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以智慧取胜的老子傅佩荣

发布时间:2017/8/10 12:50:45   点击数:
以智慧取胜的老子——《傅佩荣解读老子》前言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为什么老子认为自己的说法容易实践,但是天下人却没有办法了解,也没有办法实践呢?答案是:老子的智慧太高了。“智慧”其实无所谓高低,它像是一道门槛,只有跨过去与跨不过去的问题。一旦跨过去,就觉悟了,就豁然开朗,从此月白风清,无所滞碍,可以解脱自在,也可以逍遥自得。庄子的表现不正是如此吗?道家由老子开创,并由庄子发展,所形成的思想及影响可以同儒家分庭抗礼,在深度与广度上则更有过之,关于儒家与道家的差异,可以约为以下三点:一、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之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之自然性。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有,突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有,展现宇宙视野。三、儒家企盼天人合德,人须行善以求至善。道家向往与道合一,人需智慧以求解脱。综合看来,这两大哲学系统的架构是相似的,都是肯定人生应该不断体现更高的价值。儒家的目标是“止于至善”,但是行善要靠政治、社会、教育各方面的条件配合,而天下治少乱多,即使像孔子一样“知其不可而为之”,依然难免于遗憾。道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突破人类中心的格局,从永恒的与无限的层面来观察,发现一切造作都是无谓的盲动与执著,不如点破而化解之,以无心的态度顺其自然。所谓“道”是指“究竟真实”而言,亦即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的基础与动力来源。这样的道,当然超过人类认知的能力及表述的范围,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一章),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五十六章)。既然如此,那么老子又是如何知道的?他凭借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意思是: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靠着虚与静,无异于排除感官与认知的分辨作用,化解欲望与行动的具体作为,然后再觉悟那由道而来的“永恒的与无限的层面”。依此观之,万物的变化不再使人困扰,万物的有限也不再使人遗憾。从体验“真实”出发,可以抵达“审美”之境,因为心灵敞开,无所不容,天下又岂有不可欣赏之人,又岂有难以欣赏之物?《老子》向来是一本难解的书,而其关键即在于“道”字。一方面,道是无所不在的,而“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所以说“道生之,德畜之”(五十一章);另一方面,道又与万物截然不同,因为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这两种性质可以分别称为“内存性”与“超越性”,亦即:道是既超越又内存的。掌握了这一点,才可以进而发挥老子的无为观与自然观。譬如,何以无为?因为,“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人又何必自寻烦恼?又如,何谓自然?“自然”即是自己如此,一切本来就会走上正途,合乎道的运作模式。我在解读《老子》时主要的根据是自己研习中西哲学三十余年的心得。“哲学”的原意是“爱好智慧”,因而对于老子的智慧,自有相契。当然,我参考了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历代的注家姑且不论,当代的学者即包括了朱谦之、严灵峰、张舜徽、任继愈、陈鼓应、刘笑敢等先生。有关原文字句的修订,参考陈鼓应先生的研究为尤多,特此致谢。白话译文,求其通顺畅达;解读部分,专就关键概念加以解析,并且把《庄子》书中引述的语句也附录于后,以兹对照。我在近年致力于解读儒家的经典著作,虽然辛苦但获益良多,并且更能深切体认固有文化之真、之善、之美。

内容转载自







































中科医院曝光
白癜风有治好的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322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