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双新背景下的单篇课和群文课
传统的单篇课,是单篇为王的,即把单篇的讲授作为重点,课文讲完了,任务也就完成了。双新背景之下,打破了单篇为王的观念,变成了单篇课和群文课相结合的观念。那么,这两种课型是什么关系呢?
第一层,知与用。单篇解决"知",群文负责"用"。知,解决基础的认知问题,让学生有个基础;用,运用单篇的知,组合成群文阅读。如上次听到的一课,《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均已完成单篇授课,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这时设置这三篇的群文课,分别为:孔子之志、孟子之志、庄子之志和各述己志,综合运用了上述三篇单篇之知,发展为群文之用。
第二层,知与更知。单篇为"知",群文解决"更知",即在"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更广,更深,更思辩。更广,要用并列思维,在多个方面扩展。如贾艳茹老师在讲完第三册古诗单元之后,于诸作品中发现了"时光"一词,即在此"知"的基础上设置群文课,不仅用到了本单元诗词,还联系了教材之外的诗词,课堂设置为并列展开式,以拓展其广度:一、流光容易把人抛一一时之流逝,二、时不利兮鬓已霜一一时之伤痛,三、且斗樽前菊花黄一一时之优游,四、古来老马不必长一一时之奋发。真是一洗万古,登山而小天下。这个群文课,拓展了对"时光"的认知,达到了"更知"的广度。再如更深,要运用递进思维,向更深刻处发展,从而由"知"达到"更知"。如我在讲李白《梦游天姥》的时候,先讲了李白的资料和《梦游天姥》("知"),接着就讲了群文课"李白三饮",设置为递进式,以获得更深的"更知":第一杯,太白一饮山花开,研学《山中与幽人对酌》,体会太白对酒当歌之欢乐;第二杯,《月下独酌》,体会太白之孤独;第三杯,《将进酒》,体会太白万古之愁。再如更思辨。现今对思辩的提法愈烈,我生也愚,听了很多课之后,只有一得:所谓思辨者,即具备"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之思维也,可惜诸多名师都不肯断然肯定此,好像思辩思维还包括很多一样。然而不管了,我不惜以我的无知而讨教大家的有知,盖我之谓思辩,其核心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之思维。譬如上文之《侍坐》群文课,即包含有此思维的因子:同为儒家代表("同"),孔子与孟子之志何异("同中之异")?一为儒家代表,一为道家代表("异"),然孔子与庄子之志有何同("异中有同")?然而讲课老师还较年轻,课未及此。
第三层,范例与目的。(这一层严害了)双新摸式,最重单元学习建议,只要合于建议的,大胆为之。至于本单元之课文,看作"例子"可矣!这一说法,莫得不叫那些天天讲课文的老师跌破无数双眼镜!课文只是例子,单元学习建议才是目的,真是石破天惊,痛快痛快!所以,在讲戏剧单元时,我果断下架了《哈姆雷特》的教学而不再犹豫,因为课堂在我手,我有权如此!所以在建议贾老师备《时光》一课时,我才提议她大胆突破本单元课文,广泛吸纳课外的诸多诗词,只要能为我所用,我惧何来!
要之,双新课堂总体上打破了枷锁,打开了束缚,我等教师还认为双新课堂麻烦,实在是浅薄之论。唯愿诸位贤师,放开束缚,大方地发挥各自的才学和灵感,给语文课堂注入新鲜的清水。
●●
语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