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庄子名言精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
——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王财贵教授
庄子(约前-前),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大意:人生在世和世界万物相比,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感悟:人生在世和世界万物相比不过是短短一瞬间,在还没有好好体会的时候,他就过去了或者嘎然而止。所以该珍惜的要珍惜,该放弃的要放弃,不要太执着、拘泥于一定事物之上,人活天地间要得其所不枉其一生就可以了。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
大意:(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与其这么辛苦依偎,还不如让他们回到江河湖海中自在游弋,彼此忘记对方。
感悟: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庄子
大意: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可是如果梦不是梦呢?那么人生怎么办呢?就把它当做是梦。
感悟: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是一种比较超脱的境界,将人生比作一场梦,我们是做梦的人,也是别人梦中的人。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庄子
大意:有人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却收效甚微;有人看似在做“无用”之功却流芳后世,引为大用。
感悟:钱穆曾路过一座道观,看见一个老道士正砍去一颗槐树,重新载一株茶花。问及缘由,老道士答道:“种上茶花,我明年就能看到它开花;而这槐树,怕是我到死也享受不到它的荫凉了。”钱穆摇头笑问:“你的前辈们种下槐树是为了当时就享受清凉么?”没过几年,人死花枯,道观衰落。
由此观之,所谓“有用”,不过是目光短浅之人看见蝇头小利而迸发出的欣喜之词;而种下一棵槐树看似“无用”,却为后世撑起了一方清凉。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庄子
大意:来世是不可期待的,往世是不可追回的。
感悟:人们的目光常常流连于过去,以致漠视现实,荒废现在,轻则岁月蹉跎,重则功败垂成。项羽自矜功伐,自以为已取得别人永远无法超越的成功,沉溺在过去辉煌的战绩之中,最后却被刘邦逼得自刎乌江。人生如梦,白云苍狗。事物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过去的都已过去,未来的也未能来临,最重要的自然是珍惜现在,活在当下。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
大意:朴素,是天下没有什么能够与之争美的。
感悟:朴素乃是人的底色,朴素的根底在于坦荡真诚。朴素的人不做任何的伪饰,他不遮不掩地向人坦露自己的本来面目。他的衣着,他的谈吐,他的表达,他的行为,都不是为了表现,都不是为了掩饰。朴素的人,清澈而透明,可亲又可近,而且可敬。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庄子
大意: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
感悟: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有时一颦一笑,一个流盼,一个手势,其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比直接说出来的不知丰富多少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在无言的对视中,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大意: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感悟:对于一个一心只想做“有用”之事的人来说,应该尝试做些看似“无用”的事情。看一本好玩儿的书,哪怕这本书不是一本能够提高专业能力的书,同时也不是一本马上就对你的生活“有用”的书。做这些“无用”之事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好好放松心情,好好享受生活。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无用”也会变得“有用”。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
大意:有技巧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没有本事的人没有追求。
感悟: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智巧是众人所追求希望通过自己不断努力来获得的,而对一个修行者来说,这些东西会成为束缚也是要忽略抛弃的。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
大意: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就是天地之平静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万物的根本。
感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基准,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心境虚空才会平静宁寂,平静宁寂才能自我运动,没有干扰地自我运动也就能够无不有所得。虚静便能无为,无为使任事的人各尽其责。无为也就从容自得,从容自得的人便不会身藏忧愁与祸患,年寿也就长久了。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医院骨肽注射液说明书有没有介绍用药注意事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3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