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对话大家第四期回顾庄子middo
对话大家第四期:
《庄子·濠梁观鱼》赏析
上周六的对话大家邀请到了深大老校长章必功先生,为大家带来《庄子》秋水篇的《濠梁观鱼》赏析,通过他生动而风趣的解读,我们能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庄子,通过“薛定谔之猫”以及“濠梁观鱼”的比较,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区别。通过庄子和惠子的言论辨析以及古今中外不少诗家的演说,层层递进,引出了审美的最高境界。
主讲嘉宾
章必功
深圳大学原校长兼深大师范学院院长,深圳大学教授,全国优秀教师。
学术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著有《“红楼”讲稿》《中国旅游史》《文体史话》《古典作业》《天问讲稿》等多部。
讲座回顾
上网搜索《庄子·濠梁观鱼》得到的解释都是相当地肤浅。大家都把它当做一个笑话或故事看,往往得出来的结论是庄子这个人善于诡辩。如果你抱着这个观念来看《庄子·濠梁观鱼》那你就太低估庄老夫子了。为了说明《庄子·濠梁观鱼》的重要性,我要先请大家想两个问题。
第一,关于“猫”的问题。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会知道一个有名的“猫”,这个“猫”具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一只活生生的猫关在一个盒子里,这个盒子里有一个能够散发毒气的机关,这个机关有50%的可能性会被打开,一旦打开猫就要死亡。但是它也有50%的可能性不打开,不打开猫是活的。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不打开盒子,你如何判断盒子里猫的状态?也就是说这只猫有50%死亡的可能性,50%生存的可能性。现在我们不打开盒子,能否知道猫的死活?这只猫就是年科学室的著名的“薛定谔的猫”。薛定谔是奥地利量子力学的大科学家,他提的问题是“不打开盒子能否判断猫的死活?如果要你描述盒子里的这只猫,你会如何描述?”你如果说“这只猫不是死的就是活的”,那你回答的水平就很低的。
第二,关于“鱼”的问题。河里面有一条鱼在游动,这条鱼在水中游动你看到它之后,你能否看到这条鱼是否快乐?这个是公元前3世纪中国思想史的著名的“庄子与惠子的鱼”。
薛定谔的猫是一种思想实验,它很深奥,事关量子力学微观粒子存在状态的薛定谔说这只猫既是死的又是活的,听着很悬乎,是一种死活叠加的状态,以此来表现量子世界中微观物质的不确定性。我们将盒子打开,才能确定猫的状态。薛定谔的这种思维利用的就是逻辑思维判断的不确定性。
下面回到庄子与惠子鱼的问题。其二人因为鱼争吵。惠子的观点是人不是鱼,鱼在水中游你不知道鱼是否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你当然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庄子就相反,他的观点是人不是鱼,但我就是知道鱼到底快乐不快乐。这种争吵表现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上。《庄子·濠梁观鱼》是我取的名字,原本它的名字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文章非常短小,共字。小文章写出了大问题。
“汝安知鱼乐”这句话历来被解释为庄子的“诡辩”。其实不然,他只能这么说,因为这里是使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上到这里为止,两个人辩论运用的思维都是逻辑思维,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快乐是逻辑思维。庄子说“你不是我,你不知道我知不知道鱼快乐”,也是逻辑思维。惠子又说“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你不是鱼,你当然也不知道鱼知道不知道。”你当然不知道。都是逻辑思维,用逻辑思维干到这,这个问题就结束了。而“安知”有两个含义,一个意思是“你怎么能知道?”还有一个意思是“你如何知道呢?”庄子就抓住了这句话,大笑:“既然如此,起先,你为何要问我怎样知道鱼快乐,既然问我怎样知道。说明你知道我知道。我告诉你原因吧,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庄子、惠子孰是孰非?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庄子高明,惠子错误。你们在中学读这篇文章老师绝对不可能跟你讲谁正确谁不正确。
惠子犯了两个重要错误。第一,他是将鱼的精神问题混同于猫的死活问题。也就是它把鱼快乐不快乐当成一个物理问题,即将一个审美问题混同于物理问题。鱼快乐不快乐不是物理问题,而是审美问题。第二,惠子是用解决物理问题的逻辑思维用作以逻辑问题,张冠李戴。不知解决审美问题适用形象思维,而不适用逻辑思维。鱼快乐不快乐是个审美问题,惠子将它当作一个物理问题和庄子辩论,所以他错误。用逻辑思维的办法可以解决物理问题,但是用逻辑思维的问题无法解决审美问题。
猫的死活是物理问题,思考物理问题,这个物理并非中学课本上的物理化学的物理,而是天下万事万物的物理。思考物理问题需在无我之间,要抛弃个人的主观,开展逻辑思维,客观唯物,实事求是,根据实际真理求得真理。以逻辑思维判断盒子中猫的死活叠加是正确的。
鱼的是否快乐是个审美问题,思考审美问题须在有我之境。采用形象思维的办法,主观移情,将自己的感觉加给了鱼,“实是求事”。用我的实际思想来求得事物的状态,我是有意将“实事求是”和“实是求事”颠倒了,说明这两个思维方式不同。
惠子观鱼,将审美问题当做物理问题不科学,貌似有理,其实无理。庄子观鱼,旨在审美。以心度物,用他的心考虑了物,移情于物,将自己的感情加给了鱼,貌似无理,其实有理。
庄子知道鱼快乐是形象思维的结果,“知之濠之上也”,他是在濠水的旁边看到的,就是他在濠水的旁边看到这条鱼,看到濠上从容出游,看到这条鱼濠上自由自在地游动。“从容”即不慌不忙、不急不徐、自由自在的样子。鱼的这种自由自在的样子为什么庄子会喜欢呢?因为自由自在是庄子推崇的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他以个体生命为本,主张个体生命自由自在。所以这种自由自在引起了庄子对自己人生最高境界的思考,有感而发,这条鱼真是快乐,它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自由自在是个体生命的本质需求,自由是快乐,自在是幸福,这个是庄子的观点。
这场辩论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第一,是认知上的启示,即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启示。
第一种方式要“格物致知”,立足客观、认识世界。“格物”中的“格”是至于、交接的意思,又是感通、推究的意思,所以“格物”就是接受感通,推究事物,你通过和事物的接触,能够感觉到事物的本质,推究到事物发展的原因,这叫“格物”,即研究事物,然后才可以获得知识,叫“格物致知”,是认识世界的一条途径。是比较客观的途径,一条实践、试验的途径。
第二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庄子最早解释叫“审美致意”。“格物致知”的“致”是招致、招徕,通过格物招徕知,而“审美至意”是通过审美将自己的意念加给那个物。比如说庄子审查这条鱼,他将自己的意念加给这条鱼,即“审美至于鱼”。他是立足主观,同样使我们理解成他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单从他这种认知方式就可以看出《庄子·濠梁观鱼》这篇字的小文章,小文章讲的是大问题,而不是讲一个是否善于辩论的问题。
第二个启示是审美启示。我是审美的前提,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自然界的万世万物本来是没有美丑的,没有说什么东西是美丽或者丑陋的。审美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人类按照自己的感受判断自然与万世万物的美与丑。是人的心理活动与主观意识的作用。这个是否无关紧要呢?并不是的。人们只有通过正常的审美活动,它才能建立秩序、道德、规范、公平、民主、自由。审美很重要,人类活动是不是好的、对的。
《庄子·濠梁观鱼》对教育里面是有启示的,实际上庄子和惠子两人的辩论中就含着教诲。审美教育应该成为中小学和大学素质教育最高层次的教育。一个人没有审美趣味,这个人活得就浑浑噩噩、毫无趣味、毫无情怀。我们说一个人有情怀是有审美情怀,我们说这个人有趣味是审美趣味,看一部电影不敢评论,看一幅画不敢吱声,听一首歌也不敢表达,那不是很糟糕吗?上次深圳市自然教育学会要我给他们题词,我便题了“审美教育是高层次教育。教育三境界,知鱼之名,知鱼之性,知鱼之乐。”我们要知道这条鱼的物理属性,要知道鱼的种类物性,要知道它有什么原理,有什么基本特征。第三个层次就是要知道鱼的情感,即“知鱼之乐”,要会审美。
校园文化应体现“知鱼之乐”,你知道一束花是什么种类那不算本事,你知道这束花的种类,还知道它的特点,并且知道它什么情况下能够表述人的什么样的情感,这才叫高明。我在深圳当校长的时候,深圳校园里面有一块石头叫“古石今人”,古时候的石头今天的人,我为这四个字还写了一首小诗来解释“今人看古石,移山倒海词”。看到的是沧桑巨变,移山倒海。“古石看今人,春花秋叶诗。”古石看今天的人,看到的是春天的花朵、秋天的叶子,转瞬即逝,年复一年。警示深大学生,要知道自然无穷,人生有限。这个石头的后面也有两个字,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后面两个字的水平和惠子差不多。后面两个字是“无声”。这等于是废话,石头当然是没有声音的,我还要你特别标明无声吗?所以聪明的人应该在后面改一个字,改成“有声”。但是那就高明了吗?如果你在后面刻“有声”则高明,你说“无声”就不好。听石就是来弥补无声的失误的。我是庄子派,我就是知道石头在讲话。所以说石头不会讲话,听不见的,貌似有理实则无理,他是用逻辑思维来对待审美问题,我们用形象思维来对待审美。你看花开的声音花知道,石头的声音石头知道,所以要听。所以深大校园里面有个听石,听石是形象思维,高度拟人。
濠梁观鱼是秋水一波,就是《庄子·秋水》这篇文章里的一小节,到百度上看百度就会告诉你濠梁观鱼和秋水的主题思想不一致,但是我却觉得那恰恰是一致的。濠梁观鱼欣赏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鱼之乐,标榜自己“知鱼之乐”,不仅揭示了审美知意的更胜一头,并且在实质上炫耀了万物与马,人与子,就是人是相通的。
更多精彩内容,可扫码回放直播
嘉宾荐书
《庄子》孙通海(译注)
《梁冬说庄子:德充符》梁冬
《梁冬说庄子:齐物论》梁冬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梁冬
《庄子的世界》王景琳徐匋
《庄子集释》郭庆藩
《庄子注疏》郭象
《于丹庄子心得》于丹
互动提问
1
Q:刚才章教授开篇便讲到我们要做物理量子实验,杨振宁教授可能对这件事提了一些反对意见。我认为这类似于一种科技的力量,而现在世界乃至我国发展得这么快,科技生产力所占比例是很大的,我认为文化也是很有力量的,那是否我们也可以有文化生产力呢?
A(章必功):你的问题提得很好,文化也是有生产力的。有一位伟人讲过“一个文化低的民族,始终要被文化高的民族所击败。”即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化比科技更重要。我们有时候叫科技产品是奢侈品。我没有电脑我用手写,我没有现代汉字用甲骨文,它不影响我生存,只影响我生存的好坏,只是舒服不舒服而已。任何时代我可以不用手机,但是我不可能不用文化。当然我们还是要大力发展科技。
2
Q:从前两年开始,咱们中国的顶层设计就开始将传统文化进了校园,都有将传统文化以一种强加性的模式给了学生。我在一线必须这样做,但是我也能看到孩子们并不能理解,他们连背都很困难。我是私立学校的校长,希望我能够跳出体制外,更好地来将文化植入,所以我想请教章老师,我应该如何有方法地让小学生开始学习真正的中国诗词?
A(章必功):这里想提到“周代诗歌的教学观点”。周代人教诗歌第一堂课唱,第二节课是朗诵。用唱来吸引学生对诗歌的印象,然后再通过朗诵来对诗歌进一步加强印象。大家可以上网看一下有一位叫徐涛的朗诵李白的《将进酒》、海子的《面朝大海》朗诵得非常好。周代人早就意识到教孩子念《诗经》第一要会唱,第二要会朗诵,然后才是讲道理。一年级学唱歌,二年级学朗诵,三年级学内容。周代就是这样教的,我们现在不妨将一些好的古代诗编成曲让大家唱,或者让大家朗诵。我看网上已经有很多学校在做这种事情了。
*本文内容根据活动当日嘉宾对谈进行了一定的整理与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