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人生如戏,真诚ldquo演戏rdq
上一次你在影院泪流满面是什么时候?
上一次令你狂笑不止的脱口秀还记得吗?
为什么银幕上的故事、情节那么轻易地令我们产生悲喜?
或许我们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之中找到答案!
《庄子》是一部包罗万象、深刻幽邃的作品。
在《游心之路》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真实假装者”这一解读《庄子》的有趣视角。
《庄子》将人生看做一场荒诞不羁的游戏,人人都要参与、都要闯关,却没人知道游戏的规则是什么。
很多玩家,致力于制定规则、解释规则、追随规则。然而,真正的道家视角下的“玩家”其实应该具备“真实假装者”的精神素养。
这样的视角,相当于扑克牌里的“小丑牌”(JokerCard)——即本身不代表任何点数,仿佛“空白”般存在,但它永远是这场牌局中能适时胜任任何牌面的角色,甚至能够引领游戏的玩法、变通所谓规则,不求胜负却也能全身而退。
它永远是开放的、是矛盾的、是变化的、是不协调的,也是幽默的。
它没有规则,不满足任何道德期待,不输出价值,但却重新定义“真诚”。
和儒家倡导的“真诚地投入自己的角色与关系”的理念不同的是,《庄子》提倡培养一种面向世界尤其面向自我的幽默态度,以此消解那些僵化的教条、评判、偏好与厌恶。
事实上,《游心之路》以存在主义和内在社会性为主导而非“精神逃避”的新视角,颇具挑战性地重读《庄子》,并融入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等西方思想流派核心观点,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批判反讽式的哲学引导。
现在回头来看,尽管银幕上的“喜悦”“悲伤”并非我们的现实情感,但促使我们流泪或者大笑的原因,皆因自己“真实地”参与当中的情感流动,我们仅仅是通过这种“假装”的方式去真实地体验生命的内核。
在《庄子》看来,这便是一种“真实假装”的状态,而这是一种更经得起推敲的“真诚”。
因为,无论我们假扮什么角色,我们从未违背自身、违背本真,因为我们并没有“本真”。
书目介绍
作者:[德]汉斯-格奥尔格·梅勒/[美]德安博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副标题:《庄子》与现代西方哲学
出版年:-6页数:
本书将中国哲学经典《庄子》与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等西方思想流派作比较,挑战性地重读《庄子》,阐明了《庄子》中的讽刺批判性、身心治疗、幽默的哲学意义,以及庄子对儒家主流价值观的批判。从个人层面看,如何理解真诚,如何扮演社会角色,如何寻求真我,庄子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反主流的游心之路。从社会层面看,在新媒体时代重读庄子,也有助我们辨明真相、寻求理性。
作者介绍
汉斯-格奥尔格·梅勒(Hans-GeorgMoeller),德国汉学家,爱尔兰国立大学哲学系教授,师从波恩学派大师陶德文(RolfTrauzettle),研究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著作有《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道德之愚》《东西之道》等。
德安博(PaulJ.DAmbrosio),美国波士顿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毕业于爱尔兰国立大学,师从汉斯-格奥尔格·梅勒,研究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年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曾与迈克尔·桑德尔合著《遭遇中国:迈克尔·桑德尔与中国哲学》。
你“在看”我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