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美铃修心志ldquo知鱼之乐rdq

发布时间:2021/4/13 20:09:22   点击数:
白癜风专用药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人应当如何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思考和争论的一个问题。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思想家都很踊跃地参与这个问题的讨论,形成了有很大影响的四种类型:孔子认为,人应当过仁、义、礼、智、信的生活;墨子认为,人应当过“兼爱”“节用”的生活;杨朱认为,人应当过珍重自己、“不以物累形”的生活;老子、庄子则认为,人应当过顺应自然、“与天地为一”的生活。

万物与我为一

古书《庄子》秋水篇: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与庄子同游的惠子,是曾在魏国执政多年的惠施,因为秦国张仪的离间,刚刚走下政坛。《庄子》言:“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现代人往往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的学问大,其源盖出自于惠施。惠施曾将自己的10个命题,告示所有喜欢名辩的学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纷纷拿出自己的代表性辩题,“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将激荡年的先秦名辩思潮推向巅峰状态。

庄子的“知鱼之乐”,是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处世态度的必然结果。在庄子看来,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道的具体而微,所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因此,人与鱼儿之间是相通的,没有截然分割的区别。人能感知鱼,鱼也能感知人。鱼是否快乐,人当然能感知。

为了证明人类和万物之间的相通性,《庄子》的齐物论篇还记载了一个庄周梦为蝴蝶的故事。究竟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虽然二者可以相通互化,但庄周和蝴蝶毕竟有所区别。这种既看到人和万物之间的相通性,又看到人和万物之间存在差异性的哲学思维,使得庄子的处世态度能够顺应自然而又超然物外;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同时,又不傲睨万物。

知鱼之乐

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有了“万物与我为一”的处世态度,就能从道的层面看世界,将“物无贵贱”的理念自觉转化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中去,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成为可能。平等,从道的层面获得了保证;不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为易事,人与物之间的沟通也有了基础。生活,变得轻松、舒畅;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不再是难以攀登的高度。

就像庄子能感知鱼儿的快乐与否,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处世态度,必然能增强我们深度感知世界的能力、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万物与我为一”,增强深度感知世界能力。世界与人为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利弊都是共同存在的。增强我们的大同融合观念,我们的眼界也会更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016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