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乱谈之内篇逍遥游middot无我

发布时间:2021/4/25 19:27:52   点击数:
治白癜风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0903/4249431.html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íng)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jiāo)鹩(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zǔ)而代之矣。”

这边讲到第六种人,列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被后世道家尊奉为“冲虚真人”。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列子实在了不起,能够乘风飞行,飞的时候姿态轻盈美好,感觉舒服惬意。能飞多久呢?“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十天,再有五日就是十五天,列子一次可以飞十五天才回来。

为什么不写十五日而后反呢,这就是写文章的艺术。七言较之六言,念起来节奏感丰富,韵律感好,而且用“旬有五日代”替代“十五日”,又有诗的意境。我有位同学说她朋友家猫多:她家的猫真多,有九只。我觉得这句话有诗的味道,节奏感、层次感分明,如果换成“她家有九只猫”,味道淡很多。所以文章尽管以用语简练无冗为优,但有些句子为了韵味和美感还是可以稍微啰嗦些。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列子能够得到这种御风而行的福气,跟第五种人一样,并不是汲汲(急促)求之而得来的。那怎么得来的呢?庄子没说,成玄英作了个说明:盖由炎凉无心,虚怀任远,非关役情取舍,汲汲求之,欲明为道之要,要在忘心。

列子牛吧,然而庄子认为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御风而行,虽然可以不用双脚走路,但还是得有所依凭,他得依靠风才飞得起来。

列子是第六种人,然而还有比他更厉害的第七种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是第七种人,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天地之正,是天地浩然之正气。六气:阴、阳、风、雨、晦、暝。到底第七种人乘坐的是什么,郭象作了注释: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御六气之辩者,即是游变化之涂。就是说第七种人能够顺万物之性,并自如运用六气之间的变化,不受物理世界影响,跳出三界外,达到了完全逍遥的境界,悠游自在遨游于无穷无尽的时间空间里,不用仰赖任何外力。“恶乎”是疑问代词,“待”是等待、依赖,彼且恶乎待哉——他还需要依赖什么呢!

写文章也一样,个人认为一篇文章要让读者认可,首先应当简洁精炼,那就须读点古文作基础。其次得让人感觉略带诗情画意,则该多阅览唐诗宋词,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接着适时适量引经据典,便需涉猎历史知识。最后语句通顺表达流畅,理当大量阅读和练笔。积累了这些基本要素,就达到第七种人的境界,写起文章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犹如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不再需要依赖譬如字典之类的东西,也不需要临时翻书查资料了。

好的文章还要尽量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字,明朝诗文大家刘基作《卖柑者言》,第一句“杭有卖果者,”下面再有表示“卖”的地方,用“市”“贾”“售”“取”“鬻”代替,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以说,修为最高的人能做到真正无我。修炼到神人地步的,做什么好事都不需要人感谢他,也不需要让人知道是他做的,不求任何功劳。修行到圣人境界的,根本无所谓自己是不是圣人,从不在意任何名誉和地位。南怀瑾对这段有个解说:最伟大的人是在最平凡里头,能够做到真正的平凡,就算已经功盖天下,自己也觉得很平凡,就算道德到达圣人境界,自己仍觉得很平常。

那么什么是“无我”?无我,是佛学名词,一时半会讲不清,凡夫通常认为有个“我”,但什么是“我”?你的眼、耳?你的手、脚、身体?还是你的心识?有人认为全身所有部件——眼耳鼻舌身意——组成一个我,那么万一遭遇意外丢了手或脚或眼,或者糊涂了意识,或者昨天头发有一万根,今早掉了一根,那还是不是“我”?“无我”解释起来着实费劲,恕不赘言,勉强可以理解成通俗所说的“忘我”,即心里只有别人而没有自己。佛法讲无我,目的在于让世人解开心灵上的枷锁和自我束缚,从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意思是对没亲情血缘关系的人也要有慈爱之心。同体大悲,是说把一切众生,包括动物都看成跟自己一样,人我一体,心怀慈悲,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北宋张载所撰的儒学经典文献《西铭》也指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说的是所有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万物与我都是同一天地所生。

庄子接下去举个无我的例子:“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尧,唐尧,上古人物,“五帝”之一。许由,上古时代的隐士。尧想把君主位置让给许由,由许由去治理、管理天下,他说:有太阳、月亮时,在太阳光、月亮光下点个火把,这个火把的光跟太阳、月亮光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老天下了场及时雨,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去提水灌溉,这种行为与雨水滋润万物比,简直徒劳白费力。(许由)先生如果站出来管理天下,天下就会太平了,而我却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我觉得很惭愧,请先生出来治理天下。

尧把许由比作日月之光,而说自己充其量就是根小火把。说许由是及时雨,而自己现在还当着君主,等同于在下雨时提水浇田。尧的胸怀何其宽,心量何其大。但许由的心胸更宽广:“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你治理天下,歌舞升平,国泰民安,而我现在出来取代你,我是为了出名吗?名,它只是实际功劳的一个附带物,实干才是硬道理,才是主,而名是宾,是虚的,我难道舍主取宾,纯粹为了虚名吗?这句话简单说就是天下你已经治理得很好,我再出来担任君主,那只是一个虚名了,而我不会为了一个虚名而出来的。

人活着累,究其原因是未能看清“名者,实之宾也”的内涵,为了号令天下的屠龙宝刀终日营营役役,为了与之争锋的倚天剑更是尔虞我诈,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最终身心疲惫,空耗一生。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句名言常被后世引用,是说鹪鹩这种小鸟站在树上,不过占用一根树枝而已,不必拥有整片森林;偃鼠到河里喝水,也不过喝饱而已,不需吸尽西江水。许由用这两个比喻来说明自己欲求不多,极易满足。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许由对尧说,请你回去吧,天下对我没有什么用!“为”,语末助词,表示感叹。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这句也是常被后世引用的名言,成语“越俎代庖”出自于此,比喻越权办事。庖人就是厨子。尸祝,即古代的巫师。樽俎,代指宴席,这里应该是指巫师祷告的地方。意思是即便厨师不下厨,巫师也不能越过自己的职能,跑到厨房去替代他做菜。这句话说明干事应各司其责,各安本分,不要聪明过头。苏东坡仕途不顺,屡遭贬谪,晚年做《洗儿诗》: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后两句又犯了被聪明误的错,既然愚且蠢了,还希望能做高官(公卿),苏轼终究还是聪明过头了。尧的儿子丹朱也是聪明过头,不满尧把地位禅让给舜,起兵造反,后为尧所败,感到羞愧投南海自尽化为鸟,《山海经》记载丹朱鸟“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

万物本有它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存在,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法”是动词,效法的意思。自然是自然如此、原本如此之义。道,综合性命、心物为一体,圆融贯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总和,抽象的法则、规律,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这个“道”可以说,但又非常难以说明。从人到道,最后都要归于自然,遵从自然,逃不过既定的轨则。所以办任何事都不要越俎代庖,自以为样样都懂的人,要么就是精神错乱要么就是狂妄自大,真的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行,你我皆凡人而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041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