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释解二三心斋妙道

发布时间:2017/10/25 14:30:10   点击数:

(上图:八大山人作品)

庄子在《人间世》中继续讲到: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音:计)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音:号)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说:“为人正直而又谦虚,做事勤勉而又忠实,这样侍候卫君,行吗?”

 

 孔子不以为然地唔了一声,说:“这怎么行!那家伙一肚子阳刚之气,气焰高张,忽喜忽怒,脸色说变就变,常人谁敢违抗。试用好言好语去感动他,他就加以钳制,叫你闭嘴,不敢进谏善言,这样他才活得快意称心。所谓日行一善,哪怕是一小善吧,他都做不到,何况大善呀。你要引他向善,他却顽固不化,表面同意而内心不采纳。你要去纠正他,如何办得到哟!”

  颜回说:“正直谦虚,勤勉忠实,如果这样不行,我就改变策略:一是内心直耿,固守原则;二是表面屈从,顺应现实;三是援引历史教训,借古谏今。内心直耿的人,认同于自然。认同于自然的人,相信君臣都是自然之子。天生平等。既然天生平等,谁有话要说,那就说吧,何必要求他人说我说得对呢?又何必介意他人说我说得不对呢?一个人葆有这样的心态,大家叫他天真老儿童,他便做到认同于自然了。表面屈从的人,认同于社会。认同于社会的人,使自己的行为顺应现实。双手高擎笏版,两腿长跪,折腰叩头,恭行臣僚之礼,大家都这样做了,我敢不这样做吗?一个人,只做大家都在做的,谁也挑不出他的纰漏来,他便做到认同于社会了。援引历史教训的人,认同于古代。认同于古代的人,向君王进谏言,虽然满口教条,但是有的放矢,说到痛处。而且说的一切全是古人早说过的,不是我发明的,你能奈我何哉。一个人,忠心耿耿,借古谏今,直言而又不惹麻烦,他便做到认同于古代了。以上三条便是我的策略。我若这样侍候卫君,该行了吧?”

  孔子不以为然地唔了一声,说:“这也不行呀!对待卫君的这一套策略大繁琐了,太模式化,很不灵活。你的设计虽然笨,但是实践下去不会给自己惹麻烦,倒是真的。不过,不惹麻烦,也就到此罢了,哪能收到纠正的实效呢?还远得很!我看你还是个想当然哟。”

  颜回说:“我想不出更好的方法了。敢请老师指点吧,还有什么好方法。”

  孔子说:“斋!也就是大扫除,做清洁。等你清洁了,我才告诉你怎样对待卫国那个暴君。现在不行。现在你心中堆满想当然那些成见的垃圾。不扫除想当然的成见,就去纠正卫君,你以为做起来很容易吗?轻举妄动,老天爷不允许。”

  颜回说:“我家贫穷,下酒不荤几个月了,身体已经清洁。这可以当作已经斋了吧?”

  孔子说:“你这是祭神的斋,不是心斋。”

  颜回说:“敢请老师讲明,心怎样斋。”

  孔子说:“来一番心灵的大扫除。首先你要做到意念专一,停止游思浮想。然后关闭听觉器官,不用耳听,仅用心听。用心听就是用意识去知觉外界的存在。然后断绝意识活动,不用心听,仅用气听。用气听就是用灵魂去感悟道的存在。为什么不用耳听?因为耳的功能有限,只能响应声音。为什么不用心听?因为心的功能也有限,只能响应存在。气,亦即灵魂,那是一片光明的空虚,功能特异,能容纳大千世界。心灵空虚清洁,扫除了想当然的成见,妙道来集,你便悟了。我说的心斋就是使心灵空虚,保持清洁。”

从耳听到心听再到气听,这是庄子(假借孔子之口提出来的,因为孔子当时比庄子有名)提出的我们认识世界的三大阶段。

耳听,这是认知的最初级的阶段,只是简单的接受;心听,这是认知的高级阶段,除了接受信息,还要有自己的思考;气听,这是认知的最高阶段,去除自己的思考,容纳大千世界。

庄子把“气听”称作“心斋”。仿佛是心灵做了斋戒,把心全部清空。虚以待物。把人间的一切名和利,一切小聪明都放下是,不为外物所奴役。

佛法也讲类似的道理。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答道:“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正所谓: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观,事去而心随空。

(本文关于《庄子》的翻译选自古诗文网,作者不详)

往期回顾

《庄子》释解(一):《庄子》与佛教

《庄子》释解(二):任性与天真

《庄子》释解(三):自然而然

《庄子》释解(四):人生百态皆自然

《庄子》释解(五):自然生我,我自然生

《庄子》释解(六):无是无非

《庄子》释解(七):天地一指

《庄子》释解(八):朝三暮四

《庄子》释解(九):圣人无我

《庄子》释解(一〇):天地一毫

《庄子》释解(一一):大道不称

《庄子》释解(一二):我不知道

《庄子》释解(一三):人生如梦

《庄子》释解(一四):辩论无用

《庄子》释解(一五):理在无待

《庄子》释解(一六):庄周梦蝶

《庄子》释解(一七):生有涯,知无涯

《庄子》释解(一八):庖丁解牛

《庄子》释解(一九):命中注定

《庄子》释解(二〇):至善忘善

《庄子》释解(二一):惯看生死

《庄子》释解(二二):远离坏人

推荐阅读

一万字了解佛教发展史丨《微说金刚经》全集丨《详说心经》全集丨《选说维摩诘经》全集丨《四十二章经》全集丨《无量寿经选讲》全集丨《金光明经选讲》全集丨《坛经》全集丨《杂说杂阿含经》全集丨《佛遗教经》略讲丨《楞严经》最后一讲丨《法华经》丨佛学入门图书推荐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读书笔记最后一讲丨《印度佛教思想史》阅读笔记丨《楞伽经》最后一讲丨《解深密经》选讲丨法源寺参观小记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美丽黄皮肤行动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385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