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熟读翻译文本
文言知识归纳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奋发。2.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3.夭阏(è):阻塞。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6.绝: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5.而征一国者(通“能”,能力)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三、古今异义1.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的连词。2.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3.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4.野马: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5.羊角:古义:旋风。今义:羊的角6.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在吉林长白山)7.海运: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8.小年:古义:短的寿命;今义: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节日9.虫: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二)名词作动词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名作动,南行)2.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三)形容词作名词《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四)形容词作动词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五、一词多义
1.之: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穷发之北(助词,的)2.息: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3.其:
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②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③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4.以: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凭借)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1.《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3.南冥者,天池也。(……者,……也)4.此小大之辩也(……也)5.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者也)
(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
①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以奚知其然也)
②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莫夭阏之)
③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彼且适奚也)
④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之二虫又知何)
⑤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彼且待恶乎哉)2.状语后置句
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②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于蓬蒿之间翱翔)
③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后置,=以六月息去)
(三)省略句翱翔(于)蓬蒿之间。(省介词“于”)(四)固定句式1.其……其……:表选择,是……还是……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2.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3.且夫: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4.故夫: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5.若夫: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至于
七、难句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4.故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所以说:修养极高的人能忘掉自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神人无意于求功,修养最高的人无意于求取名声。
八、作家作品
庄子(约前~前),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战国中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第二三课时紧扣关键词“逍遥游”解读文本
1.什么叫“逍遥”?庄子怎么怎样可以实现“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的观点,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无己”则逍遥,实现逍遥则要“彼无待”
庄子的逍遥游,其实就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活动,是一种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的遨游。
2.文章写了哪几种游?
①鲲鹏之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野马之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③蜩与学鸠之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④斥鴳之游: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⑤列子之游,宋荣子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作者写了世间各种游,并从物到人,体现了游的不同层次和特点,体现了庄子寓言说理,化道理于形象的特点.
3.这些游都有一个什么特点?
“有所待”也就是说不管它是大还是小,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有所依赖的。逍遥游则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活动,是一种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的遨游。
5.在各种游的描写中,作者用一个”笑”字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对万物之“游”的态度,找出并体会各种”笑”的不同。(难点)
(动物)笑一:蜩与学鸠嘲笑,讥笑大鹏,得意洋洋,骄傲
(动物)笑二:“斥鴳”“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分析:以上两种笑,无知,自满,鼠目寸光,井底之蛙,以自己短浅的经验去嘲笑宽阔的世界;以自己的渺小的局限去嘲笑那个无知未尽的世界。对鲲鹏的笑恰恰源于它们的无知与简陋的,但不是做作。
一般来说,往往眼见越小越不能理解比自己境界高出许多的事物,所以,无论是蜩与学鸠,还是斥鴳都在和自己比较后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彼且奚适。巧妙的是境界越高却往往不会嘲笑境界极低之事物,大概境界高低本来也无可厚非吧。所以在阅读理解时也不必拿鲲鹏之高远嘲笑二虫,都是世间百姿态。而且在有所待这一点上并无实质区别。
其次第二次写斥鴳之笑,与前文多有重复,可见鲲鹏不止一次被笑,更见鲲鹏之高飞九万里之稀少,更见孤独。有助于理解“鲲鹏”形象。
(人类)笑三,“宋荣子犹然笑之”(难点)
分析:从动物的世界走向人的世界,这就说明,这个故事是处处用寓言讲道理,其实也表现了生活中人的不同层次。
宋荣子是什么境界呢?“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其中“定乎内外之分”,是说他在“物”与“我”之间有着准确的定位,分清了“物”与“我”的界限,自己的内在需求和价值不被外物左右。“辩乎荣辱之境”,是说他对于人世间什么叫做真正的荣耀,什么叫做真正的耻辱,能够冷静地予以区分。淡定地看待荣与辱,绝不因为现实社会的影响而有所改变,这一境界也很是不易做到。
宋荣子已经做到了大境界,他笑什么呢?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的自鸣得意,自命不凡,也笑他们的不自由,为名利,功业所累。个人理解为名利,功业所累大概在庄子也无可嘲笑,因为这本就是小大之区别啊!所以还是笑大多汲汲于功名的人囿于眼见而不能自知吧。这种“笑”是理性的。
插入一问:
6.为什么会对各种“游”出现不同层次的“笑”呢?
一是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古代人们认为一年只有两季,即春季和秋季。这里庄子通过,细菌、小鸟、蝉这些短寿命的生物,来对比了冥灵树、大椿树这些长寿命生物。说明了,每个人甚至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格局和眼界的局限,小格局的人无法理解大格局的人的心境。
不过不论是大还是小,都有所待,都不能算“逍遥游”。同样,每种事物如果能够“无所待”则不论大小,远近都算“逍遥游”,所以单纯形体的大小,境界的高低并不能对达到逍遥游产生影响,只能说明大与小本来的区别。
(作者)笑四:庄子也在“笑”。
分析:掩卷深思之后,应该还有庄子的微微一笑。
对一些无知的、目光短浅的不知道真正的游的广阔与无边,最高境界的游,没有理解透彻那种人的笑。
对所有不能自主,有所待的“笑”。
最后,当庄子笑所有的时候,庄子面对自己,面对社会生活,面对更高的逍遥游的境界的时候,他也在笑最终人世间,连同自己谁都无法超脱,必有所待的笑,当然或者谁都可以“精神自由”呢?
庄子当是“微微一笑”吧!
7.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习的必要吗?你怎样看待这种逍遥?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是“至人”,无欲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是“神人”,隐姓埋名鄙视是非荣辱的是“圣人”。不难发现,庄子所谓的“有待”和“无待”,应该是说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束缚了人,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了。
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8.总结全文:
①结合“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总结全文思路和观点。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在于“小大之辨”。但皆“有所待”
第三段:无所待才为逍遥。
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②《逍遥游》的主要艺术特征?
第一,丰富奇特的夸张和想象;
上至天下至地,前至动物,后到人间。忽大忽小。想象无所不在,意象丰富,境界开阔;解读多元,哲理丰富。笔法技巧不受约束,逍遥自在。尤其是混鹏的想象和夸张。
第二,善用寓言、重言、卮言三言;
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第三,善于对比;(略)
9.课后作业: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意义分析,不少于千字。
10.补充阅读:阅读并翻译,谈谈每个寓言的道理,并说说庄子的语言特色。
(1)曳尾涂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节选
(2)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4)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庄子·秋水》
(5)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庄子·至乐》
(6)匠石运斧
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庄子《庄子·徐无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