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人生哲思刘省平精神境界的高低

发布时间:2022/5/10 13:38:17   点击数:

人类因了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存在,生命从而更有价值,生活从而更有意义,世界从而更加丰富多彩。

物质是一种或显或隐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被感知。精神因物质产生,也往往有赖于物质而存在,它不易被感知,但确乎存在。精神存在于人的大脑中,附着于人的肉身上,亦充塞于广大天地之间,其看似无所在,却在在皆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物质,有产生必有消亡,消亡之后又被转化另一种物质。如果说,只有人才有精神的话,那么精神却未必随着人的消亡而消亡;它不但有可能被继续转化,亦可能被传承和发扬。精神可以转化为一种或多种物质,亦可转化为一种或多种精神;它不一定被人感知,但只要人类不绝,则可生生不息,无有穷尽。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那些名人大家们虽已然死去,但他们的精神却依然在沿袭和传承,感召、引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按中国的五行理论来说,物质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每一种物质皆有其属性,或属金,或属木,或属水,或属火,或属土。但精神由什么构成呢?精神无形亦无影,它有时是一个念头,有时是一个想法,有时是一个情绪,有时是一个需求,有时是一个梦幻……有时什么也不是。精神有时可以用语言、文字、表情、手势来表达,有时却难以表达,甚至不可捉摸。一种精神的产生或消失往往是人难以控制的,有时瞬间就来,有时倏然而去,有时则如蝇蛾萦绕,挥之难去。

人是物质的,亦是精神的。人之所以是物质的,是因为人是又肉身皮囊,他(她)需要吃、穿、住、行,这些皆需物质来得以满足。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不仅仅需要物质的供养,亦需要精神的支撑,二者缺一不可。于人而言,如果说物质是基础的话,精神则是上层建筑。人之肉身的存在,皆由物质来供养;而对物质的需求、占有及支配本身又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体现。人类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后,基本的精神需求亦随之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与物质一样,人类的精神亦是不断变化的,会在基本的物质得以满足之后,去追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人只要活着,就对物质一直存在着需求,但其需求在随社会发展和自身条件的改善而不断地增多和提高,但人对精神的追求则不同——有些人精神追求愈来愈高,有些人精神追求却愈来愈低。人的精神追求的高低,决定了其生活品位和人生境界的高低。生活品位的高低,由外在的物质得以表现,这个容易被人感知;而精神境界的高低,不能用外在物质的多寡好坏来衡量,但它却是人与人之间的本质的区别。因此,看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低,不能仅仅靠肉眼去观察,而是要靠心灵去感觉。有些人尽管贫穷,却有着善良的品格、美好的梦想、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目标,且能长期去践行;有些人尽管富裕,拥有锦衣玉食、豪宅宝车,却为富不仁、为官不清廉,不为他人着想,亦不管他人死活,想方设法去攫取更多的名、利及权。由此,人之精神境界之高低立马可判。

有人说,照你如此说法,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低似乎是由其品行来决定了。

一个人品行之高低决定了其精神境界的高低。也就是说,品行是判别精神境界高低的基本标尺。没错!我是这样认为的。

品者,品格、品德、品味也;行者,行动、行为、行径也。

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皆为欲望之表现。人类对物质和精神都有需求,但物质是为了供养生命,而精神可以支撑和丰富生命。建立在基本物质需求之上的进一步的物质需求仍然是“需求”,而建立在基本物质需求满足基础上的进一步精神需求应该叫“追求”。既然精神是有境界的,境界是有高低之分的,那么人的精神追求亦应是有高低区别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笑言某人“没有追求”。人不能没有追求,亦不可能没有追求啊,否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其实,人人都是有追求的,所谓的“没有追求”,实际上意指其精神追求太低,境界不高。

那么,说到底,何谓精神境界的高与低呢?

品行高者精神境界高,品行低者精神境界低。“物质决定精神”这句话固然没有错,但要说物质也决定精神境界的高低,则未免有些失之偏颇。一个人虽然贫穷卑微,但他有理想、有抱负、有信仰,或者内心慈悲、胸怀宽广、气度豪迈等等,那么此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高的;反之则是低的。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谁能说他精神境界不高呢?颜回,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曾这样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一生不愿为官,不为利禄所累,特别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寿命虽不长,但精神境界不可谓不高,令后世之人景仰。还有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大学者、集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于一身的眉山人苏东坡,他才华横溢,本是宰相之才,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得罪了新党,被一贬再贬,饱受迫害,但他总是身处逆境而不愤世嫉俗、怨天尤人,泰然处之,随缘自适,其精神境界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子及普通百姓……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但精神近境界是不同的,亦是有着高低区别的。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人生阶段的精神境界是不同的,有些是愈来愈高,有些则是愈来愈低。即便在同一时期里,同样年龄、同样阶层的人,精神境界亦是不同的,且有着明显的高低之分。

但凡为人,大都多少是有着一些野心或雄心的,但未必见得有豪情或壮志,这是精神面貌的表现。欲望好像人们心中的一个若有若无的无底深渊,拥有了物资、名誉、地位、财富和美色之后,还希求拥有更多和更好,此乃亘古不变的人性。但是,一个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似乎在物质的需求上尽量少一些,而在精神的追求上更多更高一些,如此或将少一些身心的负累,活得更达观、更快乐、更幸福一些。

不断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精神境界,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更加丰盈和强大,让生命更有价值,让生活更有意义,让人生更加精彩!

年5月21日于西安

THEEND

作者简介

刘省平,生于年,陕西扶风人,现居西安,策划人、诗人、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理事、陕西散文学会会员、陕西职工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在《西安日报》《宝鸡日报》《民族日报》《华商报》《中国文学》《黄河文学》《华夏散文》《华文百花》《少年月刊》《打工文学》《陕西工人报》《文化艺术报》《西北信息报》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多万字。作品入选《中华散文精粹》《当代文学作品精选》《陕西青年散文选》《宝鸡文学六十年》等文集。曾与人合作主编《西府散文选》《当代扶风作家散文选》,出版散文集《梦回乡关》、旅行随笔集《西路行吟》,著有散文集《梦萦关中》、小说集《驶向春天的火车》。

共享读书乐趣品味多彩人生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35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