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南华经全集第二十四篇徐无鬼第十五章

发布时间:2018/1/11 19:28:35   点击数:
第十五章·不惑解惑,复于不惑

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1];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2]。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4]。

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5]。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6]。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7]。颉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则可不谓有大扬搉乎[8]?阖不亦问是已?奚惑然为[9]?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10]。

[1].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践:浅,象征很少。恃:依仗,下同。蹍:践蹈。疏》:践,蹍,俱履蹈也。善博:安善广博。《疏》:夫足之能行,必履于地,仍赖不践之土而后得行。若无余地,则无由安善而致博远也。此举譬也。

[2].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注》:夫忘天地,遗万物,然后蜩翼可得而知也,况欲知天之所谓,而可以不无其心哉?《疏》:知有明暗,能有少多,各止其分,则物逍遥。是以地藉不践而得行,心赖不知而能照。所以处寂养恬,天然之理,故老经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合谕也。

[].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大一:象征大道绝对的同一性,下同。大阴:象征大道绝对的静止性,下同。大目:象征大道绝的宏观性,下同。大均:象征大道绝对的和谐性,下同。大方:象征大道绝对的包容性,下同。大信:象征大道绝对的真诚性,下同。大定:象征大道绝对的稳定性,下同,《疏》:此略标能知七大之名,可谓造极。自此以下历解义。

[4].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大一通之:《注》:道也。《疏》:一是阳数。大一,天也。能通生万物,故曰通。大阴解之:《注》:用其分内,则万事无滞也。《疏》:大阴,地也。无心运载,而无分解,物形之也。大目视之:《注》:用万物之自见,亦大目也。《疏》:各视其所见为大目。大均缘之:《注》:因其本性,令各自得,则大均也。《疏》:缘,顺也。大顺则物物各性足均平。大方体之:《注》:体之使各得其分,则万方俱得,所以为大方也。《疏》:万物之形,各有方术,蜘蛛结网之类,斯体达之。大信稽之:信:《疏》:信,实也。稽:《疏》:稽,至也。《注》:命之所期,无令越逸,斯大信也。《疏》:循而任之,各至其实,斯大信也。大定持之:《注》:真不挠则自定,故持之以大定,斯不持也。《疏》:物各信空,持而用之,其理空矣。

[5].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尽有天:极物之中有自然。《注》:夫物未有无自然者也。《疏》:上来七大,未有不由其自然者也。循有照:循:《疏》:循,顺也。有照:循变之际有觉照。《注》:循之则明,无所作也。《疏》:但顺其天然,智自明照。冥有枢:冥默之地有枢要。《注》:至理有极,但当冥之,则得其枢要也。《疏》:窈冥之理,自有枢机,而用之无劳措意也。始有彼:太始之地有彼端。《注》:始有之者,彼也,故我述而不作。

[6].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注》:夫解任彼,则彼自解;解之无功,故似不解耳。《疏》:体从彼学而解也,戒不成性,故似不解。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注》:明彼知也。《疏》:能忘其知,故似不知也。不知而后知之:《注》:我不知则彼知自用,彼知自用,则天下莫不皆知也。《疏》:不知而知,知而不知,非知而知;故不知而后知,此是真知。

[7].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崖:界限。《注》:应物宜无方也。《注》:各以其分。

[8].颉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则可不谓有大扬搉乎:颉滑有实:颉滑xiéhuá:错乱、混淆。《疏》:颉滑,不同也。《注》:万物虽颉滑不同,而物物各自有实也。《疏》:万物纷扰,颉滑不同,统而治之,咸资实道。古今不代:不相假贷。代即贷。《注》:各自有,故不可相代。《疏》:古自在古,不从古以来今;今自存今,亦不从今以生古。物各有性,新故不相代换也。而不可以亏:各自尽自己的本分。《注》:宜各尽其分也。《疏》:时不往来,法无迁贸,岂赖古以为今耶?则可不谓有大扬搉乎:扬搉yángquè:约略、大概。《注》:搉而扬之,有大限也。《疏》:如上所问,其道广大,岂不谓显扬妙理,而搉实论之乎?

[9].奚惑然为:《注》:若问其大搉,则物有至分,故忘己任物之理,可得而知也,奚为而惑若此也?《疏》:无识之类若夜游,何不询问圣人?及其溺丧,而迷惑困苦如是,何为也?

[10].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注》:夫惑不可解,故尚大不惑,愚之至也,是以圣人从而任之,所以皇王殊迹,随世为名也。《疏》:不惑圣智,惑于凡情也。以圣智之言,辨于凡惑,忘得反本,复乎真根,而不能得意忘言,而执乎圣迹,贵重明言,以不惑为大,此乃钦尚不惑,岂能除惑哉?斯又遣于不惑也。

本章所阐述的道理很重要,是有关认识的经典理论,从少到多,从不知而后知而后不知,思路奇妙,妙不可言:

所以脚踏地很少,虽然很少,还要依靠所踏不到的地而后才能广而博;人所知道的很少,虽然少,依靠所不知的而后才能知道天道自然。知“大一”——道绝对的同一,知“大阴”——道绝对的阴静,知“大目”——道绝对的宏观性,知“大均”——道道绝对的和谐性,知“大方”——道绝对的包容性,知“大信”——道绝对的真诚性,知“大定”——道绝对的稳定性。大一来贯通,大阴来化解,大目来观照,大均来遂顺,大方来体悟,大信来核实,大定来持守。

极物之中有自然,循变之际有觉照,冥默之地有枢要,太始之地有彼端。对其理解的好像不理解,对其知道的好像不知道,对其不知道的好像知道。要追问它,不可以有端绪,而又不可以没有端绪。错综复杂而各有实理,古今往来不能更替,各尽其分不可或缺,这其中岂不隐藏着一个奇妙的道理?为什么不追问这个妙理?何必疑惑呢?以不惑来理解惑,返回于不惑,这样才能抵达大不惑的境界呢。

本章所提出的“大一”、“大阴”、“大目”、“大均”、“大方”、“大信”、“大定”,是道家的基本观点,也是认识道的基本方法。把宇宙万物的相对性强化到了绝对的最高境界,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辩若讷、大巧若拙等。这些基本观点,各有其基本功能“大一”即“通之”,“大阴”即“解之”,“大目”即“视之”,“大均”即“缘之”,“大方”即“体之”,“大信”即“稽之”,“大定”即“持之”。这些都是基于“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的类比推理基础上的。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浅入深。这是道家认识的基本方法,不能说道家反对认识,而是反对肤浅的认识。认识的第一层次可以概括为“公式”,第二层次可以归纳成“模式”,第三层次可以推演为“趋势”,最终到达“不知而知,知而不知”的境界。因此庄子说:“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乃至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的情况乃至出现“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的状态。

庄子为什么强调“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这种观点?

杨郁,名凡用,中华传统文化资深研究型独立学者,主要著作有《易经新学》、《易经的智慧》、《易卦易辞易林》、《老子新学大全集》、《庄子全集》、《老子-道德经全集》、《庄子-南华经全集》、《王阳明-传习录全集》、《老学六经》等各类若干种。致力于《天人国学》、《中华诚学》之研究和推广。

《天人国学铭》

杨郁

无形无名道为体,

有形有名德为用。

无善无恶为上德,

有善有恶为下德。

《中华诚学》

杨郁

无诚无伪之谓性,

有诚有伪之谓教。

尽性穷理曰诚明,

穷理尽性曰明诚。

对天人国学感兴趣可以扫描以上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北京那所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470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