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第二届易学与庄子文化学术论坛学术总结

发布时间:2018/3/19 22:38:55   点击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历史洪流中,黄龙山庄子书道院秉承内道外儒之宗旨,以斯文在兹的道统担当精神,为推动儒道文化研究,于此金秋九月,中原滑县,举办了第二届易学与庄子文化学术论坛。参加本届论坛的主要学者有:韩国申东东洋哲学院院长申东虎先生,新加坡道家学术研究院名誉院長唐庆铭先生,台湾大学教授黄易文先生,大秦书院院长、美籍华人刘华庆先生,中国科学院曹一民先生,著名学者墨文增先生,聊城周易研究会会长玄先昌先生,地震出版社编审商宏宽先生,中国地震局研究院徐道一先生,安阳周易研究会副会长陈凯东先生,无极书院院长李定先生,海南三易书院岳华先生,龙乡书院山长王殿卿先生,长白山书院监学孙铁骑先生,太原鞠曦思想研究室万靖先生等域内外学者,及滑县文化院院长李守义先生,黄龙山庄子书道院高级顾问海涛先生等滑县各界文化人士与领导参加了大会。

本届论坛共收到参会论文45篇,涵盖了老庄道学的义理研究、道学中的生命修炼思想与方法研究、易学中的易理与现实应用研究、儒学义理与现实发展状况研究,以及风水命理研究等多个方面,成果丰富,交流热烈。现将本次论坛学术成果总结如下:

黄龙山庄子书道院以内道外儒为宗旨,内道修身,外儒济世,故而老庄道学是本次学术论坛的重要研讨内容。而“道可道,非常道”,大道难言,自古以来,“何为道”、“道何为”、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理论难点,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徐道一研究员提交的论文《初论当代对“道”认识的一些误区》分析和批判了当代学界对“道”解读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误区,并最终指出“道就是道”,必须回到《老子》《庄子》《易经》等原始经典文本的论述中、立足于中华思想体系进行解析,而不能立足于西方思想体系进行错位解读。可谓一语道破当代传统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杨力女士提交的论文《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圣人》从宏观角度概述了老子的思想贡献,论述了老子思想中内含的哲理智慧。浙江工商大学王绪琴教授提交的论文《老子“俭啬”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将老子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思想应用于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既有学理分析,又有实践探讨,显示出老子思想历久弥新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

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编审商宏宽先生的论文《道教形成的背景及其对传统文化之继承》,以大量精细的史料考证,系统回顾和分析了道教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当时百家之学的吸收,最终形成了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揭示出道教思想起自源头的包容性。商宏宽先生的另一篇论文《试论庄子的自然哲学》指出自然哲学是庄子思想的基础,道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道主宰自然”与“道法自然”的双重性,并在此双重关系的自然演化过程中由自动、自流、自生、自化而达到自调节、自组织、自洽体系,故而庄子的自然哲学体系是学习自然,反过来又指导限控自然的辩证统一。聊城市周易研究会玄先昌研究员论述了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明新杰、秦深义二先生以《参透生死话庄周》一文论述了庄子通达圆融的生死观,最后给出自己对生死问题的理解与参悟:关于生与死,特别对于死亡,不要把它讲得过于神秘和复杂,更不要把“生死观”搞成“经院哲学”或“玄学”,好好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天的人生。而同样是面向生命安顿,解决生死问题的终极思考,来自台湾的中华易经之道推广协会理事长黄易文先生以深厚的佛学素养与个人的修证与体悟,融合《易经》与老庄思想,提交了论文《周易老庄与佛法的究竟共通》,指出儒释道在终极价值追求与生命境界的根本层面上的本质贯通,证其终极关怀殊途同归、博大精深。

老庄道学的核心是生命的修养和修炼,“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是中国文化的终极价值追求,生命安顿始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中国文化对于生命的安顿不是停留于理论的阐述,而是在工夫论上指导生命的修养与修炼,故儒、释、道都有自己的修身养性方法,尤其以道家内丹学为代表,标志着中国文化的独有特色。长白山书院监学孙铁骑提交的论文《道德经中的生命修炼之道》以长白山书院山长鞠曦先生的“时空统一论”哲学与道家内丹学为据,对《道德经》中内含的生命修炼之道进行了系统论证,指出《道德经》中的许多文本都是对生命修炼之法的论证与指导,而不是一般性的哲学理论陈述,故而应当将生命修炼之道作为解读《道德经》的最核心的学理依据,否则就会产生对《道德经》的曲解和误读。

太原市鞠曦思想研究室主任万靖先生的论文《论“缘督以为经”的科学性和道德意义》具体论证了《庄子》中“缘督以为经”的生命修炼方法,指出经由打通任督二脉,进而打通全身经脉的生命内时空修炼方法是形上性的生命科学,可以真正安顿现实生命。万靖先生的另一篇论文《时空观正解与全生》,同样以生命修炼为核心探讨中国文化的全生之道。其根据“时空统一论”哲学原理,对比中西方哲学不同的时空观念,指出西方哲学因对时空的间化与分裂而走向终结,其解决路径就是回到中国哲学时空统一的理路,以内时空修炼为基础才能真正解决生命问题,达于全生。黄龙山庄子书道院山长刘中先生的论文《读庄子外篇天道——论丹道时空》同样运用“时空统一论”哲学原理深入解读了庄子的天道观,论证了《庄子·天道篇》中内含的道家内丹学生命修炼原理。中国科学院曹一民教授的论文《子午流注,气血开合》则从中医学角度论证了子午流注是生命运行的轨迹、生命的节律、人体生命钟,掌控这个流注过程是一套特殊的学问。

刘中山长的另一篇论文《庄子故里源于滑县考》运用详实的文献资料与客观的具体考证,论证了庄子的真实故里在滑县。这对于庄子的历史还原,考证道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思想史的正本清源都具有重要意义。其对于滑县地方政府的意义则在于,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历史名人发展文化事业,以引导文化发展,提升民众文化自觉,促进经济建设,都具有无形的推动力。因此,滑县地方政府应该重视这一研究成果,对庄子文化研究与黄龙山庄子书道院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易学研究是本次论坛的另一核心主题。《易经》是儒家“六经”之首、道家“三玄”之一。“生生之谓易”,“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与《道德经》《庄子》都承载和言说着中国文化的生生之道。而“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易学研究亦因之而纷乱驳杂,宗旨不明。“自古解易之书最多,却两派六宗,相互攻驳”,近代以来的传统文化中断更使当代的易学研究成为最需要正本清源的问题。

《易经》的六十四卦系统综合运用了“象、数、理、义”等表达方式,在易学史中形成了象数派与义理派。象数派虽独具特色,别有天地,但义理研究历来是易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龙乡书院院长王殿卿先生对“乾”卦的卦、爻、彖、象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解读,揭示出“乾”卦的“刚健中正,自强不息”的人生修养与经世致用之道。中华海峡两岸周易科学交流协会理事长黄来镒先生提交了论文《以“交代生卦”观“随卦”、“蛊卦”的真谛》,其从“交代生卦”的视角分析和解读了“随”卦是由“否”卦交代生卦衍化而来,故于随顺之中有不通,而“蛊”卦则是由“泰”卦交代生卦衍化而来,故于腐败之中有“泰通”,可见易理之精妙与广大,很有新意,亦有启发意义。安阳周易协会副会长陈凯东先生提交论文《试论卦象与汉字的“三同”及其意义》,指出《周易》的卦象与汉字具有“三同”:一是同源于对自然界的认识,二是同为描绘事物的象形文字,三是其结构同为反映事物的阴阳之理。卦象是阴阳符号,汉字是阴阳笔画,表现形式不同,但卦象是汉字之根,故对卦象文字性质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周易与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湖南教育出版社编审欧阳维诚先生用数学方法对陈梦雷调整后的伏羲64卦图进行了解释和证明,视角独特,给易学研究开启了另一扇窗口。无极书院徐学斌、李定先生提交的论文《方结构下京房八宫卦序的研究》在“中国方”先天八卦立体结构框架下,探讨了京房卦序的结构规律。甘丹太极文化博物馆馆长翟金录先生在论文中将《易经》比作一条河,女娲、伏羲为其源,河洛文化为上游,三易为中游,孔子十翼为下游,终入华夏文明之大海。

易学的应用是易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聊城市周易研究会玄秀华会长结合具体的现实生活,探讨了《易经》在工作生活中的灵活运用,程文明先生则结合书画创作谈《易经》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之根,孔德永先生论述了周易与风水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安阳周易研究会秦文学会长提交的论文《周易文化与环境科学浅议》论证了堪舆文化具有的内在科学性已逐步被现代科技所证实,并提出应当使优秀的堪舆文化与现代环境科学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服务。易学家郭彧先生运用各种资料与图片具体而详细地论述了《周易》的八卦知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方面渗透与影响,展现出《周易》文化的斑澜世界。张建德先生的论文《易经八卦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天文与历史知识,以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系统论证了二十四节气与《易经》思想的内在渊源。

儒乃人之需,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虽然近代以来的历史变故使儒学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蓬勃展开,儒学正在重回当代中国学术与思想界的核心视野之中。孔子儒学以“六经”为载体,以《易经》为统领,以生命为核心,承诺着对生命的现实安顿与人生问题的根本解决。而以“康党”为代表的大陆新儒家阵营却在推动“道术为天下裂”,无知于孔子儒学的生命之道,故抛开儒学的内圣之道,急求外王之功,以康有为为宗主,提出所谓的“新康有为主义”,违背孔子“君子不党”的圣人之言,以“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为标志结成名之为“康党”的学术团体,成为当代儒学发展中的一个现象级事件。为对儒学进行正本清源,捍卫孔子儒学的真旨,长白山书院山长鞠曦先生提交了《结盟康党与贼儒合流》和《康党改制与道统背叛》两篇论文,对“新康有为主义”与“康党”进行了深刻反思与学理批判,揭示出“康党”如何与康有为一样,违背儒家义理,将儒学作为工具,利用儒教谋求干政的伪儒家本质。吉林大学中国哲学研究生梅寒先生以《儒者何为?——“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的反思》一文对“康党”组织的所谓“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的性质与争议问题进行了学理分析与思想批判,揭示出“康党”违背了儒家的宗旨。

儒学的义理研究是一个深入的探索过程,在当代的儒学复兴运动中,急需对儒家经典的义理进行当代化的哲学解读,以使儒学精神可以为现代人理解和把握,从而深入到现实社会生活的日用伦常之中。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翟奎凤教授以朱子学为中心,探讨了宋儒对《大学》至善思想的理解,指出“至善”是贯穿中西古今哲学宗教的一个普遍性和根本性问题,存在是有价值、有目的的,这个价值、目的可以说就是“止于至善”,以之可以领悟儒学思想如何“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风水与命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异之花,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具有深远历史与文化影响。本次论坛也收到了众多风水命理大家提交的论文,台湾天相玄空堪舆与命相研究中心杨博瑞先生提交的《以易经堪舆学探讨鹿港文化古迹之兴衰》,聊城运河易经学院王怀云院长提交的《龙砂水穴定吉凶》,聊城运河易经学院常务副院长连佳坛提交的《环境与健康的关系》,邱盈先生提交的《探秘风水学中的看星斗》,赖根国先生提交的《推背图算出中国和平统一》,朱益民先生提交的《风水感悟》,孔德永先生提交的《风水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曹一民先生提交的《运筹谋略,奇门遁甲》等,都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风水与命理学作出了自己的解读。

年的金秋滑县,不只是万物收获的季节,亦是思想收获的时节。黄龙山庄子书道院“第二届易学与庄子文化学术论坛”的成功举行,使与会学者围绕易学与庄子思想进行了深入交流,推动了儒道文化研究。本次论坛不仅在学术成果上收获颇丰,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复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对于推动中原滑县的文化事业与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一定意义。

祝愿黄龙山庄子书道院道气长存,道业悠久,内道外儒,化成天下!

年9月27日

孙铁骑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是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508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