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庄子故事系列粘蝉的老人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庄子》故事之粘蝉的老人(外篇四十三)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注释:
适:前往。
出:经过。
痀(jū)偻(lóu):驼背。这里指老人曲背的样子。
承蜩(tiáo):蜩,蝉;捕蝉。在竹竿顶部涂上粘胶之物,用来把蝉粘住,是古代一种捕蝉方法。
掇(duō):拾取。
有道:问其技艺如此纯熟,有何妙法。
五六月:指学习训练捕蝉技艺的时间五到六个月。
累丸二:累,重叠;就是在竹竿顶上叠放二个小丸,用手持竿,能练到丸不坠地,说明手臂的稳定性已达到相当高度,可以去捕蝉了。
锱(zī)铢(zhū):古代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比喻极小的数量。
处身:立定身子。
厥(jué)株拘:厥,通“橛”,木桩;拘,立木;立着的断树桩子。
执臂:控制手臂。
不反不侧:不回头,不斜视;形容心神专一,无杂念。
凝于神:精精神凝聚专一。
知识拓展——全神贯注“全神贯注”,“贯注”,集中的意思;就是将心神合一,全部集中在一点上。现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神”在中医中为“五志”之一,即神、魄、魂、意、志五种人的精神活动;亦为“五脏之灵气”。
唐代以后的古人,因为《黄帝内经·素问》缺失内容,托名写成《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在其“本病论”中言:“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五神”即中医五行理论中的“五志”,又与五脏相应,为五脏所藏,即心藏神,属火,《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所藏之神,就是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所言:“为学日益”的后天之“识神”和“为道日损”的先天之“元神”。肺藏魄,属金,《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是与身俱来的、本能性的精神活动。肝藏魂,属木,《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即人的感情、情志活动归为魂的功能。脾藏意,属土,《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是出生以后人为训练培养出来的意识、思维、思想。肾藏志,属水,《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意之所存谓之志”,“志”是思维、意识强化的结果,如存储的知识和亲身经历的经验等。
“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为即“思”之用,无为即“觉”之悟。用心之极,就会“全神贯注”。所用之处,儒家由孔子的“从心所欲”到“心外无物”的王阳明的心学;道家由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到庄子“乘物以游心”的随心所欲;而佛家由“万法唯心造”而言“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到“即心即佛”的究竟处。这都为我们打开了生命之门的天地之心。声明:截图选自蔡志忠漫画系列。
按白癜风用什么药膏擦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3965.html