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0/8/11 12:17:22   点击数:

特别想写庄子,想写庄子的原因是我喜欢庄子这个人,喜欢他的思想。这个人是很受争议的一个人,激进的人说他消极避世,不思进取,甘于贫穷;但是真正消极避世的人,又嫉妒他超大的影响力。即便他不求名,但是他的名声依然像是雷声震耳一样,传遍世人。

现在的道观里一般都会供奉“三清”神位。这“三清”是谁?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这些个名号当然没人有异议,但是对于名号下对应的个人,除了元始天尊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李耳没有争议外,其余的两个都有争议。

有的人认为“一气化三清”,“三清”其实是一个人;也有人认为“三清”应当是三个人,但是具体是哪三个人又说不清楚。就我以为,“三清”如果是一个人的话雕塑一个人就行了,何必要弄三个真身呢?但是不是一个人的话这三个人又都是谁呢?我以为最合理的认定应该是:元始天尊是老子,灵宝天尊是列子,道德天尊是庄子。

列子(列御寇)是庄子的老师,著有《汤问》一书,庄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但是承继于列子。列子的成就没有庄子高,但也是有相当高的成就的。庄子在《逍遥游》里把列子归于“有待”的境界,既然是“有待”,就是要凭借外力,要有“灵宝”才能做到随心所欲。至于道德天尊,庄子的道德境界无疑是最高的,其修养还要超过老子。

也许有人会问:“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作品直接被冠以《道德经》,也被称为“道德五千言”,庄子的道德境界怎么会超过老子呢?

其实这个判断很简单,所谓的《道德经》,并不是说老子的道德修养就最高了,而是这“道德五千言”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写“道”,一个部分写“德”。“道”是规律,是道家思想的起源,“德”却是人遵从自然规律的反映。“道”写的是“天”(自然),“德”写的是“人”(人为),“天人”合一,也就是人去感知自然规律并做到与其相合,做出来的事恰如其分,这就是“道德”的真谛。

为什么说庄子的道德修养最高呢?我们可以对这两个人在同一事件上的思想理论做个比较,来看看有什么区别。比如说“无为”。

我们知道,“无为”是道家思想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意思是要尊重规律,顺其自然地发展,不要人为地去做改变。这个改变是作为人对物,或者是对其他人,也就是说我们自己不要去干涉其他人的生活,影响其他人正常、自然地发展。这个理论应用到政治上,就是“无为而治”。

老子的态度在“无为而治”这个理论上是消极的,即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存在,对别人不干涉,自己也不作为。也不是不作为,对于国君,他承认他们的统治,但是希望他们尽量少去干扰百姓的生活,给百姓一个自然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他的作为,是寄希望于国君自己改变自己,而不是自己主动去寻求改变。

不仅如此,对于其他人寻求改变现状的做法,他也不是十分支持的,比如孔子问“礼”于老子,想要以“礼治”来改变当时礼崩乐坏的状态。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他的人骨头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要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有高尚品德的君子,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你自身都是没什么好处的。我能够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了!”

作为一个有名望的思想家,老子的这番言语可以看作是他站在“道”的立场上给孔子的一个提醒,有长辈教导晚辈的意思,不一定就是在泼他的冷水。但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信奉的道是自然之道,不太喜欢找事,也不主张主动去解决问题的。

庄子对于“无为”的理解突破了老子的束缚。一方面庄子不盲从事物的表象,并不认为发生了的事就一定是对的,而是以一个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另一方面庄子对于很多方面的问题是以积极应对的态度在面对,比如《人间世》,庄子开篇就借孔子和弟子颜回的对话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形:

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

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

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颜回拜见仲尼,请求同意他出门远行。

仲尼说:“到哪里去呢?”

颜回说:“想要去卫国。”

仲尼说:“去卫国做什么呢?”

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他的年纪正轻,办事专断,轻率地处理政事,却看不到自己的过错;轻率地役使百姓致人死亡,死的人遍及全国不可计量。就像大泽中的草芥一样,百姓都失去了可以去往的地方。我曾听老师言说:‘治理得好的国家可以离开它,治理得不好的却要到那里去,就像医生门前病人多一样。’我希望根据老师的教诲思考治理卫国的办法,卫国也许还可以逐步恢复元气吧!”

孔子说:“嘻,你恐怕去了那里就会遭到杀害啊!推行大道不能够有杂念,有杂念了就会事绪繁多,事绪繁多就会心生扰乱,心生扰乱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就会导致自身难保。古时候修为高尚的至人,先使自己日臻完善才去完善其他人,现在你自己这方面的道德修养还未完善,哪里有功夫到暴君那里推行什么大道呢?”

即便这样,庄子在文中还是借孔子的口给了颜回应对的办法: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志去感应。假如能够进入到逐利争名的环境中遨游而又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卫君能采纳你就阐明你的观点,不能采纳你就停止不说,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目标,你的心思凝聚没有杂念,把自己托于不可奈何的境地,那么你就差不多达到合于心斋的要求了!倘若让耳目的观感内向通达而又把心智排除于外,那么鬼神都将会前来归附,何况是人呢?”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庄子的文章里有很多是教人怎么看待事物、应对环境的,比如《养生主》里提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做善事不能是为了名声,做恶事也不要去触犯刑律,遵循自然的中正之道直到习以为常,我们就可以保护自己,可以成全一生,可以奉养双亲,可以尽享天年。这些态度都是面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说庄子的道德境界要高过老子呢?我们知道老子的思想是立足于规律,由自然而至于个人。对于社会出现的问题,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自己是局外人,由当事人自己去解决。庄子的思想更多却是立足于个人,主张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对于出现的问题,先从自己身上去考虑,与己无关的才不去管,这也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源起。

为什么庄子的思想会有这种差别呢?这是与其理论有关的。《庄子》是以《逍遥游》开篇的,所谓的逍遥,是自身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不受外境的束缚,在面对的问题上游刃有余才可以达到的境界。这种游刃有余不仅表现在精神境界上,还有工作和生活层面上的,比如“庖丁解牛”。只有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达得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才可以享受极致的逍遥。当然,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是由其性格和学习能力决定,所以能够达到的层次总有高下之别。不管其他人,每个人只要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了,自己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境界,这种思想贯穿了庄子作品的始终,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德具才全的至人、神人、圣人,可以游戏于尘埃,游心于德之和。当然,这种“逍遥”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是个人自身的逍遥,不能损害到其他人的利益。有了这种逍遥,也就会有“齐物”思想的出现。

什么是“齐物”呢?所谓的“齐物”,并不是说万事万物都是一致的,相反,万事万物是千差万别的,只是因为处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中,所以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就是“齐物”。当然,我们对“同一性”还有另外一种理解,每个人只要把你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你的人生就是与其他人平齐的,不用去管其他人有多大的功绩。因为你在看别人功绩的时候,你是在以己之所短与别人的所长相比,但是你自己的所长却没有表现出来;可能你自己的所长也是别人的所短,这是相对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这么一个所长,你要做的是找到并发挥它,尽量扩展它的深度,这就是“齐物”的理论。不仅“物”是可以齐的,“论”也是可以齐的;融合了“物”与“论”的统一,就是“齐物论”。

因为万事万物之间有了这种同一性,所以对于庄子来说,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等级观念当然也就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每个人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争取最大程度的“逍遥”的统一。每个人都把自身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这是以“道德”的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这种精神尤为必要。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有这种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呢?我们大家也都看到了,我们现实的社会并不如想象中美好,不仅不美好,还丑,甚至是病态的。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大多数人的思想只被一个词牵引,一切向“钱”看!本来向“钱”看也没什么不好,有追求才有上进;但是“向钱看”是要以个人内在的道德约束为前提的,我们的道德约束在哪里呢?过去的几千年我们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给自己披上了看似华丽的一层外衣,已经看不到自己的真实了,但是至少在过去引导社会的价值观念还是多元的;现在这个时候,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差不多丧失殆尽了,全靠“法治”在做外在的约束,一旦信仰缺失,进入盲目的“拜金”时代,道德缺位的弊端就出来了,于是制假贩假、贪污腐化,各种招数全出来了。有人说一个案子催生了一代“碰瓷业”,让公民的“道德底线”下降了一大截,我想说的是如果所有人都有这种道德底线,“碰瓷业”这种东西还会出现吗?

我们应该重视对自身的反思,怎样才能挑起自身的责任,不给社会的其他人加深负担。没有一个人有义务为他人的过失买单,除非至亲至近的人出于情义愿意施加援手。我们不一定要助人,但是至少不能去害人。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去助人,扩大自己的影响。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尽量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尽量让自己的形象得到升华。当会赚钱成为了一种本事而不仅仅只是一种追求或者炫耀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修养已经提升了!

为什么要强调赚钱的能力而不是赚钱的结果呢?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所长,也能够从所长中获得满足感。有的人天生擅长赚钱,也有人喜欢做其他的,比如“对牛”弹琴。不管你喜欢哪一行,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获得了快乐。凭什么赚了大钱的人可以在喜欢对牛弹琴并且自得其乐的人面前颐指气使,大声说“你不行”呢?你所以为的快乐未必是他想要的快乐,你只是把你想要的快乐强加给他罢了,有什么意义呢?真正的事实是,赚钱是你的所长,对牛弹琴是他的所长,你们都只是把自身能力发挥出来了,在自己的领域有了成就。如果能够把对自身的这种成就变为一种责任,每个人都做到自己的最好,然后来影响他人,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庄子思想的最大现实意义所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814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