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庄子的境界逍遥游
值得宽慰的是因为中国有庄子,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以其博大的胸怀为每一个成员提供了精神上的家园: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亦可以找到心理上的安慰。建功立业的人可以以儒家,思想鼓励自己,失败、精神疲惫或追求自由的人也可以找到庄子,调节心理,以之为自己的精神依靠。
儒道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顺其自然;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名逐利时,常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要坚守自我、淡泊名利,超然物外。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儒家的进取是主流,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精神处于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疗救一下疲惫的心灵。我们尝试着把庄子和屈原作一下比较。同处战国中后期;庄子是宋国人,后宋为楚灭,屈原是楚国人;屈原信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精神,但却“见疑忠而被谤”,庄子信奉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对世界冷眼旁观;屈原几遭放逐,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庄子安然天年83岁,思想烛照后世。著名学者南怀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屈原如果能够找到道家门上医治一下,想来也不会走上绝路吧。苏轼从人生的得意走向失意,从人生的高峰摔入低谷,是谁安慰了他疲惫的心灵?是谁实现了他精神的救赎?陶渊明从官场走向田园,是谁给予了他选择的勇气?是谁让他有“把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逍遥游》中,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解决的办法——“无己”,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无功”,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名”,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告诉我们: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拘囿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在当今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有时不妨学学庄子,超然物外,幻化为蝶,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清风明月、甘露琼浆,流连于姹紫嫣红的花丛中,徘徊在清澈徐缓的小溪边,欣赏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品味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摒弃人间的是非荣辱得失,时而扶摇直上,遗世独立,超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翱翔。这是多么地逍遥啊!逍遥是一种精神上的救赎!生命就像一条大河
时而宁静时而疯狂
现实就像一把枷锁
我要飞得更高
像狂风一样舞蹈
让翅膀卷起风暴
我要的是生命更灿烂
我要的是天空更蔚蓝
月色入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