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冯坤庄子中的人物与人名资源
《庄子》中的人物与人名资源
冯坤
内容摘要
《庄子》由于其特殊的寓言体例而保存了不少人物及其姓名。无论这些人物真实或虚构,其身份与形象经历了何种变迁,它们的存在对于人名研究,或者说姓名学研究仍然可以算得上一份珍贵的资源,对于其他历史文化研究也具有一定价值。本文在此简要介绍《庄子》中的人名资源,并且希望由此讨论《庄子》对于人名研究的价值所在。
《庄子》是一部体例颇具特色的典籍,其中多用寓言,可以说几乎是由寓言故事连缀成书的。全书33篇,其中仅5篇为典型议论文,且篇幅极短;此外又在《齐物论》等篇,存在一些连续的议论段落。其余的部分中,数百个并列连属、互相独立的人物故事呈现给我们一份光怪陆离的人物表。这些人物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是一份珍贵的资源。但我们要研究利用这些资源,却首先需要面对相当复杂的背景:其一表现在其寓言体裁具有强烈的文学性,使人物真伪难辨;其二在于先秦古籍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其中可能夹杂晚出篇目,人物形象的源流也可能因此复杂多变。不过,对于这种文学性而言,我们知道,书中的人物,未必是实写,但其形象存留至今,也未尝不是时代背景的反映,仍旧具有一定价值。而对于晚出篇目而言,出土文献已经证实书中篇目至晚不过汉初[1],如果考虑到篇章结构或思想观念的成形需要时间来酝酿发展,这些篇目萌芽的时间可能还要更早一些。《庄子》全书的成书时间,仍然被限定在战国中晚期至秦末汉初这段时间之内,大致可以排除汉人虚造的可能。至于成书年代不一、人物源流混杂的问题,由于《庄子》全书普遍被认为是庄子及其后学所作,书中不同篇章之间存在传承关系,其主题也大致相近,那么便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利用材料的时候辨析其传承源流以及不同支派之间的细微差异。《庄子》流派的细分,长期以来聚讼不定,学者各有其标准,其中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分派简明、持论客观,为学界所普遍接受,故本文从之。其说以为内篇出现时间最早、为全书核心;并将外、杂篇分为继承内篇、兼综儒法、抨击儒墨三类支派,简称为“述庄派”、“黄老派”、“无君派”,三者内部语词各有共通之处,各自也对内篇有所呼应;《说剑》则被看做羼入的篇目,不加讨论[2]。不过本文看来,《盗跖》、《渔父》、《让王》,刘书划作“无君派”,但三篇与《说剑》相似,历来被怀疑晚出,文体也与“无君派”不同,尤其前两篇与他篇相比,文学色彩、叙事技巧和单个寓言的篇幅都有明显的发展,出现时间当在三派之后,故本文将其单独处理。此外尚有一些孤立存在的人物姓名,独立反映出了某些文化现象,或者保存了故训旧说,也可以为我们采取,以备训诂之用。我们研究和利用《庄子》中的人物姓名,对于《庄子》一书而言,可以疏通文脉,既而细致入微地理解其思想;对于广泛的文化研究而言,则可通过考辨系联,积累多方面的知识:人物的姓氏和身份,能够保存古代世系和族氏的信息;从人名的名与字中,可以知晓古人取名的规律;人名中的常见用语,还有助于辨析名物、语汇,理解古人的文化心理。先秦时代去今久远,只言片字亦足珍贵,对于这份丰富的资料,如果因其复杂性而轻易弃置,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本文希望,能够在此介绍《庄子》人物姓名的研究状况,并列举《庄子》人名资源可资利用之处,以求抛砖引玉。如有所补,幸莫大焉。
一、《庄子》人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传统史学对人名研究相当重视,因人名关系着古史、世系、族氏等重要研究领域,同时也是条贯史籍的重要线索。故而传统上的人名研究,多依附《汉书·古今人表》,重点在于搜罗古史资料;或多依附《左传》,考证国别、族氏,辨析用例。至于诸子之学,这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孔子弟子名籍考证之上;而道家古籍恍惚难辨,针对性的研究略显不足。
《庄子》多用寓言的写法,使历代学者普遍怀疑其中人物的真实性,因此传统上对《庄子》中的人名研究并不充分。只有《汉书·古今人表》出于人物品鉴和道德评判的视角,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史料的真实性[3],方才使用了一些《庄子》中的古史和思想史材料。《汉书》及《人表》的注家,则随之补充材料、校读异文,这方面的研究可参见王利器、王贞珉《汉书古今人表疏证》。在此之外对《庄子》人名的研究则分散保存在注疏中,主要见于《经典释文》和成玄英疏。大多数注《庄》者更加北京出名的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大概多少钱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