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1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种奇特并饶有趣味的文化现象,那就是造神。古今中外,不同肤色,不同民族无不穷极造神之所能,我们华夏民族似乎尤擅此道,从塑造三皇五帝自始一直沿袭了数千年。
庄子,庄周一一庄子休,他是东周末年战国纷争时代的人,却被后来的道教信徒们敬奉为太乙天尊,渐渐的被丰满成了一尊伟大而平民的神,历朝历代,官方对其勅封有加,百姓对他顶礼膜拜。一个人就这样活生生被他的粉丝们请上了神坛,而且稳坐了几千年,这是怎样的一种人格魅力呢?有一个答案可以肯定,庄子,那就是一个传奇。
庄子被传奇成了神,所以他的生卒年便不再显得重要了,正史上大都以大约这个暧昧的字眼來介绍他的生卒年代,为什么用大约,或许有这样一层意思,神嘛,还是对他语焉不详的好!但事实终究无法隐藏,庄子比老子应该小二百岁左右,比孔子小一百八十岁左右。他活了八十四岁,而孔子活了七十三岁,中国人常说的"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就是以这两位圣人故去的年龄为理想的寿数。人若活过了七十三岁,便想奔八十四了,圣人的死期也蕴含令人渴慕的吉祥,中国文化便是这样令人侧目的奇葩。
2
关于庄子,后人总热衷于津津乐道他的种种圣迹与传奇故事,而对他的身世却疏于探究,似乎越模棱越能凸显他的神仙形象。可是,在道教信徒们开始以他为原型造神之前,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他的家庭当是宋国贵族,东周末年宋国的地盘主要在今天中国河南商丘境内,他的祖先甚至做过宋国的国君,与孔子必须还是亲戚。宋国之存于东周列国历史,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里那憨痴的愚民之外,当是因为有了孔子与庄子这两位名垂青史的文化领袖。
与老子优裕的小资家庭相比,庄子的童年生活同孔子一样也是困苦不堪,这或许因为宋国的综合国力欠缺,以致于他们的祖先竟无力为自己的后代保存一片荫庇。但物质匮乏,并不代表精神贫瘠,那么庄子所接受的贵族教育应该是丰富而全面的。否则,纵然有无量的天份也不可能成就如此学术巨擘。
学而优则仕。贵族的子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本领之后,自然是要出去求官的。庄子也不例外,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做官了,只是他的这个官位不高,相当于今天国家建设部里某个司局机构的处长,管理漆园。这个漆园应该是个官方的工艺机构,王室里的一应家什都是在这个漆园最终涂彩上贡。战国时为什么会设置这样一个机构?那是因为漆器是诸侯国外交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礼器。漆器做得漂亮,显示对对方的尊重。可见,这也是一份马虎不得的工作。
庄子作了这个漆园吏,官职不高,收入自然也很羞涩。好在他还管理着一班工匠,不需要自己去干具体的事情,这样他便可以潜心的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了。他最喜欢的事情,当然还是读书,他学习比常人勤奋,也比常人更有悟性,古人都擅长自学,庄子尤其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涉猎了诸子百家,还对战国时期中国大地各诸侯国的政治风向作了全面的考量。由此,他深切认识到,大周朝已危如垒卵,大厦将倾,国之将亡了。于是,他转而遁身于政治之外,醉心于老子的学说了。
3
庄子主动迴避了政治漩涡中心,这是他权衡利弊得失后明智的抉择。他不是不想做官,而且觉得在那个群雄争锋的动乱气候之下,没有一个圣君可以值得他去辅佐,说白了,他对那个时期的所有诸侯国君都一个个,一遍遍的进行了考评,其结果是无一位有让中华重新一统的能力。所以他觉着在那种昏聩的政治氛围里做官风险太大,弄不好在哪个环节处理不慎便会丢失了性命。但他却也不是一位吝惜生命的懦夫。我们当然不能简单的解读并为他定性为性格的两面性,而应该肯定这正是他非凡的政治洞察力与高超的生存技巧。
自由游历的生活正是他海量知识与昊天智慧的源泉。他游历的足迹应该比老子与孔子宏远,老子大约游历了今天的河南与陕西两个省,孔子则是从山东出国后十四年间仅围着河南省打转,本来想去山西遛遛的,结果为黄河天堑所阻,加之又不舍冉有从山东传来的政治环境已经改善的好消息,便满含希望的折返了。而庄子的足迹几乎遍涉了战国末期的所有国家,他甚至还到过越地,当他闻听了浣纱女西施的故事,便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东施效颦》,到了赵都,适时观摩,又书成《邯郸学步》,他的创作寓意深刻,想象丰富,亦庄亦谐,对比协调,设计精巧,跨越灵活,言辞华丽。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隽永的哲学思辩,或机锋峻烈如瀑布倾崖,或神仙布道如小溪蜿蜒。在他娓娓道说的故事里,无一不勾勒出了一种如何做人,做事,做官乃至做王的方法与技巧。可以说庄子就是一个社会蓝图的设计师,他似乎在用一个主题告诉来者:无论王寇官俗,你若对了我的思路,便会有一个清平世界,如若不然,便将是一个乌七八糟的乱世。知者自知,悟者必悟,谁读懂了庄子,谁便是他的有缘人。
更多精彩文章:
■孔子
■孔子(二)
■孔子(三)
■老子(二)
■老子(一)
■道衍和尚(四)
■道衍和尚(三)
■道衍和尚(二)
■道衍和尚(一)
赞赏
长按白癫风如何治复方白芷酊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