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南华经之四人间世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9/21 8:38:55   点击数:

一,《人间世》概述:

《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慎邪?”,以下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使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

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

二,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

1,“心斋“是最核心的方法:

世事变化无常,尤其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万事万物变化迅速,人事复杂,处理起来更应慎之又慎;巜人间世》庄子提出了“心斋“之方法,即无为!也即巜逍遥游》中庄子论述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具体来说就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精神集中,不要用耳朵去听,而要用心灵去体会。不仅要用心灵去体会,还要用气去感应。听只能局限于耳朵所能听到的事物,心灵感应只能局限于事物的种种迹象,而气则是空明而包容万物的。如此渐入空虚的心境之中,达到心灵的虚空,如此则可见道(明白事情背后真正的变化规律从而可自然应对之),此即谓精神上的斋戒。也即心斋。

2,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古时候“天下有两个为戒的行为规则:一是天命,另一是道义。做儿女的敬爱双亲,这是自然的天性,是无法从内心解释的;臣子侍奉国君,这是人为的道义,天地之间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会没有国君的统治,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实。这是古代人人都难以挣脱的大戒。正因为如此,处境是客观的,即无可奈何;但心态若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忘记自身得失甚至生命,那么对于事情的成功与失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857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