德经》让他保持良好超脱的精神状态。
40岁后,他又从宗教学、神学方面的角度对《道德经》进行思考,对它的认识不断加深。
这种读书精进的过程,不免让我想起《神雕侠侣》中孤独求败的剑技:
三十岁前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四十岁前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后草木竹石均可为剑;再之后,渐进于无剑胜有剑的境界。
如今王蒙已经八十有四,他眼中的《道德经》,他眼中的“孔孟老庄”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他又怎么面对“孔孟老庄”呢?
在他晚年的一篇文章中,或可找到一些端倪:
某虽不才,敢引庄为同道,敢不在庄前一味自惭形秽、匍匐随从,而是平视庄周,与之拥抱握手,与之交谈辩论,与之对话,与之遨游同欢笑,与之翩翩起舞。
在另一处讲话中,他“要和庄子推推搡搡、搂搂抱抱,给他鼓掌跟他抬杠。”
他曾说庄子讲的“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和小沈阳说的“人死了钱还没花光”是一个意思。
“一位老贤弟差点气晕了,说我诬蔑庄子。这位老贤弟就是欠通。”王蒙觉得“通”很重要。
在他的《庄子的享受》一书的前言中,王蒙写道:“老王未能将文字文本变成学问,老王只想将学问变成人生的享受与华彩。”
这种“华彩”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王蒙在纪念剧作家夏衍的文章中,曾以滔滔之笔描写过他眼中的夏衍,而这段话似乎也可以用来概括他自己,以及他对孔孟老庄的理解:
人老到一定程度,会有一种特殊的美:那是无限好的夕阳,个性已经完成,是非了如指掌,经验与学识博大精深,知止有定,历尽沧桑,个人再无所求,无欲则刚,刀枪不入,超脱俗凡,如何治白癜风北京看白癜风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5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