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庄子与惠子的相爱相杀
庄子与惠子的相爱相杀
西岭雪
史料中关于庄子的信息极其有限,年代背景都很含糊,我们只有通过他的著书来寻找些蛛丝马迹,勉强知道他结过婚,爱钓鱼,不喜出仕,也极少交游,但是难得有个经常聊天的好朋友,就是惠子。
惠子(公元前年—年),名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人,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学识广博。庄子形容他:“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因此发明了“学富五车”这个词。
惠施多才且善辩,一直是战国舞台上最活跃的人物之一,也是“合纵”之策的首倡者。他喜欢呆在大树下高谈阔论,累了就“倚树而吟,据槁梧而暝”。庄子也常被他拉去梧桐树下谈天说地,或往田间河畔散步,由此引发了许多精彩辩论。
关于庄子与惠子的聊天记录,最著名的一条就是记录于《外篇*秋水》的“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是一次标准的抬杠。
庄子和惠子并肩偕游于濠水桥上,边逛边聊天,当然也少不了拌嘴。
庄子说:“这桥下的鱼儿游来游去,多么悠闲自在,快乐从容啊。做一条鱼,真是挺快乐的。”
惠子立刻找到了斗嘴的切入点,不屑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
庄子反唇相讥:“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说:“对呀,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的心思;你不是鱼,当然也不知道鱼的心思,这不是很合理吗?”
庄子说:“等等,让我捋捋,回到我们先前开始的对话。刚才你说的是‘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也就是说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才来问我的,那我现在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庄子实在是个辩论的好手,这里他接连运用了两个辩论技巧。
一是假设前提,就是抓住惠子问的“汝安知鱼乐”,先强行设定了一个前题:鱼是快乐的。然后再将论题设定在如何知道上。
二是偷换概念,开始他们讨论的明明是为什么知道,“why”,最后庄子说的却是在哪里知道的,“where”。
这么一捣腾,道理就都站在他那边了。
看到这样一对相爱相杀旗鼓相当的小伙伴,真是让人忍俊不禁。抬杠也是需要对手的,因此惠子死后,庄子连话都不想说了。
《杂篇*徐无鬼》中写道,庄子经过惠子之墓,和弟子们聊起惠子,悼惜之情溢于言表: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仍是用一个故事来说明他与惠子的友谊的:
有个楚国人把石灰涂在自己的鼻尖上,就像苍蝇翅膀那么颤微微的一个点,然后让一个姓石的匠人用斧子削掉。这是多么惊悚的事情啊,而石匠人挥动斧子好像疾风掠过,竟真的能够削去鼻尖白灰却完全没有伤到鼻子。自始至终,郢人听任斧削,神态俨然,毫无变色,连眼神都不给一个。
这真是比头上顶只苹果让人对着自己射箭还要恐怖。石匠人的鬼斧神工固然值得夸耀,而郢人的不动如山又岂是常人可以做到的?
所以当宋元君召来石匠人说,你也为我表演一次吧,石匠人拒绝了,说:“我虽能做到削掉鼻尖白灰而不伤鼻子,但我的搭档过世了,再也无法表演。”
这是一项需要配合的绝技,纵使石匠人技艺如旧,可去哪里再找一个像郢人那样从容镇定全然信任着自己的搭档呢。若是对方有哪怕一丁点的慌张和动摇,表演都是无法单方面进行下去的。除了默契如风的郢人,谁能听任一柄巨斧飞过自己的鼻尖而不为所动?
庄子说这个故事,是为了表明对手有多么重要。而惠子,就是他人生中那个最重要最默契的搭档,对手,伙伴,知己。
如今惠子走了,举世茫茫,谁可对话?正是“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最后,庄子沉痛地说:“自从惠子离开,我就像失去了灵魂,再也无法与人辩论,也没什么想说能说的了。”
清代胡文英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未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一点,从庄子待惠施,足以看出,难怪闻一多会说庄子是“开天辟地以来最伟大的一个情种”。
于无声处最多情。虽然庄子永失所爱,但是濠梁之上,已经永恒地记录了他们把臂偕游的身影。
直到今天,“濠梁观鱼”都是安徽凤阳的著名景点,人们每每行于其上,都会忍不住高呼一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西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