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区域性初中生审辩思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年5月17日,年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重点课题《区域性初中生审辩思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研究》阅读教学课由坪山区中山中学徐日纯老师展示文言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广东省初中语文教研员冯善亮老师莅临指导,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此次活动。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八年级下册第22课《庄子》二则中的第二则。
徐老师选择在七年级教授本课。课堂开始前,他就用激励的语言问学生是否有兴趣挑战八年级的文言文,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浑身散发着自信。
徐老师的这节课由读题解题开始,在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然后由学生介绍他们所认识的“庄子”和“惠子”,老师再出示人物的简介,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紧接着让学生找出书中插图中谁是“庄子”,谁是“惠子”?学生用文章中的句子作为依据回答问题。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可以考察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疏通文意后,对文本的了解能有多少。
通过引出了庄子和惠子辩论的问题后,徐主任提出了“谁胜谁负”的问题,课堂上又活跃起来,同学们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和争辩,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胜负问题的激烈讨论后,由学生提出在翻译中出现疑惑的句子,通过解决疑难句子,学生更明白两人的辩论过程。此时,徐老师提出“庄子和惠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能更深入地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最后,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
BacktoSchool徐老师本节课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通过审辩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中,他不拘泥于课前预设,能在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动态生成教学内容,极富教学机智。把教师的课堂交给学生,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附:教学实录及反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实录与反思
时间:-5-17上午第五节(11:15--12:00)
地点:中山中学初一(3)班
课型:课题研讨课
听课人:课题组成员及本校教师
师:同学们先做好上课准备:笔、上课资料、坐端正。(铃声响)好,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同学们现在是初一,老师带来一篇初二的文言文,敢不敢挑战?
生:(大声)敢!
师:这么有信心?好!我们开始。同学们看到课文标题(屏显),哪位同学准确地读一遍?
(一生读)
师:读得很好!同学们也跟着读一遍。(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响亮!好,看一下注解,濠梁是什么?
生:濠水的桥上
师:能不能分开来理解?
生:濠是指濠水,梁是指桥梁
师:很好,标题的意思是——
生: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师:很棒!下面大家用两分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把课文试着先理解一下,同桌之间暂时不讨论,先自己理解。现在开始。
(生默读、作批注,师巡看)
师:好,时间到。我们的同学阅读习惯很好,马上会在书上作批注。现在我们来了解标题提到的两个人物,一个是——
生:庄子
师: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学生中微声说:这个……)
师:没关系,同学们了解多少说多少。
生:我知道是战国时期的人。
师:很棒!谁还能补充?
生:名周。姓庄名周。
师:厉害!知道得真不少!那惠子呢?好,注解上有。大家看看,是一位哲学家。那么关于庄子,大家还能说出他属于哪一学派吗?
生:儒家(学生参差回答)
师:儒家?哦,不是。同学们看一下PPT(屏显),了解一下人物介绍。一位同学朗读一下。(一生读)
师:读得很好!谢谢你。那同学们看一下,惠子的介绍特别提到了一点什么?
生:善于辩论
师:好,也就是说,这篇课文记述了这对老友在濠梁之上的一场辩论。那大家看到课文的插图。先认识一下,哪一个是庄子,哪个是惠子。找出来后,说一说根据。
生:前面俯下身子的是庄子,后面拄着拐杖是惠子。
师:同学们看,她的回答很具体,还会用动词描述一下。说一说依据。
生:因为书上说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既然庄子知道鱼出游从容,说明他正在看鱼。
师:很好。这个同学的回答大家要学习一下。学习什么?
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
师:很聪明!前面是庄子,后面是惠子。好,这时大家可以来把课文朗读一遍了。
(生齐读)
师:同学们第一次读这篇课文,就读得很不错!注意一下,“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读到“鱼乐”后面的“云者”时,要不要稍作停顿?对,注意这个标点,是单引号,读到这里时,稍作停顿,但不用过长。这句话其实是引了什么?
生:引了惠子的话。因为前面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时,惠子问他“安知鱼之乐”,这里庄子就引用惠子的话。
师:好厉害!掌声送给他。我在初二上时,一开始好多同学都不知道这话是惠子说的。他才读一遍,就读出来是引惠子的话,真不简单!那我们看到课文,这是一场辩论,辩论总该有什么?
生:论题。
师:对,要有论题,还要有结果。围绕“鱼之乐”的这场辩论,谁胜谁负?给大家3分钟讨论一下,然后再分享。现在开始。
(生讨论较热烈。约3分钟,师巡看)。
师:好,同学们到这里。(一生举手要提问)哦,这个同学有问题?
生:我知之濠上矣,是什么意思?
师:哦,好,哪位同学知道?
生:我在濠水桥上知道这个道理。
师:这个同学很不错,知道“之”字是个代词,代这“鱼之乐”这件事。你觉得这个回答可以吗?
生:可以了。
师:好,我们也回到刚才的话题。讨论谁胜谁负?
生:(齐答)庄子。
师:一个同学来说说理由。谁来?可以大胆地猜测,小心地求证。猜错也没关系。
生:惠子,……(说不出话)
师:好,再思考思考。没关系。你来。
生:庄子最后的一句话就否定了惠子。
师:怎么知道是否定了惠子?
生:因为惠子已经知道庄子知道鱼的快乐。
师:你的意思是惠子既已知庄子知鱼之乐而问他?那惠子问的问题是什么?
生:……
师:好,你的意思是庄子最后说“我知之濠上矣”,就已经回答了惠子的问题。请坐。好,你来。
生:我觉得是孔子(生大笑)不是——是庄子。因为“我知之濠上也”,是庄子否定了惠子。
师:理由?
生:因为庄子说“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矣”
师:这话是什么意思?
生:既然你知道这个道理却来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这个道理。
师:翻译得很好,注意一下“之”指鱼之乐这件事。还有同学为惠子辩护吗?(停一会)好,同学们都挺一致的。我们现把课文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好,在“云者”后面批注:解释为“等等”。好,我们继续刚才的胜负话题。
生:庄子赢。
师:好,理由?
生:庄子。庄子说“请循其本”,然后说“我知之濠上也”,就回答了惠子的问题。
生:我觉得他们谁都没有赢。因为惠子说“安知鱼之乐”,庄子说你不是我(生下面纠正:我不是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鱼之乐,惠子就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但你不是鱼,你肯定不知道鱼之乐。所以他们没有谁胜谁负。
师:你的翻译能力很强,听到这里,我都觉得是惠子赢呢!那他们是怎么开始这个话题?
生: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玩得很从容,是鱼的快乐。
师:好,你觉得惠子问得有没有道理。
生:有!庄子确实不是鱼。
师:好。文中“是鱼之乐也”中“是”什么意思?
生:这,
师:很好,代词。那惠子怎么问他?
生: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师:对,庄子确实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那庄子怎么回答?
生: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师:那你觉得庄子的回答怎么样?
生:很好。
师:用一个词形容?
生:以牙还牙(生笑)
师:还可以用一个网络词语形容:
生:怼!
师:是啊,庄子怼得很有道理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之乐!我要是惠子,肯定被怼得哑口无言了。但惠子是善辩的哲学家,他怎么怼回去?
生: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不是鱼,当然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
师:好,你翻译得很好。但我想考你一个字(有生在下面说:固),对,第一个固是什么意思?
生:当然、固然。
师:当然好还是固然好?
生:固然好。
师:为什么?
生:固然更坚定
师:更坚定?不是当然更坚定吗?你看,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这是庄子先退一步说,先顺着庄子的话。第二个固呢?
生:也是固然
师:确定吗?庄子是鱼吗?不是鱼。从来就不是鱼。
生:是从来的意思。
师:对,译为本来、从来。好,坐下。
师: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当惠子这样说的时候,庄子怎么说?
生:请回到原来的话题。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等等。你既然已经知道这件事却来问我,我知道这件事是在濠水桥上。
师:那庄子的回答,答到惠子的问题了吗?
生:没有,因为惠子问他是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却回答说是在濠水上面。
师:濠水是一个地点。惠子问的是如何知道鱼之乐,那你对庄子的回答满意吗?
生:不太满意。
师:原因就是——
生:没有答到点上。
师:大家是不是也觉得这样?
生:是
师:我也觉得这样。但课文就是这样,怎么办?我们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理解有点问题?
(生小声议论)
师:我给大家提示一下。庄子最后回答: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这个“安”字理解为“怎么”之外,还可理解为什么?庄子说是在濠水之上,那么这个“安”字还可理解为什么?
生:哪里、哪儿
师:那这句话庄子理解为——
生: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
师:那这样理解时,庄子的回答就答到点上了。但惠子想问的是怎么知道、如何知道,而庄子把这话改成是在哪里哪儿知道,所以才会说是在濠水之上了。那现在觉得谁胜谁负了。
生:没有胜负。
师:有没有同学坚持自己的看法的?可从另外一些角度去看。
生:我觉得从他们双方自己的角度看,自己都是胜的一方。因为每个人的看法都是对的。
师:惠子认为自己是对的,从哪里看得出?
生:从前面几次的对话,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
师:惠子认为自己的回答很有逻辑性,所以认为是对的。庄子呢?
生:庄子……
师:庄子其实是在被惠子逼得无话可说的情况下,把“安”字故意理解为“哪里”,这叫什么?
生:扯开话题
生:偷换概念
师:很好。其实他们讨论的焦点,就是被转移到这个“安”字的理解。两位可爱的老人家,在濠水之上玩了一次有趣的辩论。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把全文翻译一遍
(一生译)
师:翻译得很好,此处应该有掌声鼓励!(生鼓掌)同学们再把老师的参考译文读一遍。(屏显)
(生读译文)
师:好,同学们,觉得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机智地解决问题
师:惠子呢?
生:有理有据、能言善辩
师:同学们概括得真好。假如我们也回到公元前,模拟他们在对话时,会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先看庄子第一句话。
生:轻松
生:感叹
生:愉悦
师:很好!哪位同学试读出这种语气?好,你来。老师读前面的叙述,对话你来读,我们来开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生: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师:好,有没有那么一种感叹愉悦的感觉?
生:有一些
师:哪位同学再来挑战一下?读得更轻松自由一点?好,我读前面
(一生读)
师:我感觉有一点苦(生笑),来,放松一下,再来,我读前面:……
生: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师:这次好多了,把之字拖了一点音。来大家也跟着这样读,起!
(生读)
师:那惠子该怎么说?要读出一种怎样的语气?
生:要有疑惑的语气、反问的语气(七嘴八舌)
师:好,请你来试试
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师: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到庄子被怼了一下?
生:没有。(有一生在高声读:子非鱼……)
师:好好,就你来试试
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读得很有感觉)
师:真不错!那庄子该用怎样的语气怼回去?
(众生在下面跃跃欲试)
生: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全场大笑)
师:好好!还加了一个也字,我也学一学:子非我……,读这话时,他用了一种怎样的语气啊?
生:很激昂!
师:好,这是你理解到的庄子,很棒!那么,庄子怼惠子那么重,惠子该怎么说?
生:要和他讲道理
师:好好,怎样才能读出讲道理?
生:就是前面小声一点,后面大声一点。
师:我明白了,小声点,是表示你说得有道理,后面大声点,是为了怼庄子。(有学生已开始在尝试读起来)
生: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师:哦,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到惠子怼回去了?
生:没有(齐声)
师:那谁来?(一生举手)好,我读前面……
生:……(有点平缓)
师:好,谢谢你。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在哪个地方再读出重音?
生:全矣!
师:为什么?
生:肯定是这样啊!
师:当惠子说这话时,心情怎么样?
生:很自信!
生:我赢了!
生:我是对的!
生:应该在笑了!
师:笑了?好,那我们读这句话时加一个小动作,加个什么动作好呢?
生:啪!
师:好,我们就读到“全矣”时,来一个击掌庆贺!预备起!
生: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众生兴奋击掌)
师:我赢了!那庄子怎么办?无话可说,只好扯开话题,偷换概念。惠子这么兴奋,庄子怎么说?好,你来,我觉得你有一点庄子的气质!
生: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师:这个庄子怎么样?
生:很规矩!
师:好,我们需要一个不规矩的庄子
生: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师:很好!那你觉得庄子说这句话时,庄子心里会怎样?
生:不敢接话
生:心虚
生:应该很淡定
师:是啊,老师也觉得以庄子的性格,应该很淡定从容的。好。下面大家就用刚才的语气来朗读全文
(生齐读全文有模有样,读“全矣”时生击掌)
师:其实我感觉,双方从谁说话到最后来看,胜方肯定是庄子,因为,这篇文章是庄子及其弟子写的,那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是惠子的弟子来编写这件事——
生:惠子赢!
师:那结尾该怎么写?
生:惠子怼回去。
师:怎么怼?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惠子弟子,请你来怼……(生七嘴八舌,铃声响),好,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讨论。好不好?
生:好!
师:这节课有没有意思?
生:有——
师: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两天前,这节课刚在初二上过。
为上一节关于审辩思维的课,我一直纠结。两天前的这节课,初一学生应该可以学习,因这篇课文不算太深,注解也很少,还有一点辩论方面的小趣味。
教学设计再怎么精雕已不可能,白天工作太多。只是晚上9点多回家时,路上将前几天的课大概听一遍,心里基本定了三个任务及环节:翻译、朗读、想象。简单点吧。
对文言文教学,我已经厌倦了逐字翻译,所以,得设计一个主问题,串起全文让学生自已翻译理解。其次,要让学生理解“安”字的翻译,但不能太早挑明,不然,这节课就没意思了。
从课堂阅读教学起点观察,我当时想,完全没有布置课前预习,只是让肖慧代通知学生说学一篇文言文,估计学生心里比较虚。因此,开课问题不宜难,而且有点趣味,指向课文理解。因此,教学起点就从标题开始,先朗读后请学生解释濠梁,进而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然后学生自读课文,标注解释。接着从标题中提及的两个人物,比较自然地引出人物简介。从人物简介中,辨认插图中庄子与惠子,由惠子的善辩论,联系到本文是写一场两位哲人在濠水上的辩论,这时,才开始朗读全文。之后,追问辩论谁胜谁负,由此,进入课文大意的理解。这一系列环节,都是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因为如果不理解大意,后面的教学是无法进行的。又因没有预习,所以,上述教学进程,都是“小碎步”前进,意在不要吓倒学生,为接下来的攀爬,作好准备攀爬与结课环节,就是重点训练学生的审辩思维。我对审辩思维的课的理解,是必须具备以下这三点:一是以文为据,二是敢于质疑,三是要有逻辑。下面,着重围绕这三点,谈几点反思:
一、以文为据。课堂上一开始,我表扬一学生从插图里辨别出庄子惠子,就因她能从课文找出依据。目的是让其他学生在后面的回答中,都能树立这种以文为据回答问题的意识,相对来说,自我感觉这方面做得稍好些。
二、敢于质疑。为达到质疑,我有意预设了这场辩论谁胜谁负的问题。我原以为,学生可能支持庄子或惠子的人数差不多,出乎意料,学生几乎一致支持庄子胜。这让我想让学生质疑的预设,基本落空。这是不了解学情的后果。无奈之下,只好在课文的意思上打转,希望学生理解深入一点后,能提出不一样的看法。还好,到后面,终有几个学生认为是不分胜负,认为惠子说话逻辑性强,有理有据。虽达到目的,但课上得有点拖杳,也就是专家说的“打转课”,打转的时间还比较长。寻根究底,是自己的捕捉机会与点化问题的能力不足。比如,当开始有一学生主动质疑时,没有继续下去,错过了一个了解学情、激发思维的很好的契机,也让学生在这节课的质疑意识,基本没有打开。还有一个,在学生提出如何理解庄子的回答“我知之濠上矣”时,应该是不会不知道这个翻译,而是多少不明白庄子为什么这样回答。如果这时,我能够引导学生从庄子答的地点“濠上”开始,质疑庄子是否答非所问,可能就会理解庄子对惠子“安知鱼之乐”时的化解策略,学生对“安”字的理解也就有一种顿悟之妙,就会有会心一笑。可惜,我一直在盘问学生为什么庄子的回答否定了惠子,如何否定等等,就是在那里打圈圈。现在看到这里,心里都会想到听课老师心中有多厌烦了!唉!
三、要有逻辑。学生的审辩思维体现,在于自己的观点提出后,能用一连串有逻辑的话语,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其实对学生的阅读思维训练很重要,是语文核心素养“思维的发展”培养的重要体现。在这节课中,学生多处的回答可圈可点,但我的表现,实在差强人意。比如,当我问惠子在怼“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子不知鱼,全矣”一句时,该用怎样的语气,有学生回答要“讲道理”。这是一个极好的回答,因为学生可能基本感觉到惠子的话说得极有道理,也极有策略。如果再追问,为什么要用讲道理的语气、怎样才是讲道理的语气读时,学生就可以有一次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就会体会到惠子这句话在全部辩论中的逻辑精妙与策略巧妙,最终迫使庄子拿出偷换概念的“绝招”来摆脱。这对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逻辑语言学习。
课,就是这样,总让人牵肠挂肚,总让人遗憾无穷。正如于漪老师那句名言::“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深圳市中山中学徐日纯年5月19日)
来源:博明学校冯丽斯
中山中学徐日纯
冯丽斯徐日纯赞赏
长按中科国庆助力白癜风康复白癜风多长时间能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5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