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庄子读书会心得分享9
上周日(9月12日),学思经典读书会照常举行了线上读书活动,本次我们的阅读章节是《庄子·天下》“天下大乱”一段。现整理部分参与者的心得体会,在此分享出来,供大家回顾思考。愿我们大家一道,让读书成为我们生存的方式,在相与读书中,让思想自由绽放,让生命沉入深邃。
心得体会汇总
天下篇并非庄子所作的理由:
1.此篇主旨与庄子的“齐小大,一是非”思想不符,此篇有圣人、君子等种种的等级分别;
2.此篇所作的口吻颇有儒者口气:评骘百家,独于儒家超越百家之上,明言其“于道所得独厚”;
3.“毁人自誉”非庄子作风:此篇列庄子于百家之中而最尊之,张丰乾有言“庄叟断无毁人自誉至此”。
4.所列人格类型与内篇不连贯:《天下篇》中天人、神人、至人、圣人、真人、君子的人格类型,与内篇相较,不仅多了“天人”,而且其中至人、神人、圣人、真人、君子的排序及其内涵,也与内篇不完全一致。
读高华平《试析《庄子》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哲学研究》.7)所得。
问题:两处设譬为何如此设置,有什么内在关联和内涵?
从道体上看,百家各自为方,每家与道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空间上看,百家明而不通,彼此之间割裂。从时间上看,百家往而不反,不能变通。道蕴含于万物流转中,单纬、孤立、甚至静止地处世必定不能合于道。百家的合理性在于体现了道的一个方面。但是如果困囿于一家之见,用一家之长“判”、“析”、“察”万世万物,必定不会真实客观。甚而百家彼此攻讦,只会走向道的方面。破解之法就是辩证地看待百家,百家也应辩证看待自己和世界。所以,后世之学者要认识到,天地、万物、古人之道就处于辩证之中。。
在上段中,吕惠卿分殊了道术与方术之异,“神”之道术是圣王的品格,也是圣王的“圣”之所在。圣(神)之“无我”则暗示圣王不以自身有限认知囊括天下及其万物,万物异质性彰显之天下才是天下之所以为“天下”之意。惠卿在此段的注释中则详细阐述了百家之方术僭越为道术后对“神”(圣)的遮蔽,由此导致内圣之道的暗而不明的情况,“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欝而不发,则所谓贤圣不明者也”。方术僭越为道术之意涵就是百家以其自身对天下及其万物之领悟内容当作所有人存在的本质(如孔孟所推行的仁义之道),百家如此之领悟之所以对“神”造成遮蔽的缘由则是没有认识到自身之“神”的有限性,妄图以自以为真理的一曲之见消解天下万物的异质性,这也就是庄子所谓“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为,以自为方,则所谓道德不一,而天下皆得一察焉以自好者”。惠卿和庄子一样指出了方术对道术的遮蔽。但惠卿把庄子看作得其道术之人,自列于百家之一是出于不得已的理由,惠卿对庄子的这一认识似乎和真实的庄子存在着一个差距,真实的庄子是并不自居得其道术者,而这恰好彰显着庄子与百家方术之别,在此种意义上才能说庄子是真正的得道术者,由此,可以说惠卿并没有走入庄子的思想世界。
顾实在《庄子·天下篇》讲疏中提到,首句的“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就是《易·坤·文言》里说的“天地闭,贤人隐”之意,即《在宥》篇老聃说“天下脊脊大乱,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之意,天下大乱,贤圣在下位而鱼目混珍。他还提到“道德不一”是和前文里“皆原于一”相对应的,因此一者配神明,准天地,成一有系统组织之国家社会也;不一者王纲解纽,社会秩序大紊乱也。他因此得出结论说庄子天下篇不免有王政复古之思。我不太同意这一点,如果说“一”在上文“皆原于一”里,是郭美华老师说的观念性的“一”,即以同一为基础的“世界的世界观化”,属于概念世界,那么这里“道德不一”怎么理解?存在为“一”的道德吗?当道德为“一”的时候,是不是也意味着贤圣都出来了,也就是上文说的神和明之生成,用成玄英的话就是指“妙物之名”和“智周之义”——自以为拥有高超智慧的人都出现了,这样难道就是好的世界吗?实际上在庄子这里,“道德不一”中的“一”并不是指观念化的统一,而是畅通往来之意。原初世界被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等分割后,整体的生命已经被分解了,再加上各家依然在坚持发扬自家学说,最终导致天下大乱。此时圣贤之人掌握着权力,自以为是秩序和道德的化身,所以道与德之间再没有了自然的畅通之路。换言之,圣人阻塞了自在的天和世界,使得每个人的德性不能回归大本大原之道,因此道和德也无法畅通往来。
关于《庄子·天下》篇,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3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